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卷之三·
[卷之三] 痢
论
《内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
愚按∶经文溲字下,必缺一涩字。溲即尿也,溲涩而便脓血者,言病因也,盖血因气滞,而大小二便俱不利耳。气行而血止者,言治法也。故河间阐明其说,所谓和气则后重自除,而用木香、槟榔、枳壳等药以和之,即此意也。
河间曰∶行血则便脓自愈,和气则后重自除。又曰∶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风邪外束宜汗之,溏为痢宜温之。又曰∶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兵法云∶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之谓也。夫古方以泻痢滚同论治,朱紫混淆,殊不知泻属脾而痢属肾也。丹溪曰∶先水泻而后脓血者,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而后水泻者,此肾传脾,微邪易愈。是皆先哲之格言,以为后学之绳墨,医者其可不详究乎。
脉法
《脉经》云∶肠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洪大数身热者死。
又曰∶肠筋挛,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而紧者死。
方法
丹溪曰∶痢赤属血,自小肠来;白属气,自大肠来。
《原病式》曰∶痢为湿热甚于肠胃怫郁而成,其病皆热证也。俗以痢白为寒,误也,如热生疮疖而出白脓,可以白为寒乎?阴阳水火,一高则一下,一盛则一衰。若以白为寒赤为热,则兼赤白者,乃寒热俱甚于肠胃之间而为病乎?况下迫窘痛小便赤涩而痢白者必多有之,为热明矣。世有用辛热药而愈者,盖辛甘发散,热主出行,故病微者则郁结开通,气和而愈;若病甚者,郁结不开,其病转加而死矣。故治痢者,必用寒以胜热,苦以燥湿,微加辛热佐之,以为发散开通之用,如此固无不效者。
仲景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气等汤加减下之。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浓朴之温,善行滞气,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灌涤肠胃,滋润轻快,积行即止。局方用砒、丹、巴、,类聚成丸,其气凶暴,其体重滞,积气已行而毒瓦斯未消,犹暴贼手持兵刃,使之徘徊瞻顾于堂奥之间,纵有愈病之功,而肠胃清纯之气,宁无损伤之患乎。可温者,乃用姜附温之。局方例用热药为主,涩药为佐,用之于下利清白者犹可;其里急后重,经所谓下迫者皆属火热所为,加以涩热之剂,非杀而何。
初得一、二日间,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用大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下后,看气血调理,气用参、术,血用四物。五日后,不可下。(此亦大概言之,气血虚者,虽一、二日亦不可下;实者,十余日后,亦有下之而安者。)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恶寒者加桂,恶热者加黄柏。
腹痛,因肺金之气郁在大肠之间,以苦梗发之,后用痢药。一云,实则可下,虚则以苦梗发之。
初下痢腹痛者,用温药姜、桂之属,切不可骤用参、术。纵气虚胃虚,皆不可用。
后重者,积与气坠下之故,兼升兼消,尤当和气,木香槟榔丸、保和丸之类。
身热挟外感者,不恶寒,用小柴胡去人参;发热恶寒,身首俱痛,此为表证,宜微汗和解,加苍术、川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煎服。(愚每以上二方并治痢之挟外感者,亦多获奇效也。)发热不止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温药、升药。
大孔痛(肛门痛也),因热流于下也,木香、槟榔、芩、连,加炒干姜。
仲景法治,大孔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若久病身冷自汗脉沉小,宜温之。暴病身热脉洪大,宜清之。
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或用朴硝。有风邪下陷,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主血故也。有湿伤血,宜行湿清热。
湿热下痢,小便涩少,烦渴能食,脉洪大而缓,腹痛后重,桂苓甘露饮送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湿多热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后重,夜多利下,胃苓汤送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气虚,面色痿黄或枯白色,人疲倦,痢频并痛,后重不食,脉细弱,或微汗时出,黄建中汤送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湿热为痢,不渴者,建中汤加苍术、茯苓,下保和丸。
脾胃不和,食少,腹胀痛后重,脉弦紧,宜平胃散加芍药、官桂、葛根、白术、茯苓,下保和丸。
下痢,血气大虚,腹痛频并后重不食,或产后得此证,用四君子汤加当归、陈皮,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下痢白积者,用芍药汤加白术、陈皮、甘草、滑石、桃仁。
下痢赤积,身热,益元散加木通、炒芍药、炒陈皮、白术,煎汤送下保和丸加黄芩丸。
久下痢,已数日不能起床,不食,疲弱之甚者,用∶人参(五分)白术(一钱)黄(五分)当归(七分)芍药(一钱)甘草(炙,三分)御米壳(醋炒,三分)地榆(五分)木香(三分)缩砂(五分)陈皮(一钱)升麻(三分)白豆蔻仁(三分)泽泻(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如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者,此为死血证,用桃仁细研及滑石行之。
血痢久不愈者,属阴虚,四物为主。
下痢如豆汁者,湿也。盖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有如五色之相染。当先通利,此迎而夺之之义。
如虚,宜审之。
古方用浓朴,专为行凝滞之气,滞气稍行则去之。枳壳虽少缓,亦不宜久服。只以陈皮和药可也。
古方多用粟壳治嗽与痢,但要先出病根,乃收功后药也。
如力倦气少恶食,此为挟虚证,宜用白术、当归身尾,甚者加人参、陈皮补之,虚回而痢自止。
如久痢,体虚气弱,滑泄不止,亦当以涩药止之,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牡蛎之类,择而用之。然须以陈皮为佐,恐太涩亦能作疼。又,甚者须灸天枢、气海(取穴法,见前霍乱门。)如痢已减十之七、八,秽积已尽,糟粕未实,用炒芍药、炒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煎汤,下固肠丸二、三十粒。
此丸性多燥涩,有去湿实肠之功。若滞气未尽除者,不可遽用。
如痢后糟粕未实,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腹中作疼,以白术、陈皮二味煎汤,和之自安。
如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归身尾、芍药、生地黄,而以桃仁泥佐之,陈皮和之,血生自安。
如痢后脚弱,渐细小,用苍术二两,白芍药、龟板各二两半,黄柏五两,粥糊丸,以四物汤加陈皮、甘草,煎汤送下。
噤口痢,胃口热甚故也,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则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又用田螺捣,脐中,以引下其热。胃中热结,当开以降之。人不知此,多用温药甘味,以火济火,以滞益滞也。亦有误服热毒之药犯胃者,当推明而祛其毒,用粪蛆焙干为末,清米饮调下一钱匕,其效。
多有时疫作痢,传染相似,宜推明运气之胜复以治之。
小儿痢疾,用黄连、黄芩、大黄、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红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一小儿八岁,下痢纯血,作食积治,苍术、白术、黄芩、白芍药、滑石、茯苓、甘草、陈皮、神曲煎汤,下保和丸。
凡下痢纯血者,如尘腐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开如竹筒者,唇如朱红者,俱死。如鱼脑髓者,身热脉大者,俱半死半生。经所谓身凉脉细者生,身热脉大者死,亦大概言之耳,不可一途而论也。
一方,治热痢血痢,用大黄、黄连、黄芩、黄柏、枳壳、白芍药、川归、滑石、甘草、桃仁、白术等分,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下。
清六丸
治血痢神效。
温六丸
治痢及水泻皆效。(以上二方,并见泄泻门。)
固肠丸
治湿热下痢,大便下血,去肠胃陈积之后,用此以燥下湿而实大肠。
樗根白皮(不拘多少,细切,略炒)上一味,研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陈米饮送下,或用炒芍药、炒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煎汤下。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十二条)
芍药汤
行血则便脓自愈,和气则后重自除,此药是也。
白芍药(二钱)当归尾黄连黄芩(各一钱)大黄(七分)甘草槟榔木香桂心(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一盏,空心服。如初病,后重窘迫甚者,倍大黄,加芒硝一钱。如痞满,气不宣通,加枳实一钱。如脏毒下血,加黄柏一钱。
黄芩芍药汤
(河间)治泻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而不愈,脉洪数者,及脓血稠粘者。
黄芩芍药(各二钱)甘草(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腹痛甚,加桂二分,稍热服之。
黄连汤
(河间)治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
黄连当归(各二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芍药黄连汤
(河间)治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者,谓之热毒下血。
芍药川归黄连(各一钱五分)大黄(三分)桂心(一钱五分)甘草(三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大盏,煎七分,温服。
大黄汤
(河间)治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脉沉实,人不甚困倦者,或初得腹痛甚者,窘迫不安者。
大黄(一两)上细切,作一服,用好酒二大盏浸半日,煎至一盏半,去渣,分作二服,顿饮之。如痢未止,再进后服。后以芍药汤和之,又再服黄芩芍药汤以彻其邪。此乃荡涤邪热之剂,用酒煎者,盖欲其上至顶巅,外彻皮毛也。
香连丸
(局方)治下痢脓血,赤白相杂,里急后重。
黄连(二十两,与吴茱萸十两二味各以好酒拌湿同炒,去茱萸)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上为细末,醋调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清米饮送下。一方加石莲肉半斤,治噤口痢尤佳。
益元散
(河间)谓此为治痢之圣药也,其功不能尽述。
桂府腻白滑石(六两)粉甘草(炙,一两)上二味,共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水调,无时。
神效参香散
治痢疾日久,秽积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后重窘迫,但滑溜不止,乃收功之后药也。
粟壳(去穣蒂,醋炙,一两二钱)陈皮(一两三钱)肉豆蔻(面裹煨,四钱)茯苓(去皮)白扁豆(炒,各四钱)木香人参(各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清米饮调下,食远。
(丹溪活套)云∶痢疾乃外感兼内伤之候之,须分表里治之,在表者,必恶寒发热,身首俱痛,宜以小柴胡汤,去人参、枣子,加苍术、川芎、陈皮、生芍药,微汗以散之。在里者,必后重窘迫腹痛,下积早宜以大小承气汤、河间酒煎大黄汤之类下之。余邪未尽,更以芍药汤、香连丸之类以彻其邪。秽积已尽而更衣未息者,此大肠不行收令故也,宜以固肠丸、参香散之类以止涩之。噤口者,须详证按法调治,切不可轻用粟壳、肉豆蔻、诃子之类以试之,杀人于反掌之间也。但凡痢证不问轻重,若邪气正盛而以粟壳之类止遏之,虽不死亦成休息痢,二、三年不能愈也。又不可轻用巴豆、牵牛等热毒之剂攻之,盖病因热毒,又得热毒之剂,以火济火,不死何待。
(祖传方)
和中饮
治痢疾,不分赤白久近,服之无有不效者。但发热噤口不食者,不可服。
陈皮白术茯苓白芍药(各一钱)草果仁(七分)甘草(三分)陈仓米(二钱)砂糖(三钱)粟壳(醋炙,一钱五分)乌梅(一个)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三根饮
治休息痢年久不愈者,其效如神。
五倍木根苍耳草根臭樗木根(刮取白皮)上各等分,细切,每服七钱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大黑豆三十六粒,糯米四十九粒,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二防饮
治痢后不谨,感冒寒湿,或涉水履霜,以致两足痛痹,如刀虎咬之状,膝膑肿大,不能行动,名鹤膝风,此药神效。
人参白术黄(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川归川芎芍药熟地黄(各一钱)防风防己羌活牛膝(各七分)杜仲(姜汁拌炒)萆(各一钱)附子(童子尿浸三日,去皮脐,七分,冬月一钱)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仁斋云∶下痢噤口不食者,虽曰脾虚,盖亦热气闭隔心胸间所致也。俗用木香则失之温,用山药则失之闭,惟真料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末,以道地粳米饮(多年陈仓米尤佳)温调下。或人参、茯苓、石莲子肉,入些少菖蒲,为末与之。胸次一开,自然思食。(其参苓白术散本方该有缩砂,或少入木香,见内伤门。)(医案)一子年将五十,夏秋间得痢疾,月余服药而少愈,秽积已,但尽糟粕,不食,昼夜五、六次入厕,兼脱肛不安,又半月诸药不效。予记祖传一方,用池塘中鳖一个,如法修事,多用生姜米作羹,入沙糖一小块,不用盐酱熟煮,吃一、二碗,三日不登厕,大肠自此实矣,肛门亦收而不脱。夫此证盖因脾土受虚,致肺与大肠俱失化源之所滋养,是故大肠不行收令也,此母能令子虚耳。鳖乃介虫属金,而有土性温,能补脾肺。又况肺恶寒,先得芩、连等寒凉之味已多,今用生姜之辛以补肺金,用沙糖之甘以补脾土,肺气既实,其大肠亦随而实,故得以行收令也,故其功效如是之验焉。
[卷之三] 呕吐
论
《内经》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火。东垣曰∶夫呕、吐、哕三者俱属于胃,胃者司也,以其气血多少为异耳。呕者阳明也,阳明多血多气,故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吐者太阳也,太阳多血少气,故有物无声,血病也。
哕者少阳也,少阳多气少血,故有声无物,气病也。河间曰∶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吐证有三,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气,主纳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是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其脉浮而洪,其证食已即吐,渴欲饮水,大便燥结,气上冲胸而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长,其证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法当以毒药去其积,槟榔、木香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其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以毒药通其秘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外有伤寒,阳明实热太甚而吐逆者。有内伤饮食,填塞太阴,以致胃气不得宣通而吐者。有胃热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有久病气虚,胃气衰甚,闻谷气则呕哕者。有脾湿太甚,不能运化精微,致清痰留饮郁滞上中二焦,时时恶心吐清水者。宜各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脉法
《脉经》曰∶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
跌阳脉浮者,胃气虚,寒气在上,嗳气在下,二气相争,但出而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即死,宽缓即瘥。
脉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则吐,阳浮而数亦为吐。
寸口脉紧而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关上脉数,其人则吐。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变为反胃。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故吐。
方法
丹溪曰∶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二陈汤加炒栀子、姜炒黄连、生姜,煎服。
凡呕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有久病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生姜、人参、黄、白术、香附治之。凡痞满短气而呕,宜补中气,止可用调中益气汤。
肝火出胃,逆上呕吐,抑青丸。(方见火门。)夏月呕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入汤调服。
吐虫而呕,用黑锡炒成灰,槟榔末、米饮调服。
恶心吐清水者,有热有痰有虚,皆用生姜,随证佐药治之。
胃中有热者,二陈汤加姜汁制炒黄连、黄芩。挟虚者,加人参、白术。又云∶胃虚弱,呕者,二陈汤加砂仁、藿香、白术。
痰饮为患,或因多食生冷,脾胃不和,以致呕吐恶心,或头眩,或胃脘懊不快,或发寒热,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煎服。心下痞而痛者,加草豆蔻仁。
痰热恶心呕吐气盛者,导痰汤加缩砂、姜炒黄连、竹茹。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条)
藿香安胃散
(河间)治胃气虚弱,不能饮食,时时呕吐恶心者。
藿香人参陈皮(各一钱)丁香(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
和中桔梗汤
(河间)治上焦热气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宜先和中。
桔梗(一钱五分)半夏曲(二钱)陈皮(去白,一钱)枳实(麸炒黄色,一钱)白茯苓(一钱)白术(一钱五分)浓朴(姜汁拌炒,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取清汁调木香散二钱,空腹服。三服后,气渐下,吐渐止,然后去木香散,加芍药二钱,黄一钱半,煎服,病愈则已。如大便燥结,食不尽下,以大承气汤去芒硝微下之,再服前药补之。如大便复结,又根据前微下之。
木香散
(河间)木香槟榔各等分,为细末,前药调之服。
荆黄汤
(河间)治暴吐,上焦热气所冲,脉浮而洪者。
荆芥穗(五钱)人参(二钱五分)甘草(一钱)大黄(一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调槟榔散二钱,空腹服。
槟榔散
(河间)槟榔(三钱)木香(一钱五分)轻粉(少许)上为细末,用前药调服。为丸亦可,用水浸蒸饼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服。
清镇丸
(河间)治上焦吐,头痛发热,有汗脉弦。
柴胡(二两,去芦)黄芩(七钱五分)甘草(五钱)半夏(五钱)青黛(二钱五分)人参(五钱)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送下,食后服。
白术汤
(河间)治胃中虚损及有痰而吐者。
半夏曲(五钱)白术(二钱)槟榔(二钱五分)木香(一钱)甘草(一钱)茯苓(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姜汤调下,食前服。
金花丸
(河间)治吐食脉弦者,肝乘于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虚,宜治风安脾。
半夏(汤泡七次,一两)槟榔(二钱)雄黄(一钱五分)上为细末,姜汁和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小儿丸如黍米大,生姜汤送下,从少至多渐加服之,以吐止为度。无羁绊于脾,故饮食自下。
紫沉丸
(河间)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与寒气相假,故吐而痛,宜服此药。
半夏曲(二钱)乌梅肉(二钱)代赭石(三钱)杏仁(去皮尖,另研,一钱)砂仁(三钱)丁香(二钱)沉香(一钱)槟榔(二钱)木香(一钱)陈皮(五钱)白豆蔻(五分)白术(一钱)巴豆霜(另研,五分)上为细末,入巴豆霜和匀,醋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生姜汤下,吐愈则止。小儿另丸如芝麻大,治小儿食积吐食亦大妙。
小半夏汤
(仲景)治阳明伤寒,不纳谷而呕吐不已者。
半夏(汤泡七次,一两)生姜(二钱)上细切,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分作二服服之。
生姜汁半夏汤
(活人)治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愦愦然无奈者。
半夏(汤泡洗七次,一两)上细切,水一盏半,生姜自然汁半盏,同煎至一盏,温服。仲景曰∶呕多,虽有阳明证,慎不可下。孙思邈曰∶呕家多服生姜,乃呕家之圣药也。气逆者以辛散之,故以生姜为主治之。
藿香平胃散
(东垣)治内伤饮食,填塞太阴,呕吐不已。
藿香(一钱)浓朴(姜制,一钱)苍术(一钱五分)陈皮(一钱)甘草(炙,三分)砂仁(五分,研)神曲(五分,炒)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胃苓汤
(局方)治证同前。
平胃散加五苓散,加姜枣,水煎服之。
黄连六一汤
(丹溪)治因多食煎烧饼热面之类,以致胃脘当心而痛,或呕吐不已,渐成反胃。
黄连(六钱)甘草(炙,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丁附治中汤
(局方)治胃伤寒冷之物,致心腹痛而呕哕不止。
人参(五分)白术(一钱)干姜(一钱)甘草(炙,三分)陈皮青皮丁香(各一钱)附子(二钱)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加味二陈汤
(丹溪)治胃中有伏火,膈上有稠痰,时常胃口作痛,及恶心吐清水不快。
陈皮(去白,一钱)半夏(一钱五分,炮)茯苓(一钱)甘草(炙,三分)栀子(炒,一钱)黄连(姜汁拌炒,一钱五分)川芎(一钱)白术(一钱)干姜(炒,五分)苍术(一钱)香附(一钱)牡荆子(炒另研,一钱半)挟虚者加人参(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加生姜三片,煎至一盏,稍热服。如胃口痛甚,入生姜自然汁一合,和匀服。
丁香安胃汤
(东垣)治呕吐哕,胃虚寒所致。
丁香(五分)吴茱萸(一钱)草豆蔻(一钱)黄(二钱)人参(一钱)柴胡(五分)甘草(炙,五分)升麻当归身陈皮(各五分)黄柏(二分)苍术(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大盏,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茯苓半夏汤
(东垣)治脾胃虚弱,身重有痰,恶心欲吐。风邪羁绊于脾胃之间,当先实其脾土。
白术(一钱)茯苓(一钱)半夏(一钱)神曲(炒,一钱)橘红(七分)天麻(七分)麦面(炒黄色,一钱二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盏,热服。
(丹溪活套)云∶胃中有热,膈中有痰,令人时常呕吐清水,作嗳气吞酸等证,用二陈汤加姜炒黄连、栀子、苍术、川芎、香附、砂仁、神曲、山楂,少加木香以行滞气,加姜,水煎服。久病虚者,加人参、白术。胃寒者,加益智、草豆蔻、干姜、桂心之类,去黄连、栀子。又甚者,加丁香、附子。如胁痛或脾痛,右关脉弦,呕吐不已,此木乘土之分也,本方加人参、白术、升麻、柴胡、青皮、芍药、川芎、砂仁、神曲之类。如时常吐清水,或口甘不喜食,冷涎自下而涌上者,此脾热所致也,本方加白术、芍药、升麻、土炒黄连、栀子、神曲、麦芽、干生姜,或丸或煎皆可。如时常恶心吐清水,心胃作痛,得食则渐止,饥则甚者,此胃中有蛔也,本方加苦楝根、使君子,煎服即愈,或用黑锡灰、槟榔末等分,米饮调下。
(医案)在城黄氏妇,年将三十,产后困食伤,致胃虚不纳谷,四十余日矣,闻谷气则恶心而呕,闻药气亦呕,求予治。予曰∶药不能入口,又将何法以治之乎。恳求不已,遂制一方,用人参、白术、茯苓各五钱,甘草二分,陈皮、藿香、砂仁各五分,炒神曲一钱,十年以上陈仓米一合,顺流水二大白盏煎沸,泡伏龙肝研细,搅浑,放澄清,取一盏,加姜枣,同煎前药至七分,稍冷服。此药遂纳而不吐,别以陈仓米煎汤时时与之,日进前药二、三服,渐能吃粥而安。后以此法治十数人,皆验。
[卷之三] 噎膈
论
《内经》曰∶三阳结,谓之膈。子和云∶三阳者,大小肠膀胱也。结,谓热结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能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此阳火不下降而上行也,故经又曰少阳所至为呕涌,溢食不下,此理明矣。又先哲论膈噎反胃,大率以血液干槁。其或咽喉窒塞,食不能下,其槁在吸门;或食下则胃脘当心而痛,须臾吐出,食出痛止,其槁在贲门,此皆上焦之膈噎也。其或食物可不,良久复出,其槁在幽门,此中焦之膈噎也。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槁在阑门,大小肠之间,此下焦之膈噎也。
虽然,亦有斯须轻病而为医所误者,丹溪论之详矣。谓夫气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些少饮食不谨,或外胃风雨,内伤七情,或食味过浓,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密无汗,或性急易怒,相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清浊相干,惟气之为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吞酸,或嘈杂痞闷。医者不求其本,便认为寒,遽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时暂得快,以为神方。浓味仍前不节,七情反复相侵,旧病被劫暂开,浊液易于聚,或半月,或一月,前证复作。如此蔓延,自气成积,自积成痰,此为痰为饮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谬药又行,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此为痞为痛为呕吐膈噎反胃之次第也。医者犹谓虚而积寒,非寻常草木可疗,竟以乌、附助佐丹剂,专意服饵。积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食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下,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小若羊屎。然名虽不同,病出一体。又曰∶噎病生于血干,血阴也,阴主静,内外两静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脏有养,阴血自生,肠胃津液传化合宜,何噎之有。医者当知此意,不可妄以燥热之剂,以火济火,则何以异刺人而杀之也,慎之慎之!
脉法
《脉经》曰∶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误言未止者,此为反胃,故尺为微涩也。
(误一作设。)寸口脉紧而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关上脉数,其人则吐。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脉涩而小,血不足;脉大而弱,气不足。
方法
丹溪曰∶大率属血虚、气虚、有痰。
戴氏曰∶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痰者,寸关脉必沉,或伏而大。有气滞结者,寸关沉而涩。
张鸡峰曰∶噎当是神思间病,惟内观以自养可安。此言深中病情。
屎如羊屎者,不治。(大肠无血故也。)年高者,不治。(年五十余,则不可治矣。)戴氏曰∶气血俱虚者,则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不治。
治法,用童便、韭汁、竹沥、姜汁、牛羊乳(一本有驴屎),气虚入四君子汤,血虚入四物汤。切不可用香燥药,宜薄滋味。
一法,用黄连三钱(姜汁炒),山楂肉二钱,保和丸二钱,同为末,糊丸麻子大,胭脂胚子为衣,人参汤入竹沥,下五十丸。
一方,用马匏儿烧存性,陈米汤调服。(即野田瓜,北方多有。原本书马剥儿,误也。)一云,马匏儿烧存性一钱,好枣肉四枚,平胃散二钱,温酒调服,食即可下,然后随病源调理。
一方,用吴茱萸、黄连、贝母、栝蒌子、牛转草,丸服。
一方,用韭汁二两,牛乳一盏,生姜半两捣汁,和匀顿服,效。
有气结者,用开导之剂。有阴火上炎者,作阴虚治。有积血者,当消息去之,韭汁能下膈上瘀血。
古方用人参以补肺,御米以解毒,竹沥以清痰,干姜以养血,粟米以实胃,蜜以润燥,姜以去秽。有治寒者,必为当时有实因于寒者用之也,挟寒者间或有之。今人悉因痰气,久误于医,传变而成,其无寒也明矣。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一条)
栝蒌实丸
(局方)治膈噎,胸膈痞,痛彻背胁,喘急妨闷。
栝蒌实(去壳别研)枳壳(去穣麸炒)半夏(汤泡七次)桔梗(炒,各一两)上为细末,姜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送下。
宽中进食丸
(东垣)滋形气,喜饮食。(方见内伤门。)
人参利膈丸
(东垣)治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结燥,痰嗽喘满,脾胃壅滞。推陈致新,治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槟榔(各七钱五分)人参当归藿香甘草枳实(麸炒黄,各一两)大黄(酒湿蒸熟)浓朴(姜制,一两)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丹溪活套)云∶凡膈噎反胃,悉用二陈汤加姜汁、竹沥、童便、韭汁之类为主治。如胸中觉有热闷,本方加土炒黄连、黄芩、栝蒌仁、桔梗之类。如血虚瘦弱之人,本方合四物汤,少加杏仁泥、红花,童便、韭汁之类仍不可缺。如饮酒人,本方加砂糖、驴屎入内服。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须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传送也,或大小肠秘结不通,食返而上奔也,本方加酒蒸大黄、桃仁之类以润之。脾不磨者,本方多加麦面、神曲之类以助化之。如气虚肥白人膈噎者,本方合四君子汤,亦加竹沥、姜汁为要药也。有因七情郁结成气噎者,本方加香附、抚芎、木香、槟榔、栝蒌仁、砂仁之类。凡膈噎,大便燥结,用大黄,乃急则治其标之剂也。仍用四物汤加童便、韭汁,多饮牛羊乳为上策也。但不可以人乳代之,盖人乳内有饮食烹饪之火及七情之火存于中,故不可代服也。
(祖传方)
润肠膏
治膈噎,大便燥结,饮食良久复出,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其功甚捷。
新取葳灵仙(四两,捣汁,四、五月开花者)生姜(四两,捣汁)真麻油(二两)白砂蜜(四两,煎沸,掠出上沫)上四味,同入银石器内搅匀,慢火煎,候如,时时以箸挑食之。一料未愈,再服一料决效。
大力夺命丸
治膈噎不下食及翻胃等证。
杵头糠牛转草(各半斤)糯米(一斤)上为细末,取黄母牛口中涎沫为丸,如龙眼大,入锅中,慢火煮熟食之,加沙糖二、三两入内丸尤佳。
一方治噎膈久不纳谷者。
隔年炊饭干(不拘多少)上一味,以急流顺水煎煮糜烂,取浓汁时时与之。待能食后,以调脾进食、生血顺气之药调治而安。
(医案)苏溪金贤九里,年五十三,夏秋间得噎证,胃脘痛,食不下,或食下良久复出,大便燥结,人黑瘦殊甚,求予治。
诊其脉,右手关前弦滑而洪,关后略沉小,左三部俱沉弦,尺带芤。予曰∶此中气不足,木来侮土,上焦湿热郁结成痰,下焦血少,故大便燥结。阴火上冲吸门,故食不下。用四物以生血,用四君子以补气,用二陈以祛痰,三合成剂,加姜炒黄连、炒枳实、栝蒌仁,少加砂仁。又间服润肠丸,或服丹溪坠痰丸。半年,服前药百余帖,病全安。
梅林骆氏妇,予妻婶也,年四十九,身材略瘦小,勤于女工,得膈噎证半年矣,饮食绝不进,而大便结燥不行者十数日,小腹隐隐然疼痛,求予治。诊之,六脉皆沉伏。予以生桃仁七个令细嚼,杵生韭汁一盏送下。片时许,病者云∶胸中略见宽舒。以四物汤六钱,加栝蒌仁一钱,桃仁泥半钱,酒蒸大黄一钱,酒红花一分,煎成正药一盏,取新温羊乳汁一盏,合而服之。半日后,下宿粪若干。明日腹中痛渐止,渐可进稀粥而少安。后以四物汤出入加减,合羊乳汁,服五、六十帖而安。
[卷之三] ht逆
韵书∶ht与kt通,气上逆作声之名也。古方皆以kt为咳逆,诸书又多误以咳嗽为咳逆,孙真人又误以哕为咳逆,亦有书为吃逆者,皆误也。kt,于立切。
论
《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丹溪曰∶kt,病气逆也,以其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之名也。东垣谓火与元气不两立,又谓火为元气之贼。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损伤则木来侮之矣,谓之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之势,故其气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也,病者见此似为危证。根据正法而治之者,尚不能保其一、二,而况误医者乎。虽然,亦有因实而为kt者,不可不审。或因饮食太过,填塞胸中,而气不得升降者。或有痰闭于上,火起于下,而气不得伸越者。有为伤寒热病,阳明内实,过期而失下,清气不得升,浊气不得降,以致气不宣通而发kt者。凡若此者,皆实证也。医者宜专心致意,察审虚实而调治之,不可妄为处治,以夭人之天年也,幸甚。
脉法
脉浮而缓者,易治;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难治。脉结或促或微,皆可治。脉代者危。右关脉弦者,木乘土位,难治。
方法
丹溪曰∶大率有痰,有气虚,有虚火上冲,视有余不足治之。痰与食在上者吐之,人参芦、稀涎散之类。
不足者补之,人参、白术煎汤下大补丸。
痰用陈皮、半夏,气虚用人参、白术,阴火用黄连、黄柏、滑石,或吐或补,随证施治。
kt逆自利,滑石、甘草、黄柏、芍药、人参、白术、陈皮,加竹沥服。
痢疾发kt,用人参白术煎汤,调益元散频服,自止。
(以上丹溪方法凡六条)
陈皮竹茹汤
(活人)治伤寒余热未解,气虚发kt。
甘草(炙,一钱)人参(二钱)陈皮(去白,三钱)青竹茹(四钱)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橘皮半夏生姜汤
治气虚有痰发kt。
陈皮半夏干生姜人参通草(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六君子汤
(局方)治痰挟气虚发kt。
陈皮(一钱)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一钱)甘草(一钱)人参(一钱)白术(一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丹溪活套)云∶凡伤寒发kt有四证,不可不辨。有中气不足,脉虚微,气不相续而发kt者,宜用补中益气汤加生脉散、黄柏以降虚火,或少加附子,服之立愈。有阳明内实,失下而发kt者,宜大承气汤下之而愈。有渴而饮水太过,成水结胸,而又发kt者,宜小陷胸汤,或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治水寒相搏发kt,大妙。有传经伤寒热证,医者误用姜、桂等热药,助起火邪,痰火相搏而为咳逆者,宜用黄连解毒、白虎汤及竹沥之类治之。
(祖传方)灸咳逆法∶乳根二穴,直乳下一寸六分,妇人在乳房下起肉处陷中,灸七壮即止,其效如神。
又气海一穴,直脐下一寸半,灸三七壮,立止。
(医案)东阳李氏子,病伤寒阳明内实,医与补药治而成发kt,十日后召予。诊其脉长而实大,与大承气汤大下之,热退而kt亦止。
盘松周氏子,得伤寒证,七日热退而kt连声不绝。举家徨,召予诊其脉,六脉皆沉细无力,人倦甚。以补中益气汤作大剂,加炮附子一钱,一日三帖,兼与灸乳根、气海三处,当日kt止,脉亦充而平安。
[卷之三] 吞酸
论
《内经》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惟李东垣独以为寒,诚一偏之见也。河间原病式曰∶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是以肝热则口酸也。或言为寒者,但谓伤生冷硬物,而喜噫醋吞酸,故俗医主于温和脾胃。岂知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盖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而为热证。
故伤寒热在表,而以麻黄汤热药发散,使腠理开通,汗泄热退而愈也。凡内伤冷物者,或但阴胜阳而为病寒,或寒热相搏怫郁而为病热,亦有内伤冷物而反病热,得汗泄热退身凉而病愈也。或微而止为中酸,俗谓之醋心,法宜温药散之,亦犹伤寒解表之义。若久吞酸不已,则不宜温,宜以寒药治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气和矣。所以中酸不宜食粘滑油腻者,谓能令气郁不通畅,如食物在器复盖,热而自酸。宜食菜蔬,能令气之通利也。曰寒曰热,于斯明矣,学人详之。
脉法
脉弦而滑。两寸或浮而弦,或浮而滑,或沉而迟,或紧而洪,或洪而数,或沉而迟。胸中有寒饮洪数者,痰热在膈间。时吐酸水,欲成胃反也。
方法
茱连丸
吴茱萸(去梗泡浸半日)陈皮(去白)黄芩(陈壁土炒,各五钱)黄连(土炒,一钱)苍术(米泔浸,七钱半)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津唾咽下。一方茱萸、连二味,随时令寒热,迭为佐使(寒月倍茱萸,热月根据本方),苍术茯苓为补助,汤浸蒸饼为小丸,吞之。
治酸必用茱萸,顺其性而折之。
食郁有痰,二陈汤加南星、黄芩之类。
加味平胃散,治吞酸因食郁所致,生料平胃散加炒神曲、炒麦芽、姜、枣同煎。
酸味宜节浓味,必蔬食自养,则病易安。
吐清水,用苍术(陈壁土炒)茯苓滑石(炒)白术陈皮煎服。
参萸丸
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又云∶治湿而气滞者,湿热甚者用之为响导。
六一散(一料)吴茱萸(一两,制)上为饭丸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条)
藿香安胃散
(东垣)治脾胃虚弱,饮食入胃,呕吐作酸,不待腐熟。
藿香丁香人参(各二钱五分)陈皮(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生姜,水煎温服。
加减二陈汤
(丹溪)治痰饮为患,呕吐头眩心悸,或因食生冷硬物,脾胃不和,时吐酸水。
丁香(五分)半夏陈皮(各二钱五分)茯苓(一钱五分)甘草(七分半)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曲术丸
(三因)治中脘宿食留饮,酸蜇心痛,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苍术(米泔浸,一两半)砂仁(一两)陈皮(去白,一两)上为细末,生姜汁别煮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汤送下。
(祖传方)治吞酸方用黄连吴茱萸各一两,上以黄连细切,同茱萸以井花水浸七日,去连,将茱萸焙干,每日清晨,以米汤下四十九粒。
[卷之三] 嘈杂嗳气
论
《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夫湿面鱼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饪调和,粘滑难化等物,恣食无节,朝伤暮损,而成清痰稠饮,滞于中宫。故谓嘈杂嗳气,吞酸痞满,甚则为翻胃膈噎,即此之由也。夫嘈杂之为证也,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不自宁之状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乃痰火之为患也。
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红之类,以消其痰。芩、连、栀子、石膏、知母之类,以降其火。苍术、白术、芍药之类,以健脾行湿,壮其本元。又当忌口节欲,无有不安者也。
脉法
右寸关脉紧而滑。两寸弦滑,胸中有留饮。寸脉横者,膈上有横积也。
右关弦急甚者,木乘土位,欲作胃反,难治。
方法
丹溪曰∶此为食郁有热,炒栀子、姜炒黄连,乃必用之药也。
肥人宜二陈汤,少加抚芎、苍术、白术、栀子。
若湿痰气滞,不喜食,用三补丸加苍术,倍香附。大抵嘈杂是痰因火动,令人心嘈,似饥非饥,有积有热也,治痰为先,宜用山栀、姜汁炒黄连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臣,热多加青黛。(若食郁有热,栀子与姜炒黄连不可无。)蒋氏子心嘈索食,以白术、黄连、陈皮为丸,白汤下七、八十丸,数服而止。
嘈杂眩远,是火动其痰,二陈加栀子、芩、连之类。
嗳气,胃中有火有痰,用南星、半夏、软石膏、香附作丸,或煎服之。盖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也。
噫气吞酸,此系食郁有热,火气冲上,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
(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条)
三圣丸
治嘈杂神效。
白术(四两)黄连(五钱)橘红(一两)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津唾下,或姜汤下。
术连丸
治嘈杂。
白术(四两)黄连(四钱五分)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黍米大,津唾送下。
软石膏丸
治嘈杂嗳气。
南星(泡制)半夏(泡洗)软石膏()香附(童便浸透)栀子(炒,各等分)上为细末,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曲术丸
治中脘有饮则嘈,宿食则酸。(方见吞酸门。)
[卷之三] 痞满
论
《内经》曰∶备化之纪,其病痞。又曰∶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夫痞满之证,东垣论之详矣。谓太阴湿土主壅塞,乃土来心下为痞满也。伤寒下之太早,亦为痞满,乃寒伤荣血而然。心主血,邪入于本,故为心下痞。仲景以泻心汤,用黄连泻心下之土邪,功效甚速。非止伤寒为然,至于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满,盖下多则亡阴也。亡阴者,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故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故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利气之药导之,则痞尤甚。痞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皆非其治也。又有虚实之异,如实痞大便秘者,浓朴、枳实主之。虚痞大便利者,芍药、陈皮主之。如饮食所伤而为痞满者,宜消导其胸中窒塞之气。上逆兀兀欲吐者,则宜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学人宜详究焉。
脉法
《脉经》曰∶痞,脉浮紧而下之,紧反入里,因作痞。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坚。
右关脉多弦,弦而迟者,必心下坚(此肝木克脾土,郁结涎闭于脏腑,气不舒则痞。)
方法
丹溪曰∶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内胀而外亦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盖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位乎心下之中,痞满塞,皆土邪之所为耳。有因误下,里气虚,邪乘虚而入于心之分野。有因食痰积,不能施化,郁而作痞者。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而为痞者。
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温以补之,茯苓、泽泻之咸淡以渗之,大概与湿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条)
浓朴温中汤
(东垣)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疼痛,时发时止。
浓朴(姜汁拌炒)陈皮(去白,各一钱)茯苓草豆蔻甘草木香(各五分)干生姜(一钱)上细切,水煎服。
木香顺气汤
(东垣)治胀,心腹满闷。
木香益智陈皮苍术草豆蔻(各五分)浓朴(姜制)青皮(各四分)茯苓泽泻半夏(各六分)干生姜茱萸(各三分)当归人参(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痞有痰挟血成窠囊者,用桃仁、红花、香附、大黄之类治之。
七气汤
(局方)治七情所伤,忧思郁结,腑脏气不和平,心腹痞闷。
半夏茯苓(各二钱)浓朴(姜制,一钱五分)紫苏叶(一钱)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大消痞丸
(东垣)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干生姜神曲(炒)甘草(炙,各二钱)猪苓(二钱五分)泽泻浓朴(姜汁拌炒)砂仁(各三钱)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陈皮(去白)人参(各四钱)黄连(陈壁土炒,去土)黄芩(如连制,各六钱)枳实(五钱,去穣麸炒)姜黄白术(各一两)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下。
失丸
(一名枳实消痞丸,东垣)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
干生姜(一钱)甘草(炙)麦面(炒)白茯苓白术(各二钱)半夏曲人参(各三钱)浓朴(姜制,四钱)枳实(麸炒黄色)黄连(各五钱)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消痞汤
(一名木香化滞汤,东垣)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川归枳实(炒,各四分)陈皮生姜木香(各六分)柴胡(七分)甘草(炙)草豆蔻(各一钱,面包煨)半夏(一钱五分)红花(一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黄连消痞丸
(东垣)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烦热喘促不安。
泽泻姜黄(各一钱)干生姜(二钱)甘草(炙)茯苓白术(各三钱)陈皮(五钱)猪苓(去黑皮,五钱)枳实(麸炒黄色,七钱)半夏(汤泡七次,九钱)黄连(一两)黄芩(二两,炒)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黄芩利膈丸
(东垣)除胸中热,利膈上痰。
生黄芩炒黄芩(各一两)半夏黄连泽泻南星(各五钱)枳壳(麸炒去穣)陈皮(去白,各三钱)白术(二钱)白矾(一钱)今加萝卜子(五钱,炒)小皂角(一钱)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忌酒、湿面、鱼腥。
(丹溪活套)云∶凡心下痞满,须用枳实、黄连。如肥人心下痞,内有湿饮,宜苍术、半夏、缩砂、茯苓、滑石之类。如瘦人心下痞,乃郁热在上焦,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如人饮食后,因冒风寒,饮食不消而作痞满,宜吴茱萸、缩砂、藿香、草豆蔻之类,温以化之。如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作痞者,宜白术、山楂、神曲、麦芽之类以消之。又曰∶痞满之证不一,有伤寒下早而作痞者,枳壳桔梗汤、小陷胸汤之类。有因饮食填塞胸中而作痞者,保和丸、东垣枳实导滞丸、木香化滞汤之类。伤寒下多则亡阴而痞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术、升麻、柴胡,少佐以陈皮、枳壳之类除之。或大病后,元气未夏而胸满气短者,宜补中益气汤、陈皮枳术丸、木香枳术丸之类。
夫痞满之证,不可执一,全在活法,详脉证虚实而调之可也。
(医案)山头沈三十一丈,年三十余,身材肥盛,夏秋间因官差丈量田地辛苦,至冬间得痞满证,两胁气攻,胸中饱闷,不能卧,欲成胀满证。历数医者,皆与疏气耗散之药,皆不效。十一月初旬,召予延医,两手关前皆浮洪而弦涩,两关后脉皆沉伏。予曰∶此膈上有稠痰,脾土之气敦阜,肝木郁而不伸,当用吐法,木郁达之之理也。奈何值冬月降沉之令,未可行此法,且先与豁痰疏肝气,泻脾胃敦阜之气。用平胃散加半夏、茯苓、青皮、川芎、草龙胆、香附、砂仁、柴胡、黄连、栝蒌子等药,病退之十有三四。待次年二月初旬,为行倒仓法,平安。
[卷之三] 肿胀
论
《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夫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而肿,名曰水肿。或腹大如鼓,而面目四肢不肿者,名曰胀满,又名鼓胀。皆脾土湿热为病,肿轻而胀重也。丹溪曰∶心肺阳也,居上;肾肝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平人。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郁为热,热又生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胶固难治。又曰蛊者,若虫侵蚀,有蛊之义。理宜补脾,又须养肺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虑,滋肾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盐味以防助邪,断妄想以保母气,远音乐,戒暴怒,无有不安。医者不察,急于获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通快。殊不知宽得一日、二日,复胀愈甚,真气已伤,去死不远矣。俗谓气无补法者,以其痞满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而不能营运,邪滞着而不出,所以为病。
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气虚不补,邪由何退,病何由安。且此病之起,固非一年,根深蒂固,欲取速效,自取祸耳,知王道者,可与语此。其或受病之浅,脾胃尚壮,积滞不固者,惟可略与疏导,而不可峻与利药也。
愚按∶先生此论,详明殆尽,诚千古不易之定议也。及视东垣胀满论,又以脏寒生满病立说,引脉经胃中寒则胀满之语以为之证。愚恐南北风土寒热不同,难以一途而论。虽然,愚尝以丹溪法活人多矣,是以东垣之论,不与吻合,故不敢采取其言,以为后人之惑也。
脉法
《针经》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脉经》曰∶关上脉虚则内胀。迟而滑者胀。脉盛而紧者胀。虚而紧涩者胀。或弦而迟,或浮而数,皆胀也。
丹溪曰∶水肿脉多沉伏。病阳水兼阳证,脉必沉数。病阴水兼阴证,脉必沉迟。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此为阳水。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而不赤涩,此为阴水。脉沉而滑,为风水。脉浮而迟,弦而紧,皆为肿也。
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洪大者生,微细者死。腹胀便血,脉大时绝,剧;脉小疾者,死。中恶,腹大四肢肿,脉大而缓者生,浮而紧者死。紧而荣卫俱绝,面浮肿者死。唇肿齿焦者死。卒唇肿、面苍黑者死。掌肿无纹者死。脐肿凸出者死。缺盆平者死。阴囊茎俱肿者死。脉绝口张足肿者死。足趺肿、膝如斗者死。
方法
丹溪曰∶古方惟禹余粮丸,制肝补脾,殊为切当,然亦须随时随证加减。一友人得胀疾,自制此药服之。予曰∶温热药多,且炼之火尚存,宜自加减。彼不听,服之一月,口鼻出血,骨立而死。
朝宽暮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朝暮急,气血俱虚。
治肿胀,大法宜补中行湿利小便,以人参、白术为君,苍术、陈皮、茯苓为臣,黄芩、麦门冬为使以制肝木,少加浓朴以消腹胀,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虚加补血药,痰盛加利痰药,随证加减用之,无不效者。
《卢氏医镜》以水肿隶于肾肝胃而不及脾,又肺金盛而生水,水溢妄行,岂理也哉。夫脾土受病,肺为之子,固不能自盛而生水。然肺金气清而能生水,则滋长肾阴,奉行降令,为生化之源,何病肿之有。今为肿之水,乃腐浊之气,渗透经络,流注溪谷,灌入隧道,血亦因之而化水。欲借脾土以制之,通肾气以利之,殊不知脾病则金气衰,木寡于畏而来侮土,脾欲不病不可得矣。治法宜清心经之火,补养脾土,全运化之职,肺气下降,渗道开通,其精气之稍清者,复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其败浊之甚者,在上为汗,在下而为溺,以渐而分消矣。
腰以上肿者宜发汗,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便,此仲景之法。
东垣曰∶宜以辛散之,以苦泻之,以淡渗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湿,正所谓开鬼门、洁净府。开鬼门者,谓发汗也;洁净府者,利小便也。
产后浮肿,必大补气血,少佐以苍术、茯苓,使水自降,大剂白术补脾。壅满者,用半夏、陈皮、香附监之。有热,当清肺金,麦门冬、黄芩之属。
热水肿,用山栀子仁炒为末,米饮调下三、五钱。若胃脘热、病在上者,连壳用。
(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条)
禹余粮丸
(局方)治中满气胀喘满及水气胀。
蛇含石(三两,)针砂(五钱)禹余粮(三两,同针砂炒)以上三味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药。
木香牛膝蓬莪术白蒺藜桂心川芎茴香白豆蔻三棱羌活茯苓干姜青皮陈皮附子(炮)当归(各五钱)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矩三和汤
(局方)陈皮(去白)紫苏甘草(炙,各七分)浓朴(姜制)槟榔白术(各一钱)海金砂(四分)木通(二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紫苏子汤
(济生)专治优虑过度,致伤脾肺,心腹胀满喘促。治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而紫涩。
紫苏子(一钱,研)白术(二钱)人参(一钱)大腹皮(酒洗净)草果仁半夏浓朴木香陈皮枳壳(麸炒黄色)甘草(炙,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木香顺气汤
(东垣)治浊气在上,则生胀。
木香(三分)浓朴(四分)青皮陈皮益智茯苓泽泻干生姜半夏(各二分)吴茱萸(汤泡二分)川归(五分)升麻柴胡(各一分)草豆蔻(三分)苍术(五分)白术(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中满分消丸
(东垣)治中满,鼓胀气胀,水胀热胀。
黄芩(去朽,细切。酒拌炒二次,六钱)黄连枳实(麸炒黄色)半夏(汤炮七次,去皮脐,各五钱)姜黄白术人参(各二钱五分)甘草(炙)猪苓(去黑皮,各一钱)干生姜白茯苓砂仁(各二钱)浓朴(姜制,五钱)知母(去毛,酒炒)泽泻陈皮(去白,各三钱)上为细末,蒸饼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焙热,白汤或淡姜汤下。
广术溃坚汤
(东垣)治中满腹胀,内有积块坚硬如石,令人坐卧不宁,二便涩滞,上气喘促或通身虚肿。
浓朴(姜制)黄芩黄连益智草豆蔻当归(各五分)半夏(七分)广术升麻红花吴茱萸(各二分)生甘草柴胡泽泻神曲(炒)青皮陈皮(各三分)渴加干葛(四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七分,温服食远。忌酒、醋、湿面。二服之后,中满减半,止有积块未消,再服后药。
半夏浓朴汤
红花苏木(各半分)木香青皮(各二分)吴茱萸干生姜黄连(各一分)肉桂苍术白茯苓泽泻柴胡陈皮生黄芩草豆蔻(面裹煨)生甘草(各三分)京三棱当归梢猪苓升麻(各四分)神曲(炒,六分)浓朴(姜制八分)半夏(汤泡,三钱)桃仁(七个,去皮尖,研如泥)昆布(五分)如渴加干葛(三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稍热服。服此药二帖之后,前证又减一半,却于前药中加减服之。
破滞气汤
(一名木香化滞散。东垣)破滞气,心腹满闷。
甘草(炙一分)白檀香藿香陈皮大腹子白豆蔻白茯苓桔梗(各二分)砂仁人参青皮槟榔木香姜黄白术(各四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草豆蔻汤
(东垣)治腹中虚胀。
泽泻(一分)木香(三分)神曲(四分)半夏(泡)枳实(麸炒)草豆蔻黄(春夏不用)益智甘草(各五分)青皮陈皮(各六分)茯苓当归(各七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大盏,煎至一盏,温服。冬月加黄五、七分,春夏止服正药,食远温服。
葶苈木香散
(河间)治湿热内外甚,水肿腹胀,小便赤涩,大便滑泄。此药,下水湿、消肿胀、止泻、利小便之圣药也。
葶苈子茯苓(去皮)猪苓(去白)白术(各二钱五分)木香(五分)泽泻木通甘草(各五钱)辣桂(二钱五分)白滑石(三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食前服。
白术木香散
(河间)治喘嗽肿满,欲变成水病者,不能卧,不敢多食,小便闭而不通者。
白术木猪苓(去皮)甘草泽泻木通赤茯苓(各五分)木香槟榔(各三分)陈皮(去白,二钱)官桂(二分)滑石(二钱)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二气散
(河间)治水气蛊胀满闷。
白丑黑丑(各二钱)上为细末,外用大麦面四两,同一处拌匀做烧饼,临卧用茶清一盏下,降气为验。
牵牛丸
(河间)治一切湿热肿满等证。
大黄黑丑椒目黄芩滑石(各等分)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生姜汤下,食后服,看虚实加减丸数。
三花神丸
(河间)治中满腹胀,喘嗽淋,一切水湿肿满、湿热肠垢、陈积变生诸疾,久病不已,黄瘦困倦,气血壅滞,不得宣通,或风热燥郁,肢体麻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头目眩运,疟疾不已,瘕积聚,坚满痞闷,酒积食积,一切痰饮呕逆,及妇人经病不快,带下淋沥,无问赤白,并男妇伤寒湿热,腹满实痛,久新瘦弱,俗不能辨,兼治新旧腰痛,并一切下痢,及小儿惊疳积热,乳癖腹满,并宜服之。
甘遂大戟芫花(醋拌湿炒,各五钱)黑丑(二两,取头末一两净)大黄(一两)轻粉(一钱,另包不研)上为细末,同轻粉拌匀,滴水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日三服,加至快利为度。利后却又常服,病去乃止。设病愈后,惟老弱久病虚人勿服,平人常服保养,宜通气血,消进饮食。病痞闷极甚者,便多服则顿攻不开,转加痛闷,宜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至快利为度,以意消息。小儿丸如麻子大,随强弱大小,增减丸数,三、四岁者三、四丸,根据前法服。
宣明鸡屎醴饮
(词出《素问》腹中论。河间)治鼓胀,旦食则不能暮食,痞满壅塞难当。
大黄桃仁(去皮)干鸡屎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汤调下,食远临卧服。
(丹溪活套)云∶凡腹胀,须用姜制浓朴。肥人腹胀,必用利湿,苍术、茯苓、滑石、海金砂之类。色白人腹胀,必是气虚,用人参、白术、白茯苓之类。瘦人腹胀是热,必用黄连、黄芩、栀子、浓朴之类。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胀者,用桃仁、红花,甚者用抵当汤丸之类。如因食积而腹胀者,保和丸加木香、槟榔、阿魏之类。有热郁而胀者,木香槟榔丸之类下之。有寒积郁结而胀者,局方丁香脾积丸、东垣三棱消积丸之类。如因外寒郁内热而腹胀者,用藿香、官桂、升麻、干葛之类。如因多怒郁气而胀者,宜用苍术、抚芎、香附、青皮、芍药、柴胡,及龙荟丸之类。凡腹胀,初得是气胀,宜行气疏导之剂,木香、槟榔、枳壳、青皮、陈皮、浓朴之类。久则成水胀,宜行湿利水之剂。
(祖传方)
鸡屎醴
治鼓胀、气胀、水胀等证。
羯鸡屎(一升)上一味,研细炒焦色,地上出火毒,再研极细,百沸汤三升淋汁,每服一大盏,调木香、槟榔末各一钱,日三服,空腹服,以平为期。
又方
治肿胀,或通身水肿,或腹大坚满。
三棱莪术(各用醋炒)陈皮(去白)青皮砂仁羌活防己泽泻连翘槟榔(各三钱)甘遂(二钱五分)椒目木香干漆(炒烟尽,各一钱)白丑黑丑(各二两,取头末九钱)大黄(八钱)双头连(三钱)上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重,空心温酒送下,以利为度,病退即止药。忌甘草、菘菜、盐酱。
桃奴丸
治妇人或室女月经不通,渐成胀满,及男子坠马,跌扑损伤,以致瘀血停积,成血蛊病,皆能治之。
桃奴(桃树上干朽嫩桃也。十二月收用)玄胡索鼠粪(两头尖者是雄鼠粪也)香附子官桂五灵脂砂仁桃仁(去皮尖,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医案)予族八一兄,素能饮酒,年五十,得肿胀病,通身水肿,腹胀尤甚,小便涩而不利,大便滑泄,召予治。予曰∶若戒酒色盐酱,此病可保无危,不然去生渐远。兄曰∶自今日戒起。予以丹溪之法,而以参术为君,加利水道、制肝木、清肺金等药。十帖而小水长,大便实,肿退而安。又半月,有二从弟平日同饮酒者曰∶天民弟素不饮酒,山中之鹿耳。
我与兄,水中之鱼也。鹿可无水,鱼亦可无水乎。三人遂痛饮,沉醉而止。次日病作甚于前,复来求治。予曰∶不可为矣。挨过一月而逝。
梅林妻侄孙骆智二,得肿胀证,亦令戒前四事,用前法服药四五十帖而愈,颇安五年。一日叹曰∶人不吃盐酱,与死何异。遂开盐,十数日后,旧病大作,再来求治,不许。又告欲行倒仓法,予曰∶脾虚之甚,此法不可行于今日也。
逾月,膨胀而死。予用丹溪之法治肿胀,愈者多矣,不能尽述,特书此二人不守禁忌者,以为后人病此者之戒云。
[卷之三] 积聚
论
《内经》曰∶积聚留饮,痞膈中满,湿积霍乱吐下,瘕坚硬腹满,皆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积聚之根也。《难经》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血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夫所谓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谓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其痛或隐或见,上下无所留止,痛发无所定位。是故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复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心之积名曰伏粱,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右侧,复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肺之积名曰息奔,在右胁下,大如复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肾之积名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东垣曰∶《针经》云∶其成积者,盖厥气生足,足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故寒气上入肠胃,所以腹胀,腹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而不得散,日以成积矣。或盛食多饮则脾伤,或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脉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脉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便血,肠胃之络脉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凝聚而成积矣。或外中于寒、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逆则六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不散,津液凝涩,渗着不去而成积矣。
又曰∶生于阴者,盖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用力过度、入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也。故《难经》中说五积各有其名,如肝积曰肥气,在左胁下如杯,而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者是;无是,非也。余积皆然,治者当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可补则补,可泻则泻,毋逆天时,详脏腑之高下,如寒者热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坚者削之,按之摩之,咸以软之,苦以泻之,全其真气而补益之,随其所利而行之,节饮食,慎起居,和其中外,可使必已。不然,徒以大毒之剂攻之,积不能除,反伤正气,终难复也,可不慎欤。
脉法
《脉经》曰∶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在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在关上,积在脐傍。在关中,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积在气冲。脉出在右,积在右。脉出在左,积在左。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也。(在关中,一作上关上。)脉来小沉而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则吐。
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
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
脾积,脉浮大而长。
肝积,脉弦而细。
肾积,脉沉而急。
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积。
脉左转而沉重者,气症积在胸中。
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症也。
方法
丹溪曰∶块乃有形之物,气不能成形,痰与食积、死血也。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死血。大法咸以软之,坚以削之,行气开痰为主。
治积块方,用海石、三棱、莪术、香附(以上俱用醋煮)、桃仁、红花、五灵脂之类为丸,石白术汤下。
黄蜀葵根煎汤,入人参、白术、青皮、陈皮、甘草梢、牛膝,煎成膏,入细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许,热饮之,二服当见块下。病重者,须补接之后,加减再行。
石,去痰积食积,洗涤垢腻有功。
瓦垄子,能消血块,次消痰。(瓦垄子,即蚶壳也。卢尚书移镇岭南,改蚶名瓦垄子,以其壳上有棱如瓦屋,故名之耳。出领表异录。)积块不可专用下药,徒损其气,病亦不去,当消导使之熔化,其死血块去,须大补。
(以上丹溪方法凡六条)
三圣膏
贴积块。
用未化锻石半斤为末,瓦上炒微红,提出候热稍减,入大黄末一两,炒热仍提出,入桂心末五钱,略炒,以米醋熬成膏,浓摊烘热贴之。
琥珀膏
用大黄、朴硝各一两为末,以大蒜捣膏贴之。
阿魏丸
治肉积成块。
阿魏山楂(各一两)连翘(五钱)黄连(六钱五分)上以下三味为细末,以阿魏用米醋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脾胃虚者,以白术三钱,陈皮、茯苓各一钱,煎汤送下。一方,加半夏一两(以皂角同煮透,晒干用),石三钱。又一方,以醋煮神曲糊为丸,无连翘。又一方,既兼诸方,而又有栝蒌、贝母、南星、风化硝、胡黄连、莱菔子、麦面,姜汁浸蒸饼为丸,治诸般积聚,用者更宜详之。
大温中丸
小温中丸俱治食积成痞块,面色痿黄,肌肤虚肿,饮食无味等证。(二方俱见黄胆门。)凡妇人腹中有块,多属死血。
一方治妇人死血、食积、痰饮成块,在两胁动作,雷鸣嘈杂,眩运身热,时作时止。
黄连(一两五钱,一半以吴茱萸五钱同炒,去茱萸。一半以益智五钱同炒,去益智)莱服子(一两五钱,炒)台芎栀子三棱莪术(醋煮)麦曲(炒)桃仁(去皮尖,各五钱)香附(童便浸焙干)山楂(各一两)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一方治妇人血块如盘,有孕难服峻药。
香附(四两,醋煮)桃仁(一两,去皮尖,另研)海石(二两,醋煮)白术(一两)上为细末,神曲糊丸服。
凡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药及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先须断浓味为要。
倒仓法∶
用肥嫩黄牡牛肉二、三十斤,切成小片,去筋膜,长流水煮糜烂,以布滤去渣滓,取净汁,再入锅中,慢火熬至琥珀色,则成剂矣。令病者预先断欲食淡,前一日不食晚饭。设密屋一间,明亮而不通风处行之,置秽桶及木瓦盆贮吐下之物,一瓷瓶盛所出之溺。令病者入室,以汁饮一杯,少时又饮一杯,积数十杯,寒月则重汤温而饮之,任其吐利。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多,病在中者及在上复在下者,欲其吐利俱多,全在活法而为之缓急多寡也,视所出之物,必尽病根乃止。吐利后必渴甚,不得与汤,以所出之溺饮之,名轮回酒,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荡涤余垢。行后倦睡,觉饥,先与稠米饮,次与淡稀粥,三日后方可与小菜羹,次与略浓粥、软饭。调养半月或一月,自觉精神焕发,形体轻健,沉悉能痊矣。其后,须忌牛肉数年。夫牛,坤土也。黄,土之色也。以顺为性而效法乎干以为功者,牡之用也。肉者,胃之药也。熟而为液,无形之物也,横散入肉络,由肠胃而渗透肌肤,毛窍爪甲无不入也。积聚久则形质成,根据附肠胃回薄曲折处,以为栖泊之窠臼,阻碍气血津液,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刮肠刮骨之神妙,可以铢两丸散窥犯其藩墙户牖乎。肉液之散溢,肠胃受之,其浓皆倍于前,有似乎肿,其回薄曲折处,肉液充满流行,有如洪水泛涨,其浮槎陈朽皆推逐荡漾,顺流而不可停留。在表者因吐而汗,其清道者自吐而涌,浊道者自泄而去,凡属滞碍一洗而尽。
牛肉全重浓和顺之性,盎然涣然,润泽枯槁,补益虚损,宁无精神焕发之乐乎。正似武王克商,散财发粟,以赈殷人之仰望也。其方得于西域之至人,凡人于中年后行一、二次,亦却疾养寿之一助也。
夫倒仓法,全借自饮轮回酒十数杯,以祛逐余垢,迎接调匀新布荣卫,使脏气盲膜生意敷畅,有脱胎换骨之功也。
多嫌其秽,因致中辍而功亏一篑。若非明物理、通造化者,其肯视为美酝良味乎。(此段乃丹溪与人书简所论也。)愚按∶《内经》谓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今详此法名为倒仓,谓倾倒仓廪之陈腐也。其论中反复叮咛之意,无非只为肠胃中痰积胶固,及化生诸般奇形之虫,诚恐痼疾难疗。愚常屡试明验,惟脾胃与大小肠有食积痰饮,而为腹痛、痞癖、食疟、黄胖、痞满、恶心、嗳气、嘈杂、吞酸等证,行之无不应手获效。其余一应气血虚损,与夫反胃膈噎、鼓胀痨瘵、大风真病已成,及肥白气虚之人,或一切证候脉虚软无力者,切不可轻试,以自招咎愆。丹溪有谓咯血吐红久病,尝用此法而愈者,盖必其人胃中痰火太盛,而真气壮实未亏,亦在丹溪之高见,亲手用之则可。今人效颦,而妄以似是而非者行之,是乃徒取诮于他人,而反谤以丹溪之法不堪信也,慎之慎之!
广术溃坚汤
(东垣)治有积块,坚硬如石,形大如盘,令人坐卧不安,二便涩滞,上气喘促,或通身虚肿,中满腹胀。(方见肿胀门。)
半夏浓朴汤
(东垣)治证同前。(方见肿胀门。)
散聚汤
(三因)治九气积聚,状如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痛,攻刺腰胁,小腹胀,大小便不利。
半夏槟榔川归(各四分)陈皮杏仁(去皮尖另研)桂心(各一钱)茯苓(一钱)甘草(炙)附子(炮)川芎(各五分)枳壳(麸炒)浓朴(姜制)吴茱萸(汤泡去梗,焙干,各一钱五分)大黄(酒拌湿蒸,五分或一钱大便利即去之)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大七气汤
(济生方)治积聚,状如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痛,上气窒塞,小肠胀满。
益智陈皮京三棱蓬术香附子(炒,各一两五钱)桔梗肉桂藿香叶甘草(炙)青皮(各二钱半)上咀,每服五钱,水煎。
硝石丸
(千金)止可磨块,不令人困,须量虚实用之。
硝石(六两)大黄(八两,另研)人参甘草(各三两)上为细末,以三年陈米醋三升,置瓷器中,以竹片作准,每入一升作一刻,先入大黄,不住手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或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服后,下如鸡肝或如米泔赤黑色等物乃效。下后,忌风冷,宜软粥将息。
妙香丸
(局方)治久年陈积。(方见火门。)
导气枳壳丸
治气结不散,心胸痞痛,逆气上攻。分气逐风,功莫尽述。
枳壳(去穣麸炒)木通青皮陈皮(并去白)桑白皮(炒)莱菔子(炒)白丑(炒)黑丑(炒)莪术(煨)茴香(炒)京三棱(炮)上各等分,为细末,姜汁调面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橘皮汤下。
木香三棱丸
(河间)治一切气闷,胸膈痞满,荣卫不和,口吐酸水,呕逆恶心,饮食不化,胁肋疼痛。无问久新,并皆治之。
青木香破故纸茴香黑丑甘遂芫花大戟京三棱蓬莪术(炮)川楝子葫芦巴巴戟(以上各一两)巴豆(不去油,二分)陈仓米(三合,与巴豆一处同炒黑)砂仁(一两五钱)上细切,用好米醋二升,除砂仁、木香外,余药入醋中浸一宿,入锅内煮,醋尽干为度,同木香、砂仁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或七丸,食后服,看虚实大小加减丸数,随汤水任下。
草豆蔻丸
(东垣)治酒积,或伤寒冷之物,胃脘痛,咽膈不通。
草豆蔻(麸裹煨)白术(各一两)大麦神曲(各炒)黄芩(炒)半夏(各五钱,汤炮七次)枳实(炒,二两)陈皮青皮干生姜(各二钱,炒)炒盐(五钱)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熟水下。
愚按∶此方乃饮酒过度,恣食寒凉之物,有癖积饮在胸腹间作痛者之所宜也。
肥气丸
治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复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
浓朴(姜制,五钱)黄连(七钱)柴胡(二两)川椒(四钱,炒,去合口者)巴豆霜(五分)干姜(泡,五分)川乌(炮,二分)皂角(去皮弦,炙,一钱五分)白茯苓(一钱五分)广莪术(炮,二钱五分)人参(二钱五分)甘草(炙,三钱)昆布(酒洗,二钱五分)上件除茯苓、皂角、巴豆霜另研末外,诸药共为极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起加服之,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
伏梁丸
(东垣)治心之积,名曰伏粱,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
黄连(一两五钱)浓朴(姜制)人参(各五钱)黄芩(三钱,炒)桂枝(一钱)干姜(炮)菖蒲巴豆霜(各五分)红豆蔻(二分)川乌头(炮,五分)茯神丹参(炒,各一钱)上件除巴豆霜外,为细末,另研巴豆霜旋入末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黄连汤下。
痞气丸
(东垣)治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复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
浓朴(姜制,四钱)黄连(八钱)吴茱萸(三钱)黄芩(二钱,炒)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泽泻(各一钱)川乌(炮,五分)川椒(五分,炒)茵(酒炒)干姜(炮)砂仁(各一钱半)白术(二分)巴豆霜(四分)桂皮(四分)上件,除巴豆霜另研、茯苓另末旋入外,同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甘草汤下。
息奔丸
(东垣)治肺之积,名曰息奔,在右胁下,大如复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
浓朴(姜制,八钱)黄连(炒,一两三钱)干姜(炮)白茯苓(去皮)川椒(炒,去合口者)紫菀(各一钱五分)川乌(炮)桔梗(去芦)白豆蔻(去壳)陈皮(去白)京三棱(醋煮)天门冬(去心,各一钱)人参(二钱)青皮(五分,去白)巴豆霜(四分)上件,除茯苓、巴豆霜各另研旋入外,同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姜汤送下。
以上四方,秋冬加浓朴,减黄连四分之一。
奔豚丸
治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气,及治男子内结七疝,女人瘕聚带下。
浓朴(姜制,七分)黄连(五钱,炒)白茯苓(去皮)泽泻菖蒲(各二钱)川乌(炮)丁香(各五分)苦楝(酒煮,三钱)玄胡索(一钱五分,炒)全蝎(去毒尾)附子(炮)独活(各一钱)肉桂(一分,去粗皮)巴豆霜(五分)上件,除巴豆霜、茯苓各另研为末旋入外,共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淡盐汤下,服如上法。
[卷之三] 虚损
论
《内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又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若夫七情五志之火飞越,男女声色之欲过淫,是皆虚损之所由也。《机要》曰∶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损自上而下,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妇人则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治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矣。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损自下而上,一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克,治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矣。又曰∶心肺损而色弊,肾肝损而形痿。《难经》曰∶治损之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补其荣血,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是皆虚损病因治法之大要也,学人详之。
脉法
《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者为虚。弱者为虚。弦者为中虚。
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脉小者,血气俱少。
《要略》曰∶脉芤者,为血虚。脉沉小迟者,脱气。又曰∶血虚,脉大如葱管。又曰∶脉大而芤者,脱血。
方法
丹溪曰∶天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为阴而居乎天之中,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而血常不足也。又曰∶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阴也,补精以阴,求其本也。然味乃如谷菽果菜,出于天赋自然冲和之味,故有食人补阴之功,非醯酱烹饪调和偏浓之味,出于人为者也。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赋之味乎。曰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非人为之味乎。善摄生者,不可谓味以补精,而遂恣于口腹,以自速其祸也。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温,养也,温存以养,使气自充,气充则形完矣,曰补曰温,各有其旨。局方悉以温热药佐辅,名曰温补,岂理也哉。
又曰∶人年老或虚损,精血俱耗,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于飞越,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借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
局方用温剂劫虚,盖脾胃得温而食进,故亦暂可。夫质有浓薄,病有浅深,设或失手,何以收救。吾宁稍迟,计出万全,温剂补虚,决不敢用。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丹溪治老人虚损,但觉小水短少,即是病进,宜以人参、白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春加川芎,夏加黄芩、麦门冬,秋冬加当归身,倍生姜,一日或一帖或二帖,小水之长若旧乃止,此老人养生之捷法也。(此丹溪养母之方也。)
四君子汤
(局方)治气虚。
人参(一钱五分)白术茯苓(各二钱)甘草(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煎。如自汗或小水利者,去茯苓,加黄二钱。无汗、小水不利者,只根据本方。
四物汤
(局方)治血虚。
川归(二钱)川芎芍药(各一钱五分)熟地黄(二钱)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服。春倍川芎,夏倍芍药,秋倍地黄,冬倍当归。
八物汤
治气血两虚。
四君子合四物汤共为一剂,如上法加减煎服。
六君子汤
治气虚挟痰。(方见ht逆门。)
十全大补汤
(局方)治气血俱虚而挟寒者。
人参黄甘草白茯苓当归白术白芍药肉桂熟地黄芎(各等分)上细切,每服一两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大盏,煎至─盏,温服。(加减法宜详前论。)
大补阴丸
降阴火,补肾水。
黄柏(盐酒拌,新瓦上炒褐色)知母(去毛酒拌湿炒,各四两)熟地黄(须用怀庆者佳。酒洗焙干用)龟板(酥炙黄,各六两)上为细末,猪脊骨髓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下。
补阴丸
(一名虎潜丸)(丹溪)黄柏(半斤,如前制)知母(去毛,酒制炒)熟地黄(各三两)龟板(酥炙,四两)白芍药(煨)陈皮牛膝(各二两)虎胫骨(一两)琐阳(酥炙)当归(各一两五钱)上为细末,酒煮羯羊肉为丸,盐汤下。冬,加干姜五钱。
加味虎潜丸
(丹溪)人参黄芍药(煨)黄柏(盐酒炒)当归(酒洗)山药(各一两)琐阳(酥炙)枸杞子虎胫骨(酥炙)菟丝子(盐酒浸三宿,细研焙干,入诸药再研)龟板(酥炙)破故纸(炒)杜仲(姜汁拌炒丝断)五味子(各七钱五分)牛膝(去芦,酒洗,二两)熟地黄(四两)上为细末,炼蜜和猪脊骨髓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温酒或姜盐汤下。
滋阴大补丸
(丹溪)川牛膝(去芦)山药(各一两五钱)杜仲(姜汁拌炒丝断)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苁蓉(酒浸洗新瓦上焙干)五味子白茯苓(去皮)茴香(炒)远志(去心,甘草同煮,各一两)石菖蒲枸杞子(各五钱)熟地黄(二两)上为细末,红枣肉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淡盐汤或温酒空心下。与上虎潜丸相间服之,佳。所谓补阴和阳,生血益精,润肌肤,强筋骨,性味清而不寒,温而不热,非达造化之精微者,未足以议于斯也。
补肾丸
(丹溪)黄柏龟板(各二两)杜仲(各根据前制)牛膝陈皮(各二两)干姜(五钱,冬加)五味子(二钱,冬用一两)上为细末,姜汁糊或酒糊为丸服,温酒或白汤空心下。
补天丸
紫河车(一具,即产孩胞衣也。古方不分男女。世传男用女胎、女用男胎者,俱以初胎者为胜,似为有理。若不可得,但求肥盛无病妇人者,俱可用。初取得,长流水洗净,去筋膜,以篾笼盛之,外以纸糊,使不泄气,焙干,要用时,以米醋浸一宿,焙干用)上以前补肾丸药为末,同河车再研极细,酒糊为丸。或新取紫河车蒸熟,同前药末捣烂为丸亦可。
虚劳者,当以骨蒸药佐之。一云∶气虚加补气药,血虚加补血药。
一方用侧柏叶、乌药叶,俱以酒浸,九蒸九曝,亦同紫河车为丸,名补肾丸。
六味地黄丸
(局方)治肾经虚损,久新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等证。
干山药山茱萸(去核,各四两)泽泻(去毛)牡丹皮白茯苓(各三两)熟地黄(八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人参固本丸
(局方)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生地黄(各二两)人参(去芦,一两)熟地黄(二两)上各焙干,同磨为末,勿犯铁器,炼蜜为丸。或只以天门冬、熟地黄二味,量酒浸捣膏,同三味末,杵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忌萝卜。
人参膏
(丹溪)人参一味,不拘多少,去芦细切,量水于银石器内,慢火煎如稠饧,瓷器盛贮,每服一、二匙,白汤点服。
补中益气汤
(东垣)治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暴伤元气,恶寒发热,证似伤寒者。(方见内伤门。)
益胃升阳汤
(东垣)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也,先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故曰阳生阴长,诸甘药为之先务,举世皆以为补,殊不知甘能生血,从阳而引阴也,故先理胃气,盖人之身谷为宝也。
柴胡升麻(各二分五厘)当归身(酒洗)炙甘草陈皮(各五分)人参(久嗽不用)炒神曲(各七分五厘)黄(一钱,蜜炙)白术(一钱五分)生黄芩(二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如腹中痛,每服加白芍药五分,中桂二分。如渴或口燥,加葛根三分。
附汤
(严氏)治阴虚气弱,虚汗大出不止,肢体倦怠。
川附子(炮)黄(蜜炙,各二钱)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参附汤
(严氏)治真阳虚乏,上气喘息,自汗盗汗,短气,头旋眼花。
人参(五钱)川附子(炮去皮脐,一两)上细切,分作三服,加姜水煎,温服。
茯神汤
(济生)治六脉虚软,咳则心痛,喉仲介介,或肿或痛。
茯神人参远志通草麦冬(去心)黄(蜜炙)桔梗(各六分)甘草五味子(各三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补气汤
(瑞竹堂方)治气虚,脉浮而软,怔忡无时。
黄(二分,一本作二钱)人参甘草(各一钱)麦门冬(去心)桔梗(去芦,各七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延寿丹
(千金)治诸虚百损,怯弱欲成痨瘵,及大病后虚损不复。凡人于中年后常服,可以却疾延年。
五味子菟丝子(煮烂,另研)川牛膝杜仲(姜汁拌炒丝断)川归(酒浸)山药天门冬麦门冬(去心)生地黄熟地黄(各一两)肉苁蓉(二两)人参白茯苓大茴香泽泻地骨皮鹿茸菖蒲(九节者)花椒巴戟(去心)远志(去心)覆盆子(炒去汁)枸杞子柏子仁(各五钱)上共磨为细末,勿犯铁器蒸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温酒或姜盐汤下。如大便溏、小便不利,加车前子二两。如精滑或梦遗,加赤石脂、山茱萸肉各五钱。忌萝卜菜。
斑龙丸
(青囊集方)治真阴虚损,老人虚人常服,延年益寿。
鹿角胶(炒成珠子)鹿角霜菟丝子(酒浸研细)柏子仁(取仁洗净)熟地黄(各半斤)白茯苓补骨脂(各四两)上磨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或以鹿角胶入好酒烊化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下,昔蜀中有一老人货此药于市,自云寿三百八十岁矣,每歌曰∶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金丹都谩说,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阙。当时有学其道者,传得此方。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仲景)治六脉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人梦交,及盗汗自汗等证。
桂枝白芍药(各三钱)甘草(炙,二钱)龙骨牡蛎(各三钱)上细切,加姜枣,水煎(愚恐此证不可用姜)。
(祖传方)治心虚手振。
川归身(一两五钱)川芎(一两)粉甘草(一两五钱)生地黄(一两五钱)远志(去心,二两五钱)酸枣仁柏子仁(各三两)人参(一两)辰砂(五钱另研)金箔(二十斤)麝香(一钱)琥珀(三钱)茯神(七钱)胆南星(五钱)半夏(五钱)石菖蒲(六钱)上为极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辰砂为衣,每服七、八十丸,津唾咽下,或姜汤送下。
(医案)本邑在城金儒元,国子生也,年五十余,身略瘦,十年前得内伤挟外感证,一医用发表疏利之剂,十数日后,热虽退而虚未复,胸中痞满,气促眩运,召予治。以补中益气汤,间与东垣消痞丸、陈皮枳术丸等药调理而安,但病根未尽除而住药,故眩运或时而举,不甚重来。延至此年,因往杭城跋涉辛苦,而兼色欲之过,还家眩运大作。历数医,皆与防风、羌活、荆芥、南星、半夏、苍术等去风散湿消痰之剂,病愈重,一日十数次厥去,片时夏苏,凡动或转侧,即厥不知人事。举家徨徨叫哭,召予治,诊其六脉皆浮洪而濡。予晓之曰∶此气血大虚证,幸脉不数而身无大热,不死。但恐病愈后,而有数年不能下榻行动。病者曰∶只要有命,卧亦甘心。与大补气血之药,倍人参、黄,或加附子引经,合大剂一日三帖,又煎人参膏及作紫河车丸、补阴丸之类间服,如此调理二月余,服煎药二百余帖,丸药三、五料,用人参五六斤,其证渐不厥,饮食如故,但未能行动耳。次年闻王布政汝言往京师,道经兰溪,以舟载去彼,俟候求诊。
王公曰∶此证阴虚,风痰上壅,因误服参、多,故病久不愈。立方以天麻、菊花、荆芥、川芎等清上之药,亦未见效,住药。后越五、六年,方得起而步履如初。儒元不思昔日病剧而借参、等药之功,遂以王公之语,归咎于予用药之误。
噫!彼时若非峻补,何以得一儒元见王公耶。呜呼!此诚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也,可胜叹哉。
东阳邑庠邹掌教先生一证,发大汗战,鼓栗振掉,片时许,发燥热,身如火烧,又片时许,出大汗如雨,身体若冰冷而就发寒战如前,寒后有热,热后有汗,三病继作而昼夜不息。庠生卢明夫与作疟症治,不效。召予,诊其右手阳脉数而浮洪无力,阴脉略沉小而亦虚,左三部比右差小而亦浮软。予曰∶此阳虚证也。用补中益气汤,倍参、,减升、柴一半,加尿浸生附子一钱半,炒黄柏三分,干姜、薄桂各五分,大枣一枚,同煎服。一服而病去三分,二服而减半,四服寒热止而身尚有微汗,减去桂、附、干姜一半,服二帖全愈。
[卷之三] 劳极
论
《内经》曰∶阴虚生内热。又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是故欲养阴而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毋躁扰,饮食宜适中而无过伤,风寒暑湿之谨避,行立坐卧之有常,何劳怯之有哉。今也嗜欲无节,起居不时,七情六欲之火,时动乎中,饮食劳倦之过,屡伤乎体,渐而至于真水枯竭,阴火上炎,而发蒸蒸之燥热,或寒热进退,似疟非疟,古方名曰蒸病,或二十四种,或三十六种,名虽不同,证亦少异。大抵不过咳嗽发热,咯血吐痰,白浊白淫,遗精盗汗,或心神恍惚,梦与鬼交。妇人则月闭不通,日渐羸,渐成劳极之候。夫病此者,始多未免姑息日久,直至发热不休,形体瘦甚,真元已脱,然后求医治疗,虽仓、扁复生,莫能救其万一,良可叹哉!虽然一人未足怜也,况其侍奉亲密之人,或同气连枝之属,熏陶日久,受其恶气,多遭传染,名曰传尸,又曰丧尸,曰飞尸,曰遁尸,曰,曰尸注,曰鬼注,盖表其传注酷虐,而神妙莫能以测之名也。虽然,未有不由气体虚弱、劳伤心肾而得之者。初起于一人不谨,而后传注数十百人,甚而至于灭族灭门者,诚有之矣。然此病最为可恶,其热毒郁积之久,则生异物恶虫,食人脏腑精华,变生诸般奇状,诚可惊骇。是以劳伤于肝胆者,则为毛虫,如刺瓦蛆之属,食人筋膜。劳伤于心与小肠者,则为羽虫,如灯蛾蚊虻禽鸟之形,食人血脉。劳伤于脾胃者,则为虫,如婴孩蚯蚓之类,食人肌肉。劳伤于肺与大肠者,则为介虫,如龟鳖虾蟹之状,食人肤膏。伤于肾与膀胱者,则为鳞虫,如鱼龙鲮鲤之形,食人骨髓;或挟相火之势,亦如羽虫之酷者鸱枭之类。为状不一,不可胜纪。凡人觉有此证,便宜早治,缓则不及事矣。治之之法,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
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分经用药,各有条理,务如庖丁解牛,动中肯綮,无有不安者也。若待病势已剧,元气已脱,虽根据古法取虫滋补,患者百无一生,但亦可绝后人之传注耳。学人详之。
脉法
《脉经》曰∶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足软不能行,少阴虚满。
人年五十、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苦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
男子平人,脉虚弱微细者,喜盗汗出也。
男子面色薄白,主渴及亡血,卒喘心悸。其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时目瞑,此人喜衄,小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男子脉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也。
夫失精家,小腹强急,阴头寒,目眶痛(一云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消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人梦鬼交通。
脉沉小迟者,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方法
丹溪曰∶此阴虚之极,痰与血病,多有虫者,其传尸一证,不可云无。大法,四物汤加童便、竹沥、姜汁。
身瘦属火,因火烧烁也。肉脱甚者,难治。
气血虚甚,发热成痨者,补天丸加骨蒸药佐之。(骨蒸药,知母、黄柏、地骨皮、麦门冬、秦艽、青蒿、鳖甲、石膏、竹叶、乌梅之类。)传尸劳,寒热交攻,久嗽咯血,日益羸瘦,先以三拗汤,次以莲心散。
莲心散
川归黄甘草(炙)鳖甲(醋炙黄)前胡独活羌活防风防己茯苓半夏黄芩陈皮阿胶(炒成珠)官桂芍药麻黄(不去根节)杏仁(另研)莲肉(此味当用莲花内须)南星川芎枳壳(麸炒,各五分)芫花(醋炒黑色,一撮)柴胡(五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斤,大枣一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须待吐有异物,芫花渐减少,盖芫花与甘草相反,其反甘草所以杀虫,炒之所以断热去寒,妙处在此。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条)
青蒿饮子
(丹溪)治劳瘵。
青蒿(一斗五升)童便(三斗)上以文武火熬,约童便减去二斗,去蒿,再熬至一升,入猪胆汁七十,或加辰砂、槟榔末三、五钱,再熬数沸,甘草末收之,每服抄一匙,清汤点服,极妙。
白蜡尘一味,大杀瘵虫,可入丸散药中用。(丹溪)秘传取传尸劳虫鬼哭饮子(青囊集方)天灵盖(酥炙黄色)鳖甲(醋炙黄色)柴胡(去芦,各二钱五分)木香(一钱二分半)桃仁(二十一枚,去皮,另研)鼓心(醋炙酥黄色)青蒿(半握)阿魏(一钱)安息香(一钱)贯众(二钱五分)甘草(一钱,生用)上十一味细切,杵为粗末,先以童子小便二升,隔夜浸露星月,至四更时煎至八分,去渣分作三服,每服调后散子一帖,五更初温服,即稳卧,至三点时又进一服,至日出时觉腹中欲利,如未利又进─服,已利勿服。
散子方用∶槟榔(二钱五分)辰砂(一钱二分半)赤脚蜈蚣(以竹筒盛,姜汁浸,焙干,一条)麝香(一钱,另研)乌鸡粪(二钱五分,先将鸡于五日前以火麻子喂之,然后取其粪用)上以五味研为细末和匀,分为三帖,各入前煎药内服。……服前药必利下恶物并虫,以盆盛之,急用火烧杀之,或油煎杀之。其病患所穿衣服及荐褥,尽易烧之。食葱粥将息,以复元气。……如取下虫,视其色青赤黄者可愈,黑色者难疗也,虽虫老病不可疗,亦能绝后人之传注耳。合此药时……不可令患者知之与闻其气息,虫闻气变化难取也。
治劳瘵取虫经验天灵盖散
(青囊方)天灵盖(二指大,用白檀香煎汤洗,酥炙黄色)槟榔(五个,为末)阿魏(二钱,细研)麝香(三分,另细研)辰砂(一钱,另研)甘遂(连珠者,二钱,为末)安息香(三分,铜刀切细,研)上七味各研极细和匀,每服三钱,后汤调下。
薤白(二七茎)青蒿(二握)甘草(五寸许)葱白(二七茎)桃枝柳枝桑枝酸石榴枝梅枝(各七寸,以上五枝俱取向东南者)上九味,用童子小便四升,于银石器内,以文武火煎至一升,去渣分作三盏,调前药末服。五更初服一盏,服后如觉欲吐,以白梅肉噙止之。五更尽,觉脏腑鸣,须转下虫及恶物黄水。若一服未下,如人行五、七里又进一服,至天明又进一服。如泻不止,用龙骨、黄连等分为末,熟水调下五钱,或吃白粥补之。此药……煎时,不可令患者知。……。
麝香散
治男子妇人,骨蒸发热,五劳七伤等证。
天灵盖(二钱半)柴胡(一两)犀角屑(半两)甘草(三寸)东引桃枝东引柳枝东引榴枝青蒿(各一握)阿魏(一钱,另研)薤白葱白(各七寸)麝香(二钱半)上细切,杵为粗末,用童便二升半,浸药一宿,明日早,煎至一升半,去渣分作三服,每服用槟榔细末三钱,温服。五更初进一服,约人行五、七里再进一服。若恶心兀兀欲吐,嚼白梅止之。三服后,泻出恶物异虫,或身如蚁行不可名状,后用葱粥止之。忌风一月,及忌食油腻、湿面、咸酸并牛羊鸡猪犬肉、鱼腥。年远重病,不过二服全安。……凡取虫后,须以后大补茯神散补之。
取尸虫神仙方
(青囊)青桑枝柳枝梅枝桃枝石榴枝(各七茎,俱长七寸,皆取东引者)青蒿(一握)葱白(七茎)阿魏(一钱,另研)安息香(一钱,去石,另研)上除阿魏、安息香二味外,余药用童子小便一升半,煮去一半,去渣,将药汁、阿魏、安息香细研,再煎十数沸,分作二服调。
辰砂槟榔末(各五分)麝香(少许,另研)上三味亦分作二服,入前汤。五更初进一服,三点时又进一服,至巳午晚必取下虫,其嘴红者可治,青黑者不治,但可绝后人之传注耳。取虫后,进软粥温和将息,忌食生冷毒物,仍服紫河车丸。凡合此药,不可令患者先知气味。……。
神授散
(局方)此方得之于河南郡王府,济世既久,功不可述也。
川椒(二斤,择去闭口者,与梗略炒出汗)上一味,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米汤送下,或用酒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渐加至八、九十丸,空心酒下或米汤下。凡人得传尸劳病,气血未甚虚损,元气未尽脱绝者,不须多方服食,但能早用此药,无有不愈者,真济世之宝也。
愚常治一妇人,用花椒二分,苦楝根一分,丸服,尸虫尽从大便泄出。
治劳极禁方,
无比丸
(一名紫河车丸,一名调鼎方,治传尸劳瘵,二月可愈,其余劳怯之症,服一月平安。)紫河车(一具,初生者佳,或无病壮年妇人者亦可。一说男病用女、女病用男者,若不可得,亦不必拘束。米醋浸一宿,焙干用)草龙胆甘草(炙,各二钱)鳖甲(酥炙,五钱)桔梗胡黄连大黄(酒拌湿蒸)苦参黄柏(一本黄药子,误)知母(去毛)秋石(另研,不必用煎炼者,但尿桶上凝结多年者亦可,又名人中白,长流水洗净用,以上各二钱五分)贝母(二钱五分,去心)犀角屑蓬莪术硝石(各一钱五分)败鼓皮心(一本鼓心,误也。本草谓鼓心通灵,能逐飞尸鬼注,故用之。米醋炙黄,二钱五分)辰砂(一两,另研)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温酒送下。胁热食前,膈热食后服。
秘传取劳虫禁方
(青囊方)啄木禽(一只)上用朱砂四两,精猪肉四两,将肉切作片子,共朱砂杵如绿豆大块,二味拌匀,喂禽一昼夜,食肉尽为度。以盐泥固济其禽在内,刚火一夜,来日不见太阳取出,不得打破,埋入地中二尺许,一昼夜取出,去盐泥,银石器内研为细末,以无灰酒入麝香少许,作一服调下。置患者在帐中,四下紧闭,用铁钳等候,其虫必从口鼻中出,即以钳钳入沸油中煎杀之。如虫出之后,更进局方嘉禾散一服,软粥将息。
紫河车丹
(青囊方)治飞尸鬼注,虚劳羸瘦,喘嗽痰气等证。其法取首生男子胞衣,以皂角水洗净,次放铜铫子内,以米醋揲洗控干,做一小篾笼子盛之,围以纸,密糊之不令泄气,以烈火焙干,加入后药∶人参(一两五钱)白术(一两)木香白茯苓(各五钱)茯神川归熟地黄(各一两)乳香(四钱,另研)没药(四钱,另研)朱砂(二钱,另研)麝香(二分)上为细末和匀,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人参汤送下,日三服,空腹服之。炼蜜为丸服亦可。
治虚劳,
柴胡散
柴胡(去芦三钱)人参茯苓(去皮,各一钱)桔梗芍药(酒浸炒)川归(酒浸,各二钱)青皮(去白)麦门冬(各三分,去心)甘草(一分)上细切,作一服,杵细,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治虚劳,
鳖甲散
(青囊方)鳖甲(大者一个,醋煮)柴胡(去芦)川归甘草(炙)桔梗芍药人参(各一两)麝香(五分)杏仁(去皮尖,炒,另研)胡黄连(各二钱)官桂(五钱,去粗皮)地骨皮宣黄连(各二钱五分)真酥(三两)木香(五钱)白沙蜜(三两)上为细末,用青蒿一斤,童便五升,熬青蒿汁约二升,滤去渣,入酥蜜,再熬成膏,候冷入药末,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送下,米饮亦可,日进三服。如秋冬时,更入桃柳心七个,与前柴胡散同煮间服之。
去三尸九虫,
贯众丸
贯众(五分,杀伏尸虫)白藿芦(三分,杀尸虫)干漆(三分,杀白虫,炒)浓朴(三分,杀肺虫)野狼芽子(四分,杀胃虫)僵蚕(四分,杀膈虫)雷丸(六分,杀赤虫)雄黄(三分,杀尸虫)上件焙干,炒令黄色,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新汲水下五丸,三服后渐加至十丸,服之二十日,百病皆愈,三尸九虫尽灭,更无传注之患耳。
治劳嗽,
轻骨散
乌梅龙胆草胡黄连贝母知母鳖甲(酥炙)桔梗秦艽柴胡甘草(炙)栀子人参青蒿(酒煮)阿胶(炒成珠子)杏仁(去皮尖,炒)上件各等分,晒干为末,用好京墨一块,以井花水磨,调前药末作饼子,如大指头大,透风处阴干二七日。每用一饼,以井花水磨化,又用没药五分,磨成一盏,更加黄柏末二钱,同煎数沸,倾入盏内,频频打转,于五更时轻轻起服,服后就睡仰卧,甚者不过三服。
治劳嗽,
蛤蚧散
白茯苓(一两,去皮细切,入铫内,慢火炒)知母(二两,去毛,用酥醋炙令黄熟)杏仁(六两,去皮尖及双仁者,炒干,用纸包敲出其油)桑白皮(二两,以真酥炙黄色)贝母(二两,用酥醋炙令黄色)甘草(二两,酥醋炙三、五次,紫黄色)蛤蚧(雌雄一时,入酥醋内浸透,慢火干,再用酥醋别炙七次,令黄色,不得焦)人参(一两,用酥醋炙三、五次,令黄色,不得焦)乳酥(真者四十两,切作骰子大块,入罐内溶成汁,入极酸上好米醋半斤和匀,用制前药,醋不宜多,多则稀不堪用)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和渣服,忌油腻生冷毒物。久患嗽者,初服此药必斗嗽加甚,须勤服,久则可安须自保养为妙。
治劳热,
蛤蚧饮子
(青囊方)黄芩(五钱)蛤蚧(一对,洗净,酒醋浸炙黄色)麻黄(不去根节)胡黄连秦艽(去芦)青蒿人参柴胡(去芦)甘草(生)生地黄(酒浸洗)熟地黄(酒洗)知母(去毛,酒洗)贝母杏仁(去皮尖及双仁者炒,另研,以上各五钱)鳖甲(一两,酒酥炙)桔梗草龙胆木香(各二钱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加乌梅、姜、枣,煎服。
附蒸病∶古今录验∶
五蒸汤
(丹溪)人参知母黄芩(各一钱)竹叶(七片)生地黄干葛(各一钱五分)茯苓(一钱)甘草(炙,五分)石膏(二钱五分)粳米(一合)上细切,先以水三盏,煎小麦二合,至二盏,去麦煎药,至一盏,温服。随证加减于后∶实热,加黄芩、黄连、黄柏、大黄。
虚热,加乌梅、秦艽、柴胡、蛤蚧、青蒿、牡丹皮、鳖甲。
肺蒸(鼻干),加乌梅、天门冬、麦门冬、紫菀茸。
大肠蒸(右鼻孔干痛)加大黄、芒硝。
皮蒸(舌白唾血),加石膏、桑白皮。
肤蒸(昏昧嗜卧),加牡丹皮。
气蒸(鼻干喘促,通身气热),加人参、黄芩、栀子。
心蒸(舌干),加黄连、生地黄。
小肠蒸(下唇焦),加赤茯苓、生地黄、木通。
血蒸(发焦)加生地黄、当归、桂心、童便。
脉蒸(唾白浪语,脉络溢,脉缓急不调),加当归、生地黄。
脾蒸(唇焦),加白芍药、木瓜、苦参。
胃蒸(舌下痛),加石膏、粳米、大黄、芒硝、干葛。
肉蒸(食无味而呕,烦躁不安),加白芍药。
肝蒸(眼黑),加川芎、当归、前胡。
胆蒸(眼色白),加柴胡、栝蒌。
筋蒸(甲焦),加川归、川芎。
三焦蒸(乍热乍寒),加石膏、竹叶。
肾蒸(两耳焦),加生地黄、石膏、知母、寒水石。
膀胱蒸(右耳焦),加泽泻、茯苓、滑石。
脑蒸(头眩热闷),加生地黄、防风、羌活。
髓蒸(髓沸,骨中热),加生地黄、当归、天门冬。
骨蒸(齿黑腰痛足逆,变虫食脏),加鳖甲、地骨皮、牡丹皮、当归、生地黄。
臀蒸(肢细股肿,腑脏俱热),加石膏、黄柏。
胞蒸(小便赤黄),加泽泻、茯苓、生地黄、滑石、沉香。
(丹溪活套)云∶劳极之证,五脏必归重于一经。假如足胫酸疼,腰背拘急,遗精白浊,面色黧黑,耳叶焦枯,脉沉细数,知其邪在肾也,宜以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五味子、麦门冬、天门冬、泽泻、杜仲、肉桂之类煎,入童便、韭汁、竹沥服。其或心神惊惕,怔忡无时,盗汗自汗,心烦热闷,口舌生疮,咯血面赤,脉洪而数,知其邪在心也,宜以前方去杜仲、泽泻、肉桂,加茯神、胡黄连、莲心、远志、菖蒲、朱砂之类。其或咳嗽喘促,衄血嗽血,皮肤枯燥,鼻塞声沉,时吐痰沫,脉微虚而涩数,知其邪在肺也,宜以四物汤加沙参、麦门冬、五味子、知母、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款冬花、紫菀、马兜铃、百合、百部之类煎,入童便、竹沥、姜韭汁服。其或胁痛目赤,面青颊赤,多怒,虚阳不敛,梦与鬼交,甚则卵缩筋急,脉弦而数,知其邪在肝也,宜以四物汤加竹茹、草龙胆、柴胡、黄芩、青皮、竹叶之类。其或面色萎黄,唇吻焦燥,饮食无味,腹痛肠鸣泻利,四肢倦怠,脉虚濡而数,知其邪在脾也,宜以四君子汤加酒炒白芍药、莲肉、薏苡、干山药、猪苓、泽泻、白扁豆之类。
凡骨蒸劳热,元气未脱者,灸崔氏四花六穴,无有不安者也。
灸崔氏四花穴法∶先二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细绳(蜡之勿令展缩),于男左女右脚底贴肉坚踏之,其绳前头与大拇指端齐,后头循当脚根中心向后引绳,从脚肚贴肉直上,至曲中大横纹截断(横纹即委中穴)。又令患人解发分两边,令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却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绳一头,令与鼻端齐,引绳向上,正循头缝至脑后贴肉垂下,循脊骨引绳向下,至绳尽处,当脊骨中,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两头至吻,却钩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此便齐两吻截断,将此绳展令直,于前量脊骨上墨点处,横量取平,勿令高下(其量口绳子,先中折,当中以墨记之,却展开绳子横量,却以中折墨点记处,按于脊骨中先点处,两头是穴也),两头以白圈记之。
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绳绕项,向前双垂,头与鸠尾齐(胸前歧骨间尽处也),双头齐截断,却翻双绳头向后,以绳子中心按于喉咙结喉骨上,其绳两头双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还于脊骨上墨点横量如法,绳子两头以白圈记之(白圈是灸处)。
以上是第二次点二穴,通前共四穴,同时灸各三七壮,累灸至一百余壮,候灸疮将瘥,又根据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绳子,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上,当脊骨直上下竖点,其绳子中心放在墨点上,于上下绳头尽处,以白圈记之,白圈是灸处也。
以上是第三次点二穴,通前共六穴也,择取离日及火日灸之,一应虚劳发热羸等证,灸之立愈,真济世之妙法也。
\r四花六穴人形图\p01-e27a1.bmp\r
白圈是穴,黑点不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