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国学名著>後漢書 李賢注>第五十三章 後漢書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

《後漢書 李賢注》第五十三章 後漢書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 範燁編繏李賢等注

楊終字子山,蜀郡成都人也。年十三,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詣京師受業,習春秋。〔一〕顯宗時,徵詣蘭臺,拜校書郎。

  〔一〕 袁山松書曰:「時蜀郡有雷震決曹,終上白記,以為斷獄煩苛所致,太守乃令終賦雷電之意,而奇之也。」

  建初元年,大旱穀貴,終以為廣陵、楚、淮陽、濟南之獄,徙者萬數,又遠屯絕域,吏民怨曠,乃上疏曰:「臣聞『善善及子孫,惡惡止其身』,百王常典,不易之道也。〔一〕秦政酷烈,違啎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二〕高祖平亂,約法三章。太宗至仁,除去收孥。〔三〕萬姓廓然,蒙被更生,澤及昆蟲,功垂萬世。陛下聖祖,德被四表。今以比年久旱,災疫未息,〔四〕躬自菲薄,廣訪失得,三代之隆,無以加焉。臣竊桉春秋水旱之變,皆應暴急,惠不下流。自永平以來,仍連大獄,有司窮考,轉相牽引,掠考冤濫,家屬徙邊。加以北征匈奴,西開三十六國,頻年服役,轉輸煩費。又遠屯伊吾、樓蘭、車師、戊己,民懷土思,怨結邊域。傳曰:『安土重居,謂之眾庶。』〔五〕昔殷民近遷洛邑,且猶怨望,〔六〕何況去中土之肥饒,寄不毛之荒極乎?〔七〕且南方暑濕,障毒互生。愁困之民,足以感動天地,移變陰陽矣。陛下留念省察,以濟元元。」書奏,肅宗下其章。司空第五倫亦同終議。太尉牟融、司徒鮑昱、校書郎班固等難倫,以施行既久,孝子無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異。終復上書曰:「秦築長城,功役繁興,胡亥不革,卒亡四海。故孝元棄珠崖之郡,光武絕西域之國,不以介鱗易我衣裳。〔八〕魯文公毀泉臺,春秋譏之曰『先祖為之而己毀之,不如勿居而已』,以其無妨害於民也。〔九〕襄公作三軍,昭公舍之,君子大其復古,以為不舍則有害於民也。〔一0〕今伊吾之役,樓蘭之屯,久而未還,非天意也。」帝從之,聽還徙者,悉罷邊屯。

  〔一〕 春秋:「昭公二十年,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公羊傳曰:「畔也。曷為不言畔?為公子喜時之後諱也。春秋為賢者諱也。何賢乎公子喜時?讓國也。君子善善也長,惡惡也短,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賢者子孫,故君子為之諱。」

  〔二〕 前書音義曰:「父族、母族、妻族也。」

  〔三〕 太宗,文帝也。史記曰:「文帝德至盛也,豈不仁哉。」除去收孥相坐之律也。

  〔四〕 「災」字或作「牛」。疫,病也。

  〔五〕 元帝詔曰「安土重遷,黎人之性」也。

  〔六〕 尚書盤庚序曰:「盤庚五遷,將治亳,殷人咨胥怨。」亳,今河南偃師,故曰「近遷洛邑」。

  〔七〕 毛,草也。爾雅曰:「孤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又曰:「東至於泰遠,西至於邠國,南至於濮鈆,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言不毛、荒極,直論遠耳,非必此地也。

  〔八〕 元帝初元三年,珠崖郡反,待詔賈捐之以為宜棄珠崖,救人飢餓,乃罷珠崖郡。光武二十一年,鄯善、車師王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還其侍子,厚加賞賜。介鱗喻遠夷,言其人與魚鱉無異也。衣裳謂中國也。楊雄法言曰:「珠崖之絕,捐之之力也,否則鱗介易我衣裳。」

  〔九〕 公羊傳曰「毀泉臺何以書?譏爾。築之譏,毀之譏,先祖為之而己毀之,勿居而已」也。

  〔一0〕公羊傳曰:「襄公十一年作三軍。三軍者何?三卿也。」昭公五年傳曰:「舍中軍。舍中軍者何?復古也。」言舍之與留,量時制宜也。

  終又言:「宣帝博徵群儒,論定五經於石渠閣。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永為後世則。」於是詔諸儒於白虎觀論考同異焉。會終坐事繫獄,博士趙博、校書郎班固、賈逵等,以終深曉春秋,學多異聞,表請之,終又上書自訟,即日貰出,乃得與於白虎觀焉。〔一〕後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

  〔一〕 與音預。

  時太后兄衛尉馬廖,謹篤自守,不訓諸子。終與廖交善,以書戒之曰:「終聞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一〕何者?堯舜為之隄防,桀紂示之驕奢故也。詩曰:『皎皎練絲,在所染之。』〔二〕上智下愚,謂之不移;中庸之流,要在教化。春秋殺太子母弟,直稱君甚惡之者,坐失教也。〔三〕禮制,人君之子年八歲,為置少傅,教之書計,以開其明;〔四〕十五置太傅,教之經典,以道其志。漢興,諸侯王不力教誨,多觸禁忌,故有亡國之禍,而乏嘉善之稱。今君位地尊重,海內所望,豈可不臨深履薄,以為至戒!黃門郎年幼,血氣方盛,〔五〕既無長君退讓之風,〔六〕而要結輕狡無行之客,縱而莫誨,視成任性,〔七〕鑒念前往,可為寒心。君侯誠宜以臨深履薄為戒。」廖不納。子豫後坐縣書誹謗,〔八〕廖以就國。

  〔一〕 事見陸賈新語。

  〔二〕 逸詩也。皎皎,白貌也。墨子曰:「墨子見染絲者歎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也。』」

  〔三〕 公羊傳曰:「晉侯殺其太子申生。曷為直稱晉侯?曰以殺其太子母弟,直稱君者甚之也。」

  〔四〕 大戴禮曰:「古者八歲出就外舍,學小蓺焉,履小節焉。」又曰:「為置三少,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禮記內則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也。

  〔五〕 廖子防及光俱為黃門郎。孔子曰「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也。

  〔六〕 文帝竇后兄長君,弟廣國字少君,此兩人所出微,絳、灌等選長者之有節行者與之居,長君、少君由此為退讓君子,不敢以富貴驕人也。

  〔七〕 馬防傳曰「兄弟貴盛,賓客奔湊,四方畢至,數百餘人皆為食客」也。

  〔八〕 縣音懸。

  終兄鳳為郡吏,太守廉范為州所考,遣鳳候終,終為范游說,坐徙北地。〔一〕帝東巡狩,鳳皇黃龍並集,終贊頌嘉瑞,上述祖宗鴻業,凡十五章,奏上,詔貰還故郡。著春秋外傳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萬言。永元十二年,徵拜郎中,以病卒。〔二〕

  〔一〕 益部耆舊傳曰「終徙於北地望松縣,而母於蜀物故。終自傷被罪充邊,乃作晨風之詩以舒其憤」也。

  〔二〕 袁山松書曰「侍中賈逵薦終博達忠直,徵拜郎中。及卒,賜錢二十萬」也。

  李法字伯度,漢中南鄭人也。博通群書,性剛而有節。和帝永元九年,應賢良方正對策,除博士,遷侍中、光祿大夫。歲餘,上疏以為朝政苛碎,違永平、建初故事;宦官權重,椒房寵盛;又譏史官記事不實,後世有識,尋功計德,必不明信。坐失旨,下有司,免為庶人。還鄉里,杜門自守。故人儒生時有候之者,言談之次,問其不合上意之由,法未嘗應對。友人固問之,法曰:「鄙夫可與事君乎哉?苟患失之,無所不至。〔一〕孟子有言:『夫仁者如射,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諸身而已矣。』」〔二〕在家八年,徵拜議郎、諫議大夫,正言極辭,無改於舊。出為汝南太守,政有聲跡。後歸鄉里,卒於家。

  〔一〕 此以上論語孔子之言也。鄭玄注云:「無所不至謂諂佞邪媚,無所不為也。」

  〔二〕 孟子公孫丑篇之言也。反諸身而已,言克己自責,不責人也。

  翟酺字子超,廣漢雒人也。〔一〕四世傳詩。酺好老子,尤善圖緯、天文、歷筭。以報舅讎,當徙日南,亡於長安,為卜相工,後牧羊涼州。遇赦還。仕郡,徵拜議郎,遷侍中。

  〔一〕 雒屬廣漢郡,漳山雒水所出,南入湔,故城在今雒縣南。湔音子田反。

  時尚書有缺,詔將大夫六百石以上試對政事、天文、道術,以高第者補之。酺自恃能高,而忌故太史令孫懿,恐其先用,乃往候懿。既坐,言無所及,唯涕泣流連。懿怪而問之,酺曰:「圖書有漢賊孫登,將以才智為中官所害。觀君表相,似當應之。〔一〕酺受恩接,悽愴君之禍耳!」懿憂懼,移病不試。〔二〕由是酺對第一,拜尚書。

  〔一〕 春秋保乾圖曰「漢賊臣,名孫登,大形小口,長七尺九寸,巧用法,多技方,詩書不用,賢人杜口」也。

  〔二〕 移病謂作文移而稱病也。

  時安帝始親政事,追感祖母宋貴人,悉封其家。又元舅耿寶及皇后兄弟閻顯等並用威權。酺上疏諫曰:

  臣聞微子佯狂而去殷,叔孫通背秦而歸漢,彼非自疏其君,時不可也。臣荷殊絕之恩,蒙值不諱之政,豈敢雷同受寵,而以戴天履地。〔一〕伏惟陛下應天履祚,歷值中興,當建太平之功,而未聞致化之道。蓋遠者難明,請以近事徵之。昔竇、鄧之寵,傾動四方,兼官重紱,盈金積貨,至使議弄神器,改更社稷。〔二〕豈不以埶尊威廣,以致斯患乎?及其破壞,頭顙墯地,願為孤豚,豈可得哉〔三〕!夫致貴無漸失必暴,受爵非道殃必疾。今外戚寵幸,功均造化,漢元以來,未有等比。陛下誠仁恩周洽,以親九族。然祿去公室,政移私門,覆車重尋,寧無摧折。〔四〕而朝臣在位,莫肯正議,翕翕訾訾,更相佐附。〔五〕臣恐威權外假,歸之良難,虎翼一奮,卒不可制。〔六〕故孔子曰「吐珠於澤,誰能不含」;〔七〕老子稱「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八〕此最安危〔之極〕戒,社稷之深計也。

  〔一〕 雷之發聲,物皆同應,言無是非者謂之雷同。禮記曰:「無雷同。」左傳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也。

  〔二〕 神器謂天位也。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竇憲出入禁中,得幸太后,圖為殺害。帝知其謀,誅之。鄧太后崩,宮人告鄧悝、鄧弘等取廢帝故事,謀立平原王得。帝聞,遂免鄧氏為庶人也。

  〔三〕 莊子曰,或聘莊子,莊子謂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菽。及其牽而入於太廟,欲為孤犢,其可得乎?」此作「豚」,不同也。

  〔四〕 賈誼曰「諺云前車覆,後車誡」也。

  〔五〕 詩小雅曰:「翕翕訾訾,亦孔之哀。」毛傳曰:「翕翕然患其上,訾訾然不思稱職。」爾雅曰:「翕翕,訾訾,莫供職也。」訾音將徙反。「訿」與「訾」古字通。

  〔六〕 韓詩外傳曰:「無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夫置不肖之人土位,是為虎傅翼也。

  〔七〕 春秋保乾圖曰:「臣功大者主威侵,權并族害(尸)〔己〕姦行,吐珠於澤,誰能不含。」諭君之權柄外假,則必競取以為己利,猶珠出於澤中,誰能不含取以為己寶也。吐猶出也。

  〔八〕 老子道經曰:「魚不可脫於泉,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河上公注曰:「利器謂權道也。理國權道,不可以示執事之臣。」

  夫儉德之恭,政存約節。〔一〕故文帝愛百金於露臺,飾帷帳於皁囊。〔二〕或有譏其儉者,上曰:「朕為天下守財耳,豈得妄用之哉!」至倉穀腐而不可食,錢貫朽而不可校。今自初政已來,日月未久,費用賞賜已不可筭。斂天下之財,積無功之家,帑藏單盡,民物彫傷,卒有不虞,復當重賦百姓,怨叛既生,危亂可待也。

  〔一〕 左氏傳魯大夫御孫曰「儉,德之恭;侈,惡之大」也。

  〔二〕 文帝常欲作露臺,計直百金。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何以臺為?」遂止不作。又東方朔曰:「文帝集上書囊以為殿帷。」

  昔成王之政,周公在前,邵公在後,畢公在左,史佚在右,四子挾而維之。目見正容,耳聞正言,一日即位,天下曠然,言其法度素定也。今陛下有成王之尊而無數子之佐,雖欲崇雍熙,致太平,其可得乎?

  自去年已來,災譴頻數,地坼天崩,高岸為谷。脩身恐懼,則轉禍為福;輕慢天戒,則其害彌深。願陛下親自勞恤,研精致思,勉求忠貞之臣,誅遠佞諂之黨,損玉堂之盛,尊天爵之重,〔一〕割情欲之歡,罷宴私之好。帝王圖籍,陳列左右,心存亡國所以失之,鑒觀興王所以得之,庶災害可息,豐年可招矣。

  〔一〕 孟子曰:「公卿大夫,人爵也。仁義禮智信,天爵也。」

  書奏不省,而外戚寵臣咸畏惡之。

  延光三年,出為酒泉太守。叛羌千餘騎徙敦煌來鈔郡界,酺赴擊,斬首九百級,羌眾幾盡,威名大震。遷京兆尹。順帝即位,拜光祿大夫,遷將作大匠。損省經用,歲息四五千萬。〔一〕屢因災異,多所匡正。〔三〕由是權貴共誣酺及尚書令高堂芝等交通屬託,坐減死歸家。復被章云酺前與河南張楷等謀反,逮詣廷尉。及杜真等上書訟之,事得明釋。卒於家。〔三〕

  〔一〕 經,常也。

  〔二〕 益部耆舊傳曰:「時詔問酺陰陽失序,水旱隔并,其設銷復興濟之本。酺上奏陳圖書之意曰:『漢四百年將有弱主閉門聽難之禍,數在三百年之閒。(宜升)〔斗〕歷改憲,〔宜〕行先王至德要道,奉率時禁,抑損奢侈,宣明質樸,以延四百年之難。』帝從之。」

  〔三〕 益部耆舊傳曰:「杜真字孟宗,廣漢綿竹人也。少有孝行,習易、春秋,誦百萬言,兄事同郡翟酺。酺後被繫獄,真上檄章救酺,繫獄笞六百,竟免酺難,京師莫不壯之。」

  著援神、鉤命解詁十二篇。〔一〕

  〔一〕 援神契,鉤命決,皆孝經緯篇名也。詁音古。

  初,酺之為大匠,上言:「孝文皇帝始置一經博士,〔一〕武帝大合天下之書,〔二〕而孝宣論六經於石渠,學者滋盛,弟子萬數。〔三〕光武初興,愍其荒廢,起太學博士舍、內外講堂,諸生橫巷,為海內所集。明帝時辟雍始成,欲毀太學,太尉趙憙以為太學、辟雍皆宜兼存,故並傳至今。而頃者穨廢,至為園採芻牧之處。宜更修繕,誘進後學。」帝從之。酺免後,遂起太學,更開拓房室,學者為酺立碑銘於學云。

  〔一〕 武帝建元五年始置五經博士,文帝之時未遑庠序之事,酺之此言,不知何據。

  〔二〕 武帝詔曰:「其令禮官勸學,舉遺興禮。」舉遺謂搜求遺逸,是合天下之書也。

  〔三〕 宣帝甘露三年,詔諸儒講五經於殿中,兼平公羊、穀梁同異,上親臨決焉。時更崇穀梁傳,故此言「六經」也。石渠,閣名。昭帝時博士弟子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時詔無置弟子員,以廣學者,故言以萬數也。

  應奉字世叔,汝南南頓人也。曾祖父順,字華仲。和帝時為河南尹、將作大匠,公廉約己,明達政事。〔一〕生十子,皆有才學。中子疊,江夏太守。疊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一〕 華嶠書曰:「華仲少給事郡縣,為吏清公,不發私書。舉孝廉,尚書郎轉右丞,遷冀州刺史,廉直無私。遷東平相,賞罰必信,吏不敢犯。有梓樹生於廳事室上,事後母至孝,眾以為孝感之應。時竇憲出屯河西,刺史、二千石皆遣子弟奉賂遺憲,憲敗後咸被繩黜,順獨不在其中,由是顯名。為將作大匠,視事五年,省費億萬。」汝南記曰「華仲妻本是汝南鄧元義前妻也。元義父伯考為尚書僕射,元義還鄉里,妻留事姑甚謹,姑憎之,幽閉空室,節其食飲,羸露日困,妻終無怨言。後伯考怪而問之。時義子朗年數歲,言母不病,但苦飢耳。伯考流涕曰:『何意親姑反為此禍!』因遣歸家。更嫁為華仲妻。仲為將作大匠,妻乘朝車出,元義於路傍觀之,謂人曰:『此我故婦,非有它過,家夫人遇之實酷,本自相貴。』其子朗時為郎,母與書皆不荅,與衣裳輒燒之。母不以介意,意欲見之,乃至親家李氏堂上,令人以它詞請朗。朗至,見母,再拜涕泣,因起出。母追謂之曰:『我幾死,自為汝家所棄,我何罪過,乃如此邪?』因此遂絕」也。

  奉少聰明,自為童兒及長,凡所經履,莫不暗記。讀書五行並下。為郡決曹史,行部四十二縣,錄囚徒數百千人。及還,太守備問之,奉口說罪繫姓名,坐狀輕重,無所遺脫,時人奇之。〔一〕著漢書後序,多所述載。〔二〕大將軍梁冀舉茂才。

  〔一〕 謝承書曰:「奉少為上計吏,許訓為計掾,俱到京師。訓自發鄉里,在路晝頓暮宿,所見長吏、賓客、亭長、吏卒、奴僕,訓皆密疏姓名,欲試奉。還郡,出疏示奉。奉云:『前食潁川綸氏都亭,亭長胡奴名祿,以飲漿來,何不在疏?』坐中皆驚。」又云:「奉年二十時,嘗詣彭城相袁賀,賀時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奉,奉即委去。後數十年於路見車匠,識而呼之。」

  〔二〕 袁山松書曰:「奉又刪史記、漢書及漢記三百六十餘年,自漢興至其時,凡十七卷,名曰漢事。」

  先是,武陵蠻詹山等四千餘人反叛,執縣令,屯結連年。詔下公卿議,四府舉奉才堪將帥。〔一〕永興元年,拜武陵太守。到官慰納,山等皆悉降散。於是興學校,舉仄陋,政稱變俗。坐公事免。

  〔一〕 四府,解見皇后紀。

  延熹中,武陵蠻復寇亂荊州,車騎將軍馮緄以奉有威恩,為蠻夷所服,上請與俱征。拜從事中郎。〔一〕奉勤設方略,賊破軍罷,緄推功於奉,薦為司隸校尉。糾舉姦違,不避豪戚,以嚴厲為名。

  〔一〕 謝承書曰:「時詔奉曰:『蠻夷叛逆作難,積惡放恣,鑊中之魚,火熾湯盡,當悉燋爛,以刷國恥。朝廷以奉昔守南土,威名播越,故復式序重任。奉之廢興,期在於今。賜奉錢十萬,駮犀方具劍、金錯把刀劍、革帶各一。奉其勉之!』」

  及鄧皇后敗,而田貴人見幸,桓帝有建立之議。奉以田氏微賤,不宜超登后位,上書諫曰:「臣聞周納狄女,襄王出居于鄭;〔一〕漢立飛燕,成帝胤嗣泯絕。母后之重,興廢所因。宜思關睢之所求,遠五禁之所忌。」〔二〕帝納其言,竟立竇皇后。

  〔一〕 左傳襄王將以狄女為后,富(臣)〔辰〕諫曰:「不可,狄固貪惏,王又啟之。」王不從。狄人伐周,襄王出奔。

  〔二〕 韓詩外傳曰:「婦人有五不娶:喪婦之長女不娶,為其不受命也;世有惡疾不娶,棄於天也;世有刑人不娶,棄於人也;亂家女不娶,類不正也;逆家子不娶,廢人倫也。」

  及黨事起,奉乃慨然以疾自退。追愍屈原,因以自傷,著感騷三十篇,數萬言。諸公多薦舉,會病卒。子劭。

  劭字仲遠。〔一〕少篤學,博覽多聞。靈帝時舉孝廉,辟車騎將軍何苗掾。

  〔一〕 謝承書、(曰)應氏譜並云「字仲遠」,續漢書文士傳作「仲援」,漢官儀又作「〔仲〕瑗」,未知孰是。

  中平二年,漢陽賊邊章、韓遂與羌胡為寇,東侵三輔,時遣車騎將軍皇甫嵩西討之。嵩請發烏桓三千人。北軍中候鄒靖上言:「烏桓眾弱,宜開募鮮卑。」事下四府,大將軍掾韓卓議,以為「烏桓兵寡,而與鮮卑世為仇敵,若烏桓被發,則鮮卑必襲其家。烏桓聞之,當復棄軍還救。非唯無益於實,乃更沮三軍之情。鄒靖居近邊塞,究其態詐。若令靖募鮮卑輕騎五千,必有破敵之效」。劭駮之曰:「鮮卑隔在漠北,犬羊為群,無君長之帥,廬落之居,而天性貪暴,不拘信義,故數犯障塞,且無寧歲。唯至互巿,乃來靡服。苟欲中國珍貨,非為畏威懷德。計獲事足,旋踵為害。是以朝家外而不內,蓋為此也。〔一〕往者匈奴反叛,度遼將軍馬續、烏桓校尉王元發鮮卑五千餘騎,又武威太守趙沖亦率鮮卑征討叛羌。斬獲醜虜,既不足言,而鮮卑越溢,多為不法。裁以軍令,則忿戾作亂;制御小緩,則陸掠殘害。劫居人,鈔商旅,噉人牛羊,略人兵馬。得賞既多,不肯去,復欲以物買鐵。邊將不聽,便取縑帛聚欲燒之。邊將恐怖,畏其反叛,辭謝撫順,無敢拒違。今狡寇未殄,而羌為巨害,如或致悔,其可追乎!臣愚以為可募隴西羌胡守善不叛者,簡其精勇,多其牢賞。〔二〕太守李參沈靜有謀,必能獎厲得其死力。當思漸消之略,不可倉卒望也。」韓卓復與劭相難反覆。於是詔百官大會朝堂,皆從劭議。

  〔一〕 朝家猶國家也。公羊傳曰「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也。

  〔二〕 牢,稟食也。或作「勞」。勞,功也。

  三年,舉高第,再遷,六年,拜太山太守。初平二年,黃巾三十萬眾入郡界。劭糾率文武連與賊戰,前後斬首數千級,獲生口老弱萬餘人,輜重二千兩,賊皆退卻,郡內以安。興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從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劭畏操誅,棄郡奔冀州牧袁紹。

  初,安帝時河閒人尹次、潁川人史玉皆坐殺人當死,次兄初及玉母軍並詣官曹求代其命,因縊而物故。尚書陳忠以罪疑從輕,議活次、玉。劭後追駮之,據正典刑,有可存者。其議曰:

  尚書稱「天秩有禮,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而孫卿亦云「凡制刑之本,將以禁暴惡,且懲其末也。凡爵列、官秩、賞慶、刑威,皆以類相從,使當其實也」。若德不副位,能不稱官,賞不酬功,刑不應罪,不祥莫大焉。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百王之定制,有法之成科。高祖入關,雖尚約法,然殺人者死,亦無寬降。夫時化則刑重,時亂則刑輕。〔一〕書曰「刑罰時輕時重」,此之謂也。

  〔一〕 犯化之罪固重,犯亂之罪為輕。

  今次、玉公以清時釋其私憾,阻兵安忍,僵屍道路。〔一〕朝恩在寬,幸至冬獄,而初、軍愚狷,妄自投斃。昔召忽親死子糾之難,而孔子曰「經於溝瀆,人莫之知」。〔二〕朝氏之父非錯刻峻,遂能自隕其命,班固亦云「不如趙母指括以全其宗」。〔三〕傳曰「僕妾感慨而致死者,非能義勇,顧無慮耳」。〔四〕夫刑罰威獄,以類天之震燿殺戮也;溫慈和惠,以放天之生殖長育也。〔五〕是故春一草枯則為災,秋一木華亦為異。今殺無罪之初、軍,而活當死之次、玉,其為枯華,不亦然乎?陳忠不詳制刑之本,而信一時之仁,遂廣引八議求生之端。夫親故賢能功貴勤賓,豈有次、玉當罪之科哉?〔六〕若乃小大以情,原心定罪,〔七〕此為求生,非謂代死可以生也。敗法亂政,悔其可追。

  劭凡為駮議三十篇,皆此類也。

  〔一〕 阻,恃也。左傳曰,衛州吁「阻兵而安忍。」

  〔二〕 召忽,齊大夫。子糾,齊襄公之庶子也。子糾與小白爭國,子糾被殺,召忽其傅也,遂死之。論語孔子論召忽曰:「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三〕 前書,晁錯為御史大夫,改更律令,諸侯諠譁。錯父聞而非之,曰:「劉氏安而晁氏危矣。」遂飲藥而死。史記曰,趙母,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奢死,趙欲以括為將,母謂趙王曰:「王以為括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吾計決矣。」括母曰:「王終將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王許諾。及括敗,王以母先言,竟不誅也。而班固引之以為晁錯贊詞。

  〔四〕 言僕妾之致死者,顧由無計慮耳。語見史記欒布傳贊也。

  〔五〕 左傳鄭大夫游吉之詞。

  〔六〕 周禮小司寇職鄭司農曰:「親,宗室有罪先請也。故謂舊知也。賢謂有德行者。能謂有道蓺者。功謂有大勳也。貴謂若今墨綬,有罪先請也。勤謂憔悴國事。賓謂二王後。」

  〔七〕 左傳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原心定罪,解見霍諝傳也。

  又刪定律令為漢儀,建安元年乃奏之。曰:「夫國之大事,莫尚載籍。載籍也者,決嫌疑,明是非,〔一〕賞刑之宜,允獲厥中,俾後之人永為監焉。故膠(東)〔西〕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議,數遣廷尉張湯親至陋巷,問其得失。〔二〕於是作春秋決獄二百三十二事,動以經對,言之詳矣。逆臣董卓,蕩覆王室,典憲焚燎,靡有孑遺,開辟以來,莫或茲酷。〔三〕今大駕東邁,巡省許都,拔出險難,其命惟新。臣累世受恩,榮祚豐衍,竊不自揆,貪少云補,輒撰具律本章句、尚書舊事、廷尉板令、決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詔書〔四〕及春秋斷獄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復重,為之節文。〔五〕又集駮議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二事。其見漢書二十五,漢記四,〔六〕皆刪敘潤色,以全本體。其二十六,博採古今瑰瑋之士,文章煥炳,德義可觀。其二十七,臣所創造。豈繄自謂必合道衷,〔七〕心焉憤邑,聊以藉手。〔八〕昔鄭人以乾鼠為璞,鬻之於周;宋愚夫亦寶燕石,緹〈糹習〉十重。夫睹之者掩口盧胡而笑,斯文之族,無乃類旃。〔九〕左氏實云雖有姬姜絲麻,不棄憔悴菅蒯,蓋所以代匱也。〔一0〕是用敢露頑才,廁于明哲之末。雖未足綱紀國體,宣洽時雍,庶幾觀察,增闡聖聽。惟因萬機之餘暇,游意省覽焉。」獻帝善之。

  〔一〕 禮記曰:「夫禮者,決嫌疑,明是非。」

  〔二〕 事見前書。

  〔三〕 或,有也。

  〔四〕 司徒即丞相也。總領綱紀,佐理萬機,故有都目。成帝初置尚書員五人,漢舊儀有常侍曹、二千石曹、戶曹、主客曹、三公曹也。

  〔五〕 復音複,重音直容反。

  〔六〕 即東觀記。

  〔七〕 繄音烏兮反。繄猶是也。

  〔八〕 藉音自夜反。

  〔九〕 尹文子曰:「鄭人謂玉未琢者為璞,周人謂鼠未腊者為璞。周人遇鄭賈,人曰:『欲買璞乎?』鄭賈曰:『欲之。』出璞視之,乃鼠也,因謝不取。」戰國策亦然。今此乃云「鄭人以乾鼠為璞」,便與二說不同。此云「乾鼠」,彼云「未腊」,事又差舛。闕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之,主人父齋七日,端冕之衣,釁之以特牲,革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俛而掩口盧胡而笑曰:『此燕石也,與瓦甓不殊。』主人父怒曰:『商賈之言,竪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彌謹。」旃,之也。〈糹習〉音襲。緹,赤色繒也。楚詞曰:「襲英衣兮緹〈糹習〉。」謂鮮明之衣。

  〔一0〕左傳曰:「詩云:『雖有絲麻,無棄菅蒯。雖有姬、姜,無棄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匱。』」杜注云:「逸詩也。姬、姜,大國之女。蕉萃,陋賤之人。」蕉萃、憔(萃)〔悴〕古字通。

  二年,詔拜劭為袁紹軍謀校尉。時始遷都於許,舊章堙沒,書記罕存。劭慨然歎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初,父奉為司隸時,並下諸官府郡國,各上前人像贊,劭乃連綴其名,錄為狀人紀。又論當時行事,著中漢輯序。撰風俗通,以辯物類名號,釋時俗嫌疑。文雖不典,後世服其洽聞。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漢書,皆傳于時。後卒於鄴。

  弟子瑒、璩,並以文才稱。〔一〕

  〔一〕 華嶠書曰:「劭弟珣,字季瑜,司空掾。珣生瑒。」魏志曰「瑒字德璉,瑒弟璩字休璉,咸以文章顯」也。

  中興初,有應嫗者,生四子而寡。見神光照社,試探之,乃得黃金。自是諸子宦學,並有才名,至瑒七世通顯。〔一〕

  〔一〕 應順,將作大匠;子疊,江夏太守;疊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從事中郎;奉生劭,車騎將軍掾;劭弟珣,司空掾;珣子瑒,曹操辟為丞相掾。

  霍諝字叔智,魏郡鄴人也。少為諸生,明經。有人誣諝舅宋光於大將軍梁商者,以為妄刊章文,坐繫洛陽詔獄,掠考困極。諝時年十五,奏記於商曰:

  將軍天覆厚恩,愍舅光冤結,前者溫教許為平議,雖未下吏斷決其事,已蒙神明顧省之聽。皇天后土,寔聞德音。竊獨踴躍,私自慶幸。諝聞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故許止雖弒君而不罪,趙盾以縱賊而見書。〔一〕此仲尼所以垂王法,漢世所宜遵前脩也。傳曰:「人心不同,譬若其面。」〔二〕斯蓋謂大小窳隆醜美之形,至於鼻目眾竅毛髮之狀,未有不然者也。情之異者,剛柔舒急倨敬之閒。至於趨利避害,畏死樂生,亦復均也。諝與光骨肉,義有相隱,言其冤濫,未必可諒,且以人情平論其理。

  〔一〕 許止,許悼公之子名止也。公羊傳曰:「冬,葬許悼公。賊未討何以書葬?不成乎弒也。許悼公是止進藥而殺,是以君子加弒焉。葬許悼公是君子之赦止。赦止者,免止罪之辭也。」何休注云:「原止欲愈父之病,無害父之意,故赦之。」是原情定過也。又曰:「晉史書趙盾弒其君。趙盾曰:『天乎無辜,吾不弒君。』太史曰:『爾為仁為義,人殺爾君而不討賊,此非弒君如何?』」此赦事誅意也。

  〔二〕 左傳鄭子產謂子皮曰:「人心不同,譬如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

  光衣冠子孫,徑路平易,〔一〕位極州郡,日望徵辟,亦無瑕穢纖介之累,無故刊定詔書,欲以何名?就有所疑,當求其便安,豈有觸冒死禍,以解細微?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豈可為哉!〔二〕昔東海孝婦見枉不辜,幽靈感革,天應枯旱。〔三〕光之所坐,情既可原,守闕連年,而終不見理。呼嗟紫宮之門,泣血兩觀之下,〔四〕傷和致災,為害滋甚。凡事更赦令,不應復案。夫以罪刑明白,尚蒙天恩,豈有冤謗無徵,反不得理?是為刑宥正罪,戮加誣侵也。不偏不黨,其若是乎?明將軍德盛位尊,人臣無二,言行動天地,舉厝移陰陽,誠能留神,沛然曉察,必有于公高門之福,〔五〕和氣立應,天下幸甚。

  〔一〕 謂遵依常轍,無所規求也。

  〔二〕 史記蘇秦曰:「飢人之所以飢而不食烏喙者,以其愈充腹而與餓死者同患也。」附子、烏喙,根同而狀異也。

  〔三〕 前書曰,東海有孝婦,少寡無子,養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告鄰人曰:「孝婦養我勤苦,我老,久累丁壯。」乃自經死。姑女告吏曰:「婦殺我母。」吏驗之急,孝婦自誣服,具獄上府,太守竟論殺婦。郡中枯旱三年。後太守至,自祭孝婦墓,天立大雨,歲熟。

  〔四〕 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兩觀謂闕也。

  〔五〕 于公,東海人,為郡決曹,決獄平。其閭門壞,父老共脩之。于公曰:「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馬蓋車。我決獄多有陰德,子孫必有興者。」至子定國為丞相,孫永御史大夫。

  商高諝才志,即為奏原光罪,由是顯名。

  仕郡,舉孝廉,稍遷金城太守。性明達篤厚,能以恩信化誘殊俗,甚為羌胡所敬服。遭母憂,自上歸行喪。服闋,公車徵,再遷北海相,入為尚書僕射。是時大將軍梁冀貴戚秉權,自公卿以下莫敢違啎。諝與尚書令尹勳數奏其事,又因陛見陳聞罪失。及冀誅後,桓帝嘉其忠節,封鄴都亭侯。前後固讓,不許。出為河南尹,遷司隸校尉,轉少府、廷尉,卒官。

  子雋,安定太守。

  爰延字季平,陳留外黃人也。清苦好學,能通經教授。性質愨,少言辭。縣令隴西牛述好士知人,乃禮請延為廷掾,范丹為功曹,濮陽潛為主簿,〔一〕常共言談而已。後令史昭以為鄉嗇夫,仁化大行,人但聞嗇夫,不知郡縣。在事二年,州府禮請,不就。桓帝時徵博士,太尉楊秉等舉賢良方正,再遷為侍中。

  〔一〕 濮陽,姓也。

  帝游上林苑,從容問延曰:「朕何如主也?」對曰:「陛下為漢中主。」帝曰:「何以言之?」對曰:「尚書令陳蕃任事則化,中常侍黃門豫政則亂,是以知陛下可與為善,可與為非。」〔一〕帝曰:「昔朱雲廷折欄檻,今侍中面稱朕違,敬聞闕矣。」〔二〕拜五官中郎將,轉長水校尉,遷魏郡太守,徵拜大鴻臚。

  〔一〕 前書曰:「齊桓公,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可與為善,可與為惡,是謂中人。」

  〔二〕 朱雲字游。成帝時上書求見,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無以益人,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勵其餘。」上問曰:「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上大怒曰:「小臣廷辱師傅,罪死不赦。」御史將雲下,雲攀殿檻折。雲呼曰:「臣得從龍逢、比干遊於地下足矣,未知朝廷如何耳!」上意乃解。及後當脩檻,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

  帝以延儒生,常特宴見。時太史令上言客星經帝坐,帝密以問延。延因上封事曰:「臣聞天子尊無為上,故天以為子,位臨臣庶,威重四海。動靜以禮,則星辰順序;意有邪僻,則晷度錯違。陛下以河南尹鄧萬有龍潛之舊,封為通侯,恩重公卿,惠豐宗室。加頃引見,與之對博,上下媟黷,有虧尊嚴。臣聞之,帝左右者,所以咨政德也。故周公戒成王曰『其朋其朋』,言慎所與也。〔一〕昔宋閔公與彊臣共博,列婦人於側,積此無禮,以致大災。〔二〕武帝與倖臣李延年、韓嫣同臥起,尊爵重賜,情欲無猒,遂生驕淫之心,行不義之事,卒延年被戮,嫣伏其辜。〔三〕夫愛之則不覺其過,惡之則不知其善,所以事多放濫,物情生怨。故王者賞人必酬其功,爵人必甄其德。〔四〕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從游,則日生邪情。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五〕邪臣惑君,亂妾危主,以非所言則悅於耳,以非所行則翫於目,故令人君不能遠之。仲尼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蓋聖人之明戒也!昔光武皇帝與嚴光俱寢,上天之異,其夕即見。〔六〕夫以光武之聖德,嚴光之高賢,君臣合道,尚降此變,豈況陛下今所親幸,以賤為貴,以卑為尊哉?惟陛下遠讒諛之人,納謇謇之士,除左右之權,寤宦官之敝。使積善日熙,〔七〕佞惡消殄,則乾災可除。」帝省其奏。因以病自上,乞骸骨還家。靈帝復特徵,不行,病卒。

  〔一〕 尚書周公戒成王曰:「孺子其朋,孺子其朋,慎其往!」

  〔二〕 公羊經書「宋萬弒其君捷」。傳曰:「宋萬嘗與魯莊公戰,獲于莊公,歸舍諸宮中,數月然後歸之。與宋閔公博,婦人在側,萬曰:『甚矣魯侯之淑,魯侯之美!天下諸侯宜為君者唯魯侯爾。』閔公矜此婦人,妒其言,顧曰:『此虜也,魯侯之美惡乎至?』萬怒,搏閔公,絕其脰。」

  〔三〕 李延年,中山人也。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人也。武帝時,延年女弟得幸,號曰李夫人。延年善歌舞,為協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綬,與上臥起。弟季與中人亂,出入驕恣,上遂誅延年兄弟。韓嫣,韓王信之曾孫也。武帝為王時,與嫣相愛,後位至上大夫,賞賜擬鄧通,與上臥起,出入永巷,以姦聞被誅。

  〔四〕 甄,明也。

  〔五〕 論語孔子曰:「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六〕 事見逸人傳。

  〔七〕 熙,廣也。

  子驥,白馬令,亦稱善士。〔一〕

  〔一〕 謝承書曰興字驥。

  徐璆字孟玉,〔一〕廣陵海西人也。父淑,度遼將軍,有名於邊。〔二〕璆少博學,辟公府,舉高第。〔三〕稍遷荊州刺史。時董太后姊子張忠為南陽太守,因埶放濫,臧罪數億。璆臨當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屬璆。璆對曰:「臣身為國,不敢聞命。」太后怒,遽徵忠為司隸校尉,以相威臨。璆到州,舉奏忠臧餘一億,使冠軍縣上簿詣大司農,以彰暴其事。又奏五郡太守及屬縣有臧汙者,悉徵案罪,威風大行。中平元年,與中郎將朱雋擊黃巾賊於宛,破之。張忠怨璆,與諸閹官構造無端,璆遂以罪徵。有破賊功,得免官歸家。後再徵,遷汝南太守,轉東海相,所在化行。

  〔一〕 璆音仇。

  〔二〕 謝承書曰:「淑字伯進,寬裕(傳)〔博〕學,習孟氏易、春秋公羊傳、禮記、周官。善誦太公六韜,交接英雄,常有壯志。」

  〔三〕 袁山松書曰:「璆少履清高,立朝正色。稱揚後進,惟恐不及。」

  獻帝遷許,以廷尉徵,當詣京師,道為袁術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璆乃歎曰:「龔勝、鮑宣,獨何人哉?守之必死!」〔一〕術不敢逼。術死軍破,璆得其盜國璽,及還許,上之,〔二〕并送前所假汝南、東海二郡印綬。司徒趙溫謂璆曰:「君遭大難,猶存此邪?」璆曰:「昔蘇武困於匈奴,不隊七尺之節,況此方寸印乎?」

  〔一〕 龔勝字君賓,楚人也。好學明經,哀帝時為光祿大夫,乞骸骨。王莽即位,遣使以上卿徵,勝不食而死。鮑宣字子都,渤海人也,哀帝時為司隸校尉。王莽輔政,誅漢忠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

  〔二〕 衛宏曰:「秦以前以金、玉、銀為方寸璽。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下莫得用。其玉出藍田山,題是李斯書,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號曰傳國璽。漢高祖定三秦,子嬰獻之,高祖即位乃佩之。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璽,后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及莽敗時,仍帶璽紱,杜吳殺莽,不知取璽,公賓就斬莽首,並取璽。更始將李松送上更始。赤眉至高陵,更始奉璽上赤眉。建武三年,盆子奉以上光武。孫堅從桂陽入雒討董卓,軍於城南,見井中有五色光,軍人莫敢汲,堅乃浚得璽。袁術有僭盜意,乃拘堅妻求之。術得璽,舉以向肘。魏武謂之曰:『我在,不聽汝乃至此。』」時璆得而獻之。

  後拜太常,使持節拜曹操為丞相。操以相讓璆,璆不敢當。卒於官。

  論曰:孫懿以高明見忌,而受欺於陰計;翟酺資譎數取通,而終之以謇諫。豈性智自有周偏,先後之要殊度乎?應氏七世才聞,而奉、劭采章為盛。及撰著篇籍,甄紀異知,雖云小道,亦有可觀者焉。延、璆應對辯正,而不(可)犯陵上之尤,斯固辭之不可以已也〔一〕。

  〔一〕 左氏傳孔子曰:「辭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產有辭,諸侯賴之。」

  贊曰:楊終、李法,華陽有聞。〔一〕二應克聰,亦表汝濆〔二〕。翟酺詐懿,霍諝請舅。延能訐帝,璆亦啎后。

  〔一〕 益州,古梁州之域。尚書曰:「華陽黑水惟梁州。」孔安國注曰:「北拒華山之陽,南拒黑水。」故常璩敘蜀事而謂之華陽國志焉。

  〔二〕 鄭玄注周禮曰:「水涯曰濆。」

  校勘記

  一五九七頁一二行 民懷土思 群書治要「民」作「人」。按:作「人」是,此蓋後人回改而誤者。

  一六00頁 二行 豈可不臨深履薄以為至戒 按:王先謙謂末有複語,疑此衍文。

  一六00頁 四行 鑒念前往 按:殿本「往」作「世」。

  一六00頁 八行 晉侯殺其太子申生至直稱君者甚之也 按:章懷引經傳多刪節,此注所引,與公羊傳原文更多出入。公羊傳原文作「晉侯殺其世子申生。曷為直稱晉侯以殺?殺世子母弟直稱君者甚之也」。

  一六00頁一一行 廖子防及光俱為黃門郎 按:沈家本謂光、防乃廖弟,非廖子,注謬。此傳上文言廖不訓諸子,下文言廖不納,子豫後坐縣書誹謗,廖以就國,則終所稱黃門郎即指廖子豫,廖傳不言豫為黃門郎,史文不具耳。下文「視成任性」注引馬防傳云云,亦誤。

  一六00頁一二行 選長者之有節行者與之居 按:史記外戚傳作「選長者士之有節行者與居」。

  一六0三頁 七行 此最安危〔之極〕戒 據汲本、殿本補。

  一六0四頁 二行 權并族害(尸)〔己〕姦行 據汲本、殿本改。

  一六0四頁 八行 斂天下之財 按:「天」下原脫「下」字,逕據汲本、殿本補。

  一六0五頁 六行 叛羌千餘騎徙敦煌來鈔郡界 按:刊誤謂案文「徙」當作「從」。

  一六0五頁一三行 (宜升)〔斗〕歷改憲〔宜〕行先王至德要道 校補引錢大昭說,謂「升」當作「斗」,見春秋保乾圖。校補謂案續志律厤中篇論厤,凡三引保乾圖讖文,皆作「三百年斗厤改憲」。所謂斗厤者,即古法冬至日在建星,建星謂北斗也。歲十二月以配天之十二辰,取斗杓所指為驗,閏月無中氣,則北斗邪指兩辰之閒,以定四時而成歲。漢興迄章帝,改用四分厤,適當三百年,已應斗厤改憲之讖矣。輔本謂漢更有四百年之難,其數即起於三百年改憲之閒,宜豫修省,以銷其禍,則注引耆舊傳「宜」字,並當在「斗厤改憲」下也。今據改。

  一六0六頁 一行 上檄章救酺 按:殿本考證王會汾謂上移下曰檄,此止可言上章耳,不應有「檄」字,明衍。

  一六0六頁 四行 孝文皇帝始置一經博士 汲本「一經」作「五經」。惠校本作「一經」,惠所據乃北宋本也。集解引周壽昌說,謂據王氏玉海引此,作「文帝始置一經博士」,殆宋本此書有作「一經」者,非「五經」也。今按:證以章懷注,則作「五經」為合,作「一經」者,殆後人以文帝未嘗於五經遍置博士而改之耳。

  一六0七頁一一行 行部四十二縣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郡國志汝南郡領三十七城,此云「四十二」,未詳。

  一六0七頁一四行 奉少為上計吏 按:刊誤謂「吏」當作「史」。

  一六0八頁一六行 富(臣)〔辰〕諫曰 據汲本改。

  一六0九頁 一行 喪婦之長女不娶為其不受命也 按:李慈銘謂「喪婦」當作「喪父」。今韓詩外傳無此文。何氏公羊莊二十七年解詁與此略同,惟「為其不受命也」作「無教戒也」。大戴禮本命篇又小異。

  一六0九頁 三行 數萬言 按:汲本作「數十萬言」。

  一六0九頁 六行 謝承書(曰)應氏譜並云字仲遠 據刊誤刪。

  一六0九頁 六行 漢官儀又作〔仲〕瑗 據汲本、殿本補。

  一六一一頁 四行 夫時化則刑重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案漢書刑法志「治則刑重,亂則刑輕」。此傳及注中「化」字本是「治」字,唐人諱治,故章懷注范史,多改「治」為「理」,亦有改為「化」者,「世」皆改為「代」,亦有改為「時」者,此傳下文「時輕時重」是也。

  一六一二頁 八行 顧由是無計慮耳 按:汲本、殿本「由無」作「無由」。

  一六一二頁一四行 故膠(東)〔西〕相董仲舒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膠東」當作「膠西」。今據改。

  一六一三頁 六行 斯文之族 按:汲本「族」作「俗」。

  一六一四頁一一行 惟(萃)〔悴〕古字通 據汲本、殿本改。

  一六一四頁一五行 釋時俗嫌疑 按:汲本「釋」作「識」。

  一六一四頁一六行 皆傳于時 按:「于」原作「乎」,逕據汲本、殿本改。

  一六一五頁 一行 弟子瑒 按:原本正文及注「瑒」字皆訛「〈王易〉」,各本不誤,逕改正。

  一六一五頁 二行 瑒字德璉 按:原于「璉」作「〈王疌〉」,〈王疌〉不成字,據汲本、殿本逕改正。

  一六一六頁一五行 謂遵依常轍 按:「謂」原訛「論」,「輙」原訛「徹」,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一六一七頁 一行 不食烏喙 按:「喙」原訛「啄」,逕據汲本、殿本改正。下同。

  一六一七頁 六行 令容駟馬蓋車 按:「令」原訛「今」,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一六一七頁一三行 子儁 按:汲本、殿本「儁」作「雋」。

  一六一八頁 三行 在事二年 按:汲本、殿本「二」作「三」。

  一六一八頁 七行 尚書令陳蕃任事則化 按:御覽四二七、四五二引,「化」並作「治」,此亦避唐諱改。

  一六一八頁 八行 昔朱雲廷折欄檻 按:刊誤謂案文「廷」下少「爭」字。

  一六一九頁 二行 河南尹鄧萬 按:集解引王補說,謂通鑑作「鄧萬世」,本書鄧后、陳蕃傳引並作「鄧萬世」。又引惠棟說,謂唐諱「世」,故削之,猶「韓擒虎」為「韓擒」也。

  一六一九頁 七行 爵人必甄其德 按:「必」原訛「以」,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一六二0頁 四行 出入驕恣 按:「驕」原訛「嬌」,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一六二0頁一二行 徐璆字孟玉 殿本「玉」作「本」。按:集解引洪亮吉說,謂案先賢行狀作「孟平」,汝南先賢傳作「孟玉」。校補謂洪氏歷舉孟平、孟玉兩說,知所見本正文亦必作「孟本」。

  一六二一頁 三行 構造無端 按:「構」原訛「搆」,逕改正。

  一六二一頁 五行 璆音仇 按:殿本此下有「字孟玉」三字。校補謂殿本就監本改刊,其正文作「字孟本」,注當是「一作字孟玉」,脫「一作」二字。

  一六二一頁 六行 寬裕(傳)〔博〕學 據汲本、殿本改。

  一六二二頁 九行 而不(可)犯陵上之尤 集解引何焯說,謂「可」字衍。今據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