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

指人到三十岁正是立业之年,应当有所建树。孔子在谈到自己一生成长过程时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下学习的志愿,三十岁时学业有所成就;四十岁时能知道事物的道理而不感到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事情所以然的道理而穷道达变;六十岁时见闻广博,遇事可立辨曲直善恶;七十岁时能按自己心愿而又不超越法度。后人把人的三十岁叫做“而立”之年。

【出典】: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例句】: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鲁迅《阿Q正传》:“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


偏正 而,才。三十岁才开始成熟,能自立于社会。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多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陆继宗《三十而立》:“他们都是在二十几岁作出贡献,三十开外就荣获诺贝尔奖金,真可谓~。”△用于描述青年的成熟阶段。


解释本指人在三十岁左右知晓礼仪,做事有分寸。后用来表示人在三十岁前后应当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主要学生的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从《学而》到《尧曰》共二十篇。

在第二篇《为政》中,孔子有一段话,大致叙述了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教导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要有每个阶段的收获。他说:“我十五岁时立下了学习的志愿;三十岁时学懂了礼仪,从此说话做事都有了把握;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所以心里不犯糊涂;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言语,就可以分辨出真假,判定出是非;到了七十岁,便能做到既随心所欲,又不逾越规矩。”

例句

他们都是在二十几岁作出贡献,三十开外就荣获诺贝尔奖,真可谓三十而立。


【词语三十而立】  成语:三十而立汉语词典:三十而立

猜你喜欢

  • 黄公酒舍

    同“黄公酒垆”。宋林逋《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诗:“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黄公酒舍归。”

  • 中原鹿

    同“中原秦鹿”。金元好问《三奠子》词:“江山埋王气,草木动威灵。中原鹿,千年后,尽人争。”

  • 忘年契

    同“忘年交”。唐李商隐《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分以忘年契,情犹锡类敦。”

  • 元亮径

    源见“陶潜三径”。陶潜,字元亮。谓隐居家园。唐王绩《田家诗》之一:“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

  • 紫泥诏

    同“紫泥书”。唐白居易《玉壶吟》:“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词语紫泥诏】   汉语大词典:紫泥诏

  • 款交

    至交,真诚相待的朋友。《南史.孔珪传》:“与瑯玡王思远、庐江何点、点弟胤,并款交。”又《杜京产传》:“会稽孔?,清刚有峻节,一见而为款交。”【词语款交】   汉语大词典:款交

  • 鱼龙爵马

    《文选》卷十一南朝宋.鲍明远(照)《芜城赋》:“若夫……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唐.吕延济注:“鱼龙、爵马,皆假饰以为玩乐。”鲍照在《芜城赋》中以“鱼龙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

  • 凫影

    源见“王乔凫舄”。指仙人或地方官行踪。唐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太史候凫影,王乔随鹤翎。”

  • 惟圣知圣,惟贤知贤

    只有圣人才能了解圣人,只有贤人才能了解贤人。 表示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彼此相知。语出汉.王符《潜夫论.本政》:“同明相见,同听相闻,惟圣知圣,惟贤知贤。”也引作〔惟贤知贤,惟圣知圣〕。《三国志.魏

  • 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见〔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