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先斩后奏

先斩后奏

初称“先行后闻”。原专指封疆大吏先将要犯处死,再上报皇帝。后世也泛指处理事务,事先不请示,处理之后再报告上级。《后汉书·酷吏列传》序称,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由于承战国大乱之后,民多豪猾,有的甚至称雄郡邑,为所欲为,再加上一郡一邑地土辽阔,人民众多,事情复杂,因而各地官长根据当时形势以武力翦灭那些作奸犯科之人,行动完毕,再报告上级。

【出典】:

后汉书》卷77第2487页《酷吏列传》:“汉承战国余烈,多豪猾之民。其并兼者则陵横邦邑,桀健者则雄张闾里,且宰守旷远,户口殷大。故临民之职,专事威断,族灭奸轨,先行后闻。肆情刚烈,成其不桡之威。违众用己,表其难测之智。”

【例句】:

元·关汉卿《窦娥冤》:“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容老夫先斩后奏。”


并列 封建时代臣子先将犯人处死,再把情况上奏皇帝。现多比喻自行把问题处理了,再向上级报告。语本《汉书·申屠嘉传》:“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为错所卖。”颜师古注:“言先斩而后奏。”元·关汉卿《窦娥冤》:“谢圣思可怜,加老夫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之职,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容老夫~。”△多用于处理方法方面。↔承风希旨。也作“先行后闻”、“先斩后闻”。


解释本指执法官吏先处决罪犯,然后向上奏闻。现多用来比喻先采取行动,然后再上报。

出处汉书·申屠嘉传》:“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为错所卖。’”

申屠嘉是西汉初年的人,最早以弓弩手的身份跟随刘邦攻打项羽,后来因为军功屡次升迁,到汉文帝时担任了丞相。

申屠嘉担任丞相五年后,汉文帝驾崩,汉景帝即位。第二年晁错担任内史(官名,主要职责是治理京师),得到皇帝的赏识而大受重用。在晁错的提议下,皇帝改变了许多项法令,同时晁错还建议削弱诸侯的势力。这时,申屠嘉讲的话得不到采纳,十分痛恨晁错。

晁错担任内史治理京城,经常出入东门,不大方便,就另外开了一扇门,从南面出入。但是,从南面出入,正好要经过“太上皇庙”内墙之外、外墙之内的空地。申屠嘉知道这件事后,准备奏请杀掉晁错。有人告诉了晁错,晁错非常害怕,就在深夜入宫进见皇帝,主动向皇帝承认了错误。第二天上朝,申屠嘉按计划奏请杀掉晁错。皇上说:“晁错凿穿的不是真正的庙墙,而是内墙之外的外墙。过去散官们都可以住在这个地方,何况又是我让他这样做的,所以晁错没有罪过。”退朝后,申屠嘉对丞相府的长史(官名)说:“我后悔自己没有先杀掉晁错然后再上奏,现在自己反倒被晁错算计。”申屠嘉气愤不已,回到家后便吐血死了。

近义先行后闻

例句

在工作中遇到重大问题时,一定要及时上报,千万不能先斩后奏。


【词语先斩后奏】  成语:先斩后奏汉语词典:先斩后奏

猜你喜欢

  • 槐壤

    源见“南柯梦”。指蚁穴。暗喻人世虚幻无常的名利场。元王恽《滕王蝶蚁图》诗之一:“槐壤纷纷事暂歇,枕中栩栩伴周闲。”【词语槐壤】   汉语大词典:槐壤

  •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词语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成语: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风行草从

    同“风行草偃”。《后汉书.郎?传》:“故《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澄其源者流清,溷其本者末浊。”见“风行草偃”。《后汉书·郎��传》:“故《周南》之德

  • 吕安题凤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康之兄)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鳳’字而出。喜不觉,犹以为忻。故作‘鳳’字,凡鸟也。”凤的繁体字“鳳”,上

  • 斗胆

    源见“胆大如斗”。形容胆气豪壮。南朝梁简文帝《七励》:“至如牵钩壮气,斗胆豪心……标威于雁门之境,振旅于龙突之乡。”亦作谦词,有大胆冒犯之意。元 张国宾《合汗衫》一折:“小人斗胆,敢问老爹奶奶一个名姓

  • 蚊睫

    源见“鹪巢蚊睫”。比喻极小的处所。宋周孚《赠萧光祖》诗:“田园一蚊睫,书卷百牛腰。”【词语蚊睫】   汉语大词典:蚊睫

  • 避秦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六《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晋.陶潜在《桃花源记》中,叙述隐居在仙

  • 响遏飞云

    同“响遏行云”。清 周僖《疏影》:“一笑仙魂,携笛重来,响遏飞云低阁。”

  • 丞相阁

    借指礼待宾客的处所。唐孟浩然《荆门上张丞相》诗: “召南风更阐,丞相阁还开。” 参见:○东阁吏

  •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商邑:指商朝的都城。翼翼:整治雄伟的样子。极:标准。 商朝的都城宏伟齐整,它是四方各国学习的榜样。 后用以赞美都城的壮丽。语出《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汉.王符《潜夫论.浮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