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汉语词典>铜壳子的分词解释
tóng

铜壳子

铜壳子读音为 tóng ké zǐ。意思是:铜元。

繁体銅殼子

拼音tóng ké zǐ

注音ㄊㄨㄙˊ ㄎㄜˊ ㄗㄧˇ

词语分解

铜壳子tóng ké zǐ
词语解释
铜元。
分词解释
铜元:
从清代末年到抗日战争前通用的铜质辅币﹐圆形。因与传统的圆形方孔钱不同﹐中间无孔﹐故俗亦称“铜板”。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广东开始铸造。正面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有蟠龙纹。每枚重库平二钱﹐当制钱十文﹐每百枚换银元一元。除当十铜元外﹐还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额。流通最广的是当十铜元﹐俗称“单铜板”﹔其次是当二十文的铜元﹐俗称“双铜板”。宣统年间(公元1909年-1911年)﹐铜元正面改铸“大清铜币”四字。在北洋军阀时期﹐铜元的种类很多﹐河南有当五十的铜元﹐四川有当百和当二百的铜元。后因各省滥发结果﹐铜元贬值﹐每枚银元可兑铜元数远远超过百枚﹐其兑换行市在上海称衣牌。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翌年发行新的铜辅币﹐有一分﹑半分两种﹐旧铜元多被销熔。
壳子:
1.亦作“殻子”。
2.外壳。
3.躯壳。
4.方言。不带冷盘的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