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仁至义尽

仁至义尽

形容对人关心和帮助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古代习俗,每年年底的蜡祭,用以报答有功于农事的诸神,以使诸神再次加福于农事,这可谓竭尽仁义之道了。

【出典】:

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仁之至,义之尽也。”

【例句】:

南宋·陆游《剑南诗稿》七十七《秋思》之十:“虚已静笃道乃见,仁至义尽余何忧。”


并列 至,极,最。尽,全部用出。原指古时年终十分虔诚地祭祀对农事有功的诸神,就是尽了“仁义之道”。借以形容对人极其关心爱护或极尽劝导教育之责。语本《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也……仁之至,义之尽也。”孔颖达疏:“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廖辉英《红尘孽债》:“君雄……说道:‘我们不值得为中侃的事太操心,反正这一年,我们对他已~,我得尽快想个办法将他送走。’”△多用于为人处世。→无微不至 ↔忘恩负义 以怨报德 不仁不义


【词语仁至义尽】  成语:仁至义尽汉语词典:仁至义尽

猜你喜欢

  • 而今安在哉

    如今却在哪里呢? 常用作时过境迁的感慨之辞。语出宋.苏轼《前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明.焦竑《玉堂从语.侃直》:“于时幸蒙宽宥,而今安哉!”

  • 诜诲

    源见“螽斯”。指使人不妒忌的教导。宋沈遘《长寿县太君魏氏墓志铭》:“维讽诜诲,克绍厥美,宜其子兮。”【词语诜诲】   汉语大词典:诜诲

  • 残锦

    《南史.江淹传》:“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

  • 吹箫

    源见“乘鸾”。喻指缔结婚姻或男女恋爱相慕。唐白居易《得景请预附马所司欲科家长罪不伏判》:“选吹箫之匹,虽则未获真人;预傅粉之郎,岂可滥收庶子?”宋 刘应幾《忆旧游.闻雁》词:“记铜驼载酒,翠陌吹箫,曾

  • 畔牢

    同“畔牢愁”。宋林逋《和唐异见寄》:“骚人新遗《畔牢》词,隐几微吟愧所知。”【词语畔牢】   汉语大词典:畔牢

  • 因陋就寡

    谓满足于简陋苟且,不求改进。汉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清 顾炎武《日知录.拟题》:“披庄不过盈尺,因陋就寡,

  • 获兔烹狗

    源见“烹狗藏弓”。喻功成后抛弃立功之人。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南洋一带,苟微华人,必不有今日,今虽获兔烹狗,得鱼忘筌……然筚路蓝缕之功,在功论者,终不没于天下。”见“狡兔死,良狗烹”。梁启超《论中

  • 走章台

    源见“走马章台”。指奔走京城权贵之间。唐李贺《马诗》:“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宋苏轼《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之二:“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为郡鲜欢君莫叹,犹胜尘土

  • 穆王骏

    同“穆王八骏”。元虞集《闻雁》诗:“应逢穆王骏,春草一长嘶。”

  • 相门出相

    《史记.孟尝君列传》:“(田)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文窃怪之。’”战国时,民间流传“相门必有相”的谚语。后用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