古典吧>汉语词典>大公报在词典中的解释
gōngbào

大公报

大公报读音为 dà gōng bào。意思是:日报。1902年6月,英敛之创刊于天津。1916年售于王郅隆。1926年由胡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先后出上海、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版。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改组为《进步日报》,后与上海版合并,于1956年10月迁北京,1966年9月停刊。香港版《大公报》继续出版。

繁体大公報

拼音dà gōng bào

注音ㄉㄚˋ ㄍㄨㄙ ㄅㄠˋ

词语解释

  • 日报。1902年6月,英敛之创刊于天津。1916年售于王郅隆。1926年由胡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先后出上海、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版。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改组为《进步日报》,后与上海版合并,于1956年10月迁北京,1966年9月停刊。香港版《大公报》继续出版。

    网络解释

    • 大公报 (大公报)
      1.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纸。
      2. 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初由天主教徒柴天宠、主教樊国梁、法公使鲍渥等集资筹办,宗教色彩比较浓厚,曾受法国势力的干预。
      3. 创刊后,由英敛之(名英华)任总理,方守六任主笔。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宗旨,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外来侵略。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著称。特别是与慈禧手下炙手可热的袁世凯顶撞抗争了十几年,名满全国。
      4. 1916年9月,报纸售予王郅隆,政治上趋近北洋政府安福系和日本,销数大落,到1920年每天只印几十份。
      5. 1925年11月27日停刊。
      6. 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日报。1926年6月,天津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出资5万元,邀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股份公司接办该报。
      7. 吴自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同年9月1日,恢复出版。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实际上,言论立场基本倾向于国民党政权,奉蒋介石为“国家中心”;另外,对共产党、红军既攻击诬蔑也作一些客观报道。
      8.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主张“缓抗”,受到“东北留平同乡反日救国会”的警告。
      9. 1932年“一·二八”事变,谴责日军侵略,支持十九路军抗战。1934年1月,特邀社会名流学者胡适、翁文灏、梁漱溟等8人,撰写《星期论文》,受到文化知识界的欢迎。

    词语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