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庄子.应帝王》:“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蒲衣子,尧时的贤人,王倪之师。而,汝,指向他发问的齧缺)?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舜;泰氏,伏羲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于于,自得的样子);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这段话是庄周借蒲衣子之口,表达对三王之世和五帝之世帝王之道优劣品评之言。具体解释如下:一个叫齧缺的人,去问王倪什么是帝王之道,王以“不知”作答。留缺得此以为妙旨,于是高兴地去告诉蒲衣子,并倾听师道的高见。蒲衣子认为:三皇之世,风俗淳和,统治者不需动智,则可达到无为而治;五帝之世,民风浇竟,统治者需要运智方可达到治的目的。不言自化,无为而治高于德政教化,故说“有虞氏不及泰氏”。按照常理,人以其所好为“是”,以其所恶为“非”。因此,“是人”指以人为是,“非人”指以人为非。故有是非的境界,是属于“有为而治”,而不是属于无得无失,无是无非,无可无不可,那样一种无为而治,自然之治的理想世界。因此,舜治天下,虽内怀仁义之心,以自己奉行的道德,去争取教育众庶;但这种作法,既以一定的是非道德作标准,这当然属于“有为而治”。伏羲氏时情况则不同,此时民性率真,统治者不需以自己的是非道德标准去约束众庶,就可垂拱而治,这就超出了动心智以治民,达到了不入是非的理想境界。在这种理想境界中,人们的智能能够任率自得,情感因此无需矫饰。这种不受任何一定道德标准约束的抽象道德,是最纯真的。显然,庄周所主张的是一种鼓吹无为而治,恢复原始社会状态的乌托邦消极思想。

所谓“以己为马”云云,便是这种乌托邦理想中,忘情于物与我的自在精神状态。后因用为咏忘物与我,一切都无区别的精神思想状态之典。

宋.辛弃疾《卜算子.用庄语》词:“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之与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


猜你喜欢

  • 女娲断鳌

    源见“女娲补天”。谓匡世补天的断然措施。元傅若金《伤哉行》:“吾闻女娲断鳌立四极,胡不为之万古不动长崔嵬?”

  • 郢人唱

    同“郢中曲”。唐皎然《奉酬袁使君高春游鹡鸰峰兰若见怀》诗:“已见郢人唱,新题石门诗。”

  • 死无葬身之地

    明.无名氏《鸣凤记.灯前修本》:“相公坚执如此,夫妇死无葬身之地矣。”意谓生后无处埋葬,形容结局极度凄凉悲惨。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

  • 阿戎碌碌

    源见“阿戎”。又《晋书.王戎传》载:王戎小字阿戎,早慧,取得功名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寻拜司徒,虽位总鼎司,而

  • 扇似袁宏

    源见“奉扬仁风”。借指施行仁政。唐罗隐《寄池州郑员外》诗:“衣同莱子曾分笔,扇似袁宏别有天。”

  • 谕蜀书

    同“谕蜀文”。明 张舍《己亥秋月寄杨升庵》诗:“登楼莫作依刘赋,奉使曾传谕蜀书。”【词语谕蜀书】   汉语大词典:谕蜀书

  • 当熊

    《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冯昭仪传》:“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上问:‘人情惊惧,何故前当熊?’婕妤对曰:‘猛兽得人而

  • 常林考囚

    《三国志.魏书.常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曰:“林性既清白,当官又严。少府寺与鸿胪对门,时崔林为鸿胪。崔性阔达,不与林同,数闻林撾吏声,不以为可。林夜撾吏,不胜痛,叫呼敖敖彻曙。明日,崔出门,与林车相

  • 陶家秫

    同“陶令秫”。清毛奇龄《过上海访任待庵明府有赠》诗:“陶家秫向年前酿,潘令花从雨后栽。”

  • 下马具檄

    源见“倚马才”。形容文思敏捷,为文一挥而就。宋张孝祥《诸公分韵蹑冒顿之区落》:“横槊能赋诗,下马具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