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五袴歌

五袴歌

同“五袴谣”。宋苏轼《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君独一麾去,欲赓五袴歌。”


【典源】《东观汉记·廉范》:“廉范,字叔度,为蜀郡太守。成都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而更相隐蔽,烧者日日相属。范乃毁削前令,但严使储水,百姓为便。乃歌之云:‘廉叔度,来何暮! 不禁火,民安堵。昔无襦,今五袴。’”《后汉书·廉范列传》亦载,末作“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 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

【今译】 后汉廉范 (字叔度) 任蜀郡太守,成都地方街道狭窄,居室相连。以前太守规定,为了防火禁止百姓夜间劳作,但百姓都偷偷隐蔽起来干活,反而更易引起火灾,火事天天发生。廉范则废除前令,只严格命令储备水,百姓认为很便利。为此编成歌谣:“廉叔度,为什么来得这么迟? 不禁止用火,百姓可以安心劳作。过去短衣穿不上,今天却有五条裤。”

【释义】后以此典称誉地方官关心民间疾苦,治理有方。

【典形】 楚谣襦袴、歌袴、歌来暮、歌廉、歌襦袴、袴襦恩、来暮之谣、廉公袴、民五袴、襦袴、襦袴兴讴、叔度歌、五袴、五袴歌、政成襦袴、来暮歌谣、五袴讴、民谣岂敢夸、五袴谣、颂襦袴、襦袴咏、五袴得歌、民有袴襦、增襦袴、民歌五袴、袴襦歌、咏袴襦、来何暮、襦袴吾人。

【示例】

〔楚谣襦袴〕 唐·张祜《送周尚书赴滑台》:“楚谣襦袴整三年,喉舌新恩下九天。”

〔歌袴〕 宋·梅尧臣《送阎中孚郎中知磁州》:“持麾邦寄重,歌袴民欣早。”

〔歌来暮〕 宋·柳永《永遇乐》:“拥朱幡。喜色欢声,处处竞歌来暮。”

〔歌廉〕 明·杨慎《凤栖梧·送薛曲泉之镇雄》:“借寇歌廉春有脚,皂盖朱幡,辉映江阳郭。”

〔歌襦袴〕 唐·罗隐《重过随州忆故兵部李侍郎》:“惭愧苍生还有意,解歌襦袴到如今。”

〔袴襦恩〕 宋·曾巩《酬吴仲庶龙图暮春感怀》:“药石言行天下雨,袴襦恩达国中春。”

〔来暮之谣〕 唐·白居易《前吉州刺史李繁可制》:“勉率分忧之任,庶成来暮之谣。”

〔廉公袴〕 清·赵翼《前守韦缘事罢宫诗以送别》:“民犹争诵廉公袴,我敢相矜范叔袍。”

〔民五袴〕 清·严我斯《疁水谣》:“使君寒,民五袴。使君饥,民含脯。”

〔襦袴〕 明·唐寅《贺松郡伯寿》:“襦袴今歇惠,丝纶待秉钧。”

〔襦袴兴讴〕 唐·元稹《夜绩判》:“若廉叔之劝蜀,襦袴兴讴; 类古公之居豳,茅绹斯诵。”

〔叔度歌〕 唐·刘长卿《送梁郎中赴吉州》:“遥想庐陵郡,还听叔度歌。”

〔五袴〕 宋·王安石《奉酬圣从待制:“三刀旧协庭闱梦,五袴今传里巷歌。”

〔五袴歌〕 唐·皎然《春日酬祭岳渎使大理卢卿》:“五袴歌仍咏,三碑石重铭。”

〔政成襦袴〕 清·王摅《赠临江李述斋太守》:“行见朝廷资补兖,政成襦袴不须歌。”


【词语五袴歌】   汉语词典:五袴歌

猜你喜欢

  • 五禽嬉

    同“五禽戏”。清周亮工《病甚扶掖登舟枕上成诗》之二:“难逢一雁到,空学五禽嬉。”【词语五禽嬉】   汉语大词典:五禽嬉

  • 仙人杏

    《太平广记》卷四一〇引《述异记.仙人杏》:“南海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种杏处。汉时,尝有人舟行遇风,泊此洲五六日,日食杏,故免死。”后因以“仙人杏”为杏的美称。唐上官仪《春日》诗:“花轻蝶乱仙人杏,叶

  • 在所自处

    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李斯者,楚工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同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wǔ,大屋)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

  • 乞师安心

    参见:安心法

  •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流人物:本指举止潇洒,富有才华的人。后泛指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人物。 数一数既能建功立业又富有文采的人物,还得看今天的豪杰英雄。 表示当今是人才辈出的盛世。语出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

  • 闭扫

    同“闭门却扫”。《南史.王亮传》:“屏居闭扫,不通宾客。”【词语闭扫】   汉语大词典:闭扫

  • 牛刀

    源见“武城弦”。喻大材器。南朝 宋谢灵运《与诸道人辨宗论》:“譬割鸡之政,亦有牛刀。”唐孟浩然《赠萧少府》诗:“鸿渐升仪羽,牛刀列下班。”【词语牛刀】   汉语大词典:牛刀

  •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夫子: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仞:七尺。 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 比喻人的才德高不可攀。语出《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

  • 白衣苍狗

    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后以“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宋张元幹《瑞鹧鸪.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韵》词:“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主谓 比喻世事变幻迅速。语本

  • 凭轼平齐

    源见“食其下齐国”。指儒士游说取胜。南朝 梁 戴暠《从军行》:“登山试下赵,凭轼且平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