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

抗,亦作“伉”,对等相当的意思,宾客和主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也用以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孔子曾与一渔父坐而论道,渔夫高谈阔论并对孔子进行批评,孔子却对其异常敬重。孔子的学生子路感到很奇怪,便问孔子,我追随先生您已经很久了,从未见您对人如此尊敬。各国的君主和您相见,还都以对等之礼,而您还有倨傲不恭的脸色,现在一个打渔的拄着拐杖在您面前大模大样地站着,您却打躬作揖,他说话时,您先拜上一拜,然后再作回答,岂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吗?学生们都对您很有看法,一个渔夫那里值得这样尊敬呢?

【出典】:

庄子·渔父》:“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人何以得此乎?”

【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连动 抗礼,平行行礼。抗礼,亦作“伉礼”。原指宾主分立庭院两边,相对行礼,平等相待。后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或闹独立,搞分裂。语出《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张贤亮《小说中国》:“在中国古代,历朝都有所谓‘布衣宰相’或此类人物,凭笔杆子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即使身在田野躬耕农亩,见了县长也敢~,官员要判他罪还需先向上申报,夺他的‘功名’,手续麻烦得很。”△多用于互相对立抗衡方面。→鼎足之势 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和衷共济 你谦我让。也作“分庭伉礼”。


分庭抗礼”比喻彼此相互对立、平起平坐之意。原意为宾、主于庭中两边分别行礼。

“分庭”,指主人、客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

抗礼”,指彼此相互施礼。但,为什么是 “抗”呢?

“抗”通 “伉”。《战国策·秦策一》: “天下莫之能伉。”伉读与“抗”同。因此,“抗礼”犹 “伉礼”。

“伉”谓匹敌、对等,如夫妻即谓伉俪。《韵会》: “伉俪,配耦也,敌也。”《左传·成公十一年》: “已不能庇其伉俪。”疏: “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耦。”耦通偶。

所以,“伉礼”即谓对等施礼。“分庭抗礼”就是在庭中分两边相互对等行礼。因此,其义便是地位相当,难出高下。

语出 《庄子·渔父》: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伉”,后通作 “抗”。


【词语分庭抗礼】  成语:分庭抗礼汉语词典:分庭抗礼

猜你喜欢

  • 镜重圆

    同“破镜重圆”。元 李爱山《集贤宾.春日伤别》套曲:“今日个宝钗头擘双鸳,看何时镜重圆?”

  • 插萸

    同“插茱萸”。宋刘克庄《贺新郎》词:“有谁怜,戴花翁病,插萸人少。”

  • 桃李树

    同“桃李”。唐王表《赋得花发上林》诗:“方知桃李树,从此必成阴。”源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称品德高尚的人。唐李贺《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自是桃李树,何畏不能蹊?”

  • 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

    岩墙:危墙。 懂得命运的人不站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之下。 表示重视生命安全。语出《孟子.尽心上》:“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三国.魏.嵇康《答张辽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知命者不立岩墙之下。吾

  • 给札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 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杨得意说是司马相如作的。武帝“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上古无纸,写

  • 湘波仙子

    同“湘妃”。明高濂《玉簪记.求配》:“戴一顶碧玉霞冠,真个像水托出湘波仙子。”【词语湘波仙子】  成语:湘波仙子汉语大词典:湘波仙子

  • 暗箭明枪

    比喻各种公开的攻击和暗地里的中伤。《群音类选.清腔类.玉交枝》:“忽心痴撞入他迷魂阵图里,暗箭明枪难躲避。”见“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群音类选〈清腔类·玉交枝〉》:“忽心痴撞入他迷魂图里,~难躲

  • 跗萼

    《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鄂,为萼的借字。不,通柑、跗,萼的底部花房。此为咏兄弟情谊之句,后因以“跗萼”为咏兄弟关系亲密的典故。《北齐书.赵郡王琛传》:“(史臣

  • 天醉

    《文选.张衡〈西京赋〉》:“昔者大帝说秦缪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帝有醉焉,乃为金策锡用此土而剪诸鹑首。”李善注引虞善《志林》曰:“喭曰:‘天帝醉秦暴,金误陨石坠。”后以“天醉”喻世事混乱。陈衍《张广

  • 不忘簪屦

    源见“刈蓍遗簪”、“坠屦”。谓不忘故旧之情。唐温庭筠《上萧舍人启》:“所冀陶钧之日,不忘簪屦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