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亡戟得矛

亡戟得矛

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战国齐邑)之余子(周代兵役制度规定每户以一人为正卒,余者为羡卒,即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兵器)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高诱注:“亢,当也”)也哉!’”

春秋时齐晋交战,齐国的一个士兵丢失了自己的戟却拾得了一只矛。丢了自己的武器,他心中总感到不愉快,便以此向别人去问得失,寻看法。路人认为,亡戟得矛,得失相当;叔无孙则认为,亡戟得矛,得失不相当。说得失相当,是因为戟和矛都是兵器,着眼于大同;说得失不相当,是因为戟和矛毕竟有区别,着眼于小异;所以即使对于同一件事,观点不同,结论也必然会不同。

后因以“亡戟得矛”比喻有失有得,得失相当。


并列 丢失了戟而得到了矛。比喻有失有得,或得失相当。语出《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多用于描写有失有得,或得失相当。


【词语亡戟得矛】  成语:亡戟得矛汉语词典:亡戟得矛

猜你喜欢

  • 舜葬苍梧

    《礼记》卷二《檀弓上》:“舜葬於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天子以四海为家,舜南巡而崩,故葬苍梧之野。三妃均不从舜而葬。后因用为咏古代帝后分葬之典。《文选》卷五八谢玄晖《齐敬皇后哀策文》:“陋苍梧之不

  • 曹刘

    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卷八《比兴》;“至于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纤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

  • 唐三绝

    指唐代伎艺才能卓绝的三个人,即善于诗赋的李白,善于剑舞的裴旻,善于草书的张旭。《新唐书.李白传》:“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 科甲

    汉唐取士有甲乙等科,《汉书.儒林传》谓平帝时岁课博士弟子,分甲、乙、丙、丁四科,中者分别授官。唐制,进士有甲乙科,以所试时务策与帖经多少为别,而实际上仅有乙科。后世因称科举为科甲。经科举考试录取者称为

  • 八虎

    指明武宗时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刘瑾(1451-1510年),陕西兴平人,本姓谈,依刘姓宦官以进,冒其姓。初在太子(即武宗)宫,武宗即位后,掌钟鼓司,以旧恩得宠,由内官监、总督团营升至司礼监太监。武宗

  • 蛟龙引子

    旧题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瓠子河决,有蛟龙从九子自决中逆上入河,喷沫流波数十里。”传说,蛟龙曾率九子逆河水而行,激水喷沫十分壮观。后用为咏蛟龙戏水的典故。唐.杜甫《到村》:“蛟龙引子过,荷芰逐花

  • 粪土之墙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圬(wū),粉刷。象粪土一样的墙,是不能粉刷的。后因以“粪土之墙”比喻不堪造就的人。元.王氏〔中吕.粉蝶儿〕《寄情人》:“斗

  • 背水一战

    指韩信率汉军与赵军作战,背靠河水排开阵势,置之死地而后生,决战取胜之战例。后以此典比喻后无退路,只有拼死进战以求生存。汉王刘邦派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兵数万攻打赵国(今河北地区)。赵王歇和主将陈馀,聚集二十

  • 于门高大

    同“于公高门”。元 蒲道元《人月圆.赵君锡再得难》曲:“灵椿未老,丹桂先芳。他年须记,于门高大,车马煌煌。”

  • 烟霞友

    源见“泉石膏肓”。指游山玩水的朋友。明高攀龙《湖上闲居季思子往适至》诗:“正尔山水间,念我烟霞友。”【词语烟霞友】   汉语大词典:烟霞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