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

西京杂记》卷二(按:《西京杂记》一书,《隋书.经籍志》原不著撰者姓名,但旧题一作汉刘歆撰,也有作晋葛洪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家贫,为人傭作,白天没有时间学习,只有晚上读书,而无钱买烛照读,便凿穿自家墙壁,引光映读。

旧时因以“凿壁偷光”或“穿壁引光”用为刻苦读书的典故。

唐.骆宾王《萤火赋》:“匪偷光于邻壁,宁假辉于阳燧(《淮南子.天文训》:“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高诱注: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艾承之,则燃得火。)。”(《骆临海集笺注》卷六)

《醒世恒言》卷十一:“强爷胜祖有施为(按:此句喻孙权),凿壁偷光夜读书(按:此句喻孔明)。”


见“穿壁引光”。陈鲁民《名人的“成功秘诀”》:“至于力气,孔圣人的‘韦编三绝’靠的是力气,名儒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凭的是力气,李白的磨杵成针,苏秦的悬梁刺股,匡衡的~,也大都是力气活。”


【典源】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今译】 汉代匡衡字稚圭,小时家中贫穷,他学习勤苦却无钱买烛。邻居家夜里点烛,烛光却照不进来,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个洞,让烛光射过来,借烛光读书。

【释义】后以此典形容人刻苦读书。

【典形】 壁后匡衡、穿邻舍壁、穿墙、光偷凿壁、匡壁、匡衡壁、邻壁、邻烛,偷光、凿壁匡衡、凿壁生、凿邻家壁、烛借邻牖。

【示例】

〔壁后匡衡〕 宋·苏轼《白鹤峰新居欲成》之二:“瓮间毕卓防偷酒,壁后匡衡不点灯。”

〔穿邻舍壁〕 唐·岑参《秋夕读书幽兴》:“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穿墙〕 唐·张说《洛阳张司马集序》:“下惟覃思,穿墙嗜古。蓬山芸观之书,群玉悬金之记。”

〔光偷凿壁〕 清·赵翼《从吴民部寓斋借观》:“笑余欲乞邻家火,却似光偷凿壁余。”

〔匡壁〕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匡壁韩檠,孔思周情,为日孳孳,尽老求成。”

〔匡衡壁〕 清·毛序《挽龚敬五》:“灯暗匡衡壁,尘淹子敬毡。”

〔邻壁〕 唐·骆宾王《萤火赋》:“匪偷光于邻壁,宁假辉于阳燧。”

〔邻烛〕 唐·骆宾王《上梁明府启》:“庶微润于江波,冀末光于邻烛。”〔偷光〕 唐·元稹《献荥阳公诗》:“惜日看圭短,偷光恨壁坚。”

〔凿壁匡衡〕 元·范康《陈季卿悟道竹叶舟》:“枉了学凿壁匡衡讲究,枉了学映雪孙康生受。”

〔凿壁生〕 宋·陈师道《简令由司理》:“居连里巷室连甍,多谢能空凿壁生。”


【词语凿壁偷光】  成语:凿壁偷光汉语词典:凿壁偷光

猜你喜欢

  • 雁门僧

    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释慧远》载:东晋高僧慧远,曾主持庐山 东林寺,善诗文,与刘遗民、宗炳、慧永等结白莲社。慧远乃雁门郡(今山西 代县西北)人,因称其“雁门僧”。后亦借指高僧。唐杜牧《行次白沙馆先寄上

  • 青巾校尉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建武九年,‘三月辛亥,初置青巾左校尉官。’十五年,‘改青巾校尉为越骑校尉。’”“青巾校尉”原是东汉时设置的军事官名,后用为典,常代指军队将领。唐.韩翃《送刘将军》:“青巾校尉

  • 桓公事

    《史记.刺客列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

  • 白马之望

    源见“吴练”。指远眺。北周庾信《谢赵王示新诗启》:“曳练且观,无劳白马之望;流泉欲委,伫见青凫之飞。”

  • 鲍叔

    源见“管鲍交”。指知己好友。唐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千载得鲍叔,未契有所及。”【词语鲍叔】   汉语大词典:鲍叔

  •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蜉蝣:虫名,生存期极短,据说朝生暮死。楚楚:整齐鲜明的样子。 蜉蝣的翅膀,好比人穿的漂亮的衣裳。语出《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宋.吴淑《衣赋》:“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纩为茧而縕为袍

  • 优柔厌饫

    同“优柔餍饫”。明宋濂《故东吴先生吴公墓志铭》:“遐迩学徒,争奔走其门,先生随其资器,孳孳训迪,必使优柔厌饫而后已。”见“优柔餍饫”。明·宋濂《故东吴先生吴公墓碣铭》:“遐尔学徒,争奔走其门,先生随其

  • 麒麟哭鲁

    源见“绝麟”。指悲叹生不逢时。明徐渭《予寓圃亦产双瓜方稚如琴轸为人落之》诗:“夜夏啼周日,麒麟哭鲁年。”

  • 攀尾柱

    源见“尾生抱柱”。指守信义。谢无量《己酉岁未尽七日自芜湖溯江还蜀》诗:“义皆攀尾柱,泣为下苏坑。”【词语攀尾柱】   汉语大词典:攀尾柱

  • 张堪折辕

    《后汉书.张堪传》:“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为郡族姓。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拜蜀郡太守。……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