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国学名著>宋史>张知白传 白话版

《宋史》张知白传· 脱脱,阿鲁图

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幼年酷爱学习,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河阳节度判官。咸平年间(998~1003)上疏奏对,言说当今最要紧的事情,真宗感到十分奇异,奉召应试舍人院,代理右正言。敬献《凤..箴》,出知剑州。过了一年,奉召考试中书,兼任直史馆,真宗亲自给他赐予五品官服,判三司开拆司。

  江南发生干旱,张知白与李防分路安抚。回到京师后,暂时主管京东转运使事。天上星象不断出现,司天将它作为祥瑞上奏,大臣们跪伏在官署表示庆贺。张知白认为人君应当实行德政来符合上天的旨意,而星象出现群臣跪伏庆贺没有任何根据,因而张知白陈述治理国家事务的关键。真宗对执政大臣们说“:张知白可说是忠于朝廷啊。”真宗东封泰山,张知白任右司谏。张知白又进言说“:咸平年间,河湟还没有平定,臣下曾请求罢除郡国所敬献的祥瑞。如今天下平安,神灵的赏赐不断显现,望将《泰山诸瑞图》放置在玉清昭应宫,将副本收藏在秘阁。”

  陕西发生饥荒,朝廷命令张知白进行巡视。不久任邓州知州。正好关右流民到达邓州,张知白既发给流民粮食,又招募流民供给粮食来救济饥民。提升为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再升任尚书工部郎中,出使契丹。张知白认为朝廷的官制,重视京官而轻视外官,给朝廷引用唐李峤建议让台阁主管属国郡县,于是自己上疏请求出京补官,未获批准,于是被朝廷命令督察在京的刑事案件,坚决请求离开京师外补,任青州知州。回到京师,请求主管国子监。真宗说:“张知白难道对复杂繁难的事务感到厌倦吗?”执政大臣说:“张知白在朝内外任职,没有为自己作过任何谋划。”于是张知白被升任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授予给事中、参知政事。

  郊祀礼仪完成后,张知白升任尚书工部侍郎。这时同僚王曾升任为给事中,官级仍在张知白之上,张知白心里不能平衡,多次上表请求辞职。王曾也请求位居张知白之下,朝廷于是给张知白授予金紫光禄大夫,又任为给事中、判礼仪院。王曾罢官,将王曾所任之职授予张知白。这时王钦若任宰相,张知白与王钦若的意见经常不一致,于是张知白声称有病而辞去官位,被免为刑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知大名府。到王钦若分管南京,宰相丁谓一直讨厌王钦若,就将张知白调任南京留守,意在报复王钦若。张知白到任后,对王钦若十分友好。丁谓十分气愤,又将张知白调任亳州,升为兵部。仁宗即位后,张知白进升尚书右丞,为枢密副使,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会灵观使、集贤殿大学士。这时公布进士的等级,张知白被赐予《中庸篇》,中书敬献此篇,朝廷于是命张知白进行注解,关于修身治家的道理,一定反复陈述。

  张知白任宰相,慎用名器,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经常以太满作为警戒,虽然身为显贵,但仍像一般士大夫一样清贫节俭。张知白身体一直瘦弱,每天忧虑担心外族入侵,任中书时突然感染风寒致使眼睛发花,看不清东西,坐车回到官邸。仁宗亲自询问他的病情,张知白不能说话,去世。仁宗因此撤除了上巳宴,给他追赠太傅、中书令。礼官谢绛建议授予张知白谥号“文节”,御史王嘉言说“:张知白坚持真理为公殉职,为官正直,可说公正无私了,应赠谥号‘文正’。”王曾说“:‘文节’是一个美好的谥号。”于是不改变。

  张知白九岁时,父亲在邢州过世,灵柩停放在佛寺中。契丹侵犯河北时,寺宇大多颓败废旧,灵柩不能辨认。张知白考中进士后,步行寻访,寻得佛寺的大殿基石,猛然明白认出了他父亲灵柩的停放处。打开一看,其父所穿葬服都一一得到了验证,众人都感叹他确实孝顺。曾经路过陕州,与通判孙何相遇,阅读道旁古碑共数千字,回来后,张知白能全部背诵出来,没有任何遗落。天圣年间(1023~1032),契丹大规模检阅军队,扬言要攻取幽州,朝廷为此十分忧虑。仁宗以此询问二府,大臣们都说:“准备粮食训练军队,以防备不测。”张知白说:“不能这样,契丹与我们刚建交不久,如今大举发兵,是因为仁宗刚即位,来以此观察朝廷的举动罢了,我们怎能自造祸乱呢!如果对他们有怀疑,还不如利用黄河决口,派兵以防止黄河决口为由,契丹也不会担心。”不久,契丹果然撤兵离去。张知白无子,以其兄之子张子思为后,官至尚书工部侍郎后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