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汉语词典>太平鼓的分词解释
tàipíng

太平鼓

太平鼓读音为 tài píng gǔ。意思是:1.打击乐器。舞蹈时用。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饰以彩画﹐柄上缀十馀小铁环﹐用细长鼓槌敲击﹐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参阅清王夫之《杂物赞》﹑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太平鼓》。 2.民间舞蹈。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一边舞蹈或演唱。按唐张祜《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诗云:“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是唐时已有此类舞蹈。宋代民间有鼓笛拍板演唱﹐名“打断”﹐政和初年禁用鼓板唱北曲﹐民间改名曰:“太平鼓”。明清时民俗﹐春节期间﹐使儿童挝鼓跳舞﹐歌“太平年”﹐为迎年之乐﹐亦名“太平鼓”﹐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

拼音tài píng gǔ

注音ㄊㄞˋ ㄆㄧㄥˊ ㄍㄨˇ

词语分解

太平鼓tài píng gǔ
词语解释
1.打击乐器。舞蹈时用。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饰以彩画﹐柄上缀十馀小铁环﹐用细长鼓槌敲击﹐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参阅清王夫之《杂物赞》﹑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太平鼓》。
2.民间舞蹈。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一边舞蹈或演唱。按唐张祜《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诗云:“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是唐时已有此类舞蹈。宋代民间有鼓笛拍板演唱﹐名“打断”﹐政和初年禁用鼓板唱北曲﹐民间改名曰:“太平鼓”。明清时民俗﹐春节期间﹐使儿童挝鼓跳舞﹐歌“太平年”﹐为迎年之乐﹐亦名“太平鼓”﹐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风。现流行于河北﹑东北﹑内蒙东部等地农村的民间曲艺“太平鼓”也叫“单鼓”﹑“羊皮鼓”。参阅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灯市》﹑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太平鼓》。
分词解释
乐器:
能发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
舞蹈:
①艺术的一种。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有规律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其基本要素是动作姿态、节奏和表情。舞蹈与音乐、诗歌等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②雕塑。法国卡尔波作于1869年。表现一群裸体青年男女狂欢跳舞的情景。男青年居中,几个少女手拉手地环绕着他。作品结构紧凑,形象生动,体态活泼。
③壁画。法国马蒂斯作于1909年。描绘由五个女人围绕一圈,手拉手地跳起圆圈舞。这是马蒂斯记忆中的法国南方迦太南的圆圈舞。画面天空运用蓝色,地面是绿色,人物则呈红色,彼此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强烈的冷暖对比,达到早期野兽派绘画艺术的高潮。

● 鼓gǔ ㄍㄨˇ
◎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鼓角(jiǎo)。大鼓。
◎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 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