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刻烛赋诗

刻烛赋诗

南史.王僧孺传》:“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

刻烛赋诗,打钵立韵,是比赛迅速成诗的办法。后常以“刻烛成诗”或“刻烛求篇”,比喻诗才敏捷,下笔成章。

清.吴伟业《西泠闺咏》诗之二:“卖珠补屋花应满,刻烛成篇锦不如。”(见《梅村家藏藁》五)


见“刻烛为诗”。《南史》卷22:“转黄门侍郎,每预朝宴,~,文不加点,帝深赏叹。”


【典源】《南史·王僧孺传》:“萧文琰,兰陵人。丘令楷,吴兴人。江洪,济阳人。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

【今译】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礼贤好士,有很多文学之士聚集在他的门下,他曾与学士们夜间饮宴,作诗时在蜡烛上刻上记号,作四韵诗刻一寸,以此为时间标准。文士萧文琰说:“烧一寸烛作四韵诗,有什么难的!”于是与别人以敲击铜钵为标准作诗,等铜钵的响声停了诗就作出。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文思敏捷; 也形容文人集会赋诗。

【典形】 击钵、击钵催、刻烛、刻烛分笺、刻烛赋、刻烛赋诗、叩钵、诗成刻烛、吟烛、雕章刻烛、刻官烛、吟刻烛、分题击钵、分笺刻烛。

【示例】

〔击钵〕 清·唐孙华《钱瞿亭舍人挽诗》:“新诗击钵就,邀我与细论。”

〔击钵催〕 宋·陈师道《和李使君九日登戏马台》:“登高能赋属吾侪,不用传杯击钵催。”

〔刻烛〕 唐·刘禹锡《会昌春连宴即事》:“掷卢夸使气,刻烛斗成篇。”

〔刻烛分笺〕清·顾彩《桃花扇序》:“一时刻烛分笺,叠鼓竞吹,觉浩浩落落,如午夜之联诗。”

〔刻烛赋诗〕 宋·陆游《冬暖颇有春意追忆成都昔游》:“刻烛赋诗空入梦,倾家酿酒不供愁。”

〔叩钵〕 明 ·高启 《答衍师见赠》:“篇成出叩钵,锋疾惊楚僄。”

〔诗成刻烛〕 清·钱谦益《仲春十日自和合欢诗》之四:“诗成刻烛论佳句,歌罢穿花度好音。”

〔吟烛〕 宋·刘筠《夜宴》:“吟烛唯忧尽,杯筹岂易防。”


【词语刻烛赋诗】   汉语词典:刻烛赋诗

猜你喜欢

  • 座右铭

    《文选.崔瑗〈座右铭〉》唐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又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支遁》:“僧众百余,常随禀学,时或有惰者,遁乃

  • 蜀人爱诸葛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三国蜀相诸葛亮深为蜀人爱戴,他死后仍受到蜀人赞颂。后遂用为典实。唐.杜甫《八哀诗.赠

  • 乐不蜀思

    同“乐不思蜀”。清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此间国极乐,乐不故蜀思。”

  • 师承

    《后汉书.儒林传序》:“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之云。”后因以“师承”指学术、技艺上的一脉相承。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考古》:“王弼注《易》,直发胸臆,不如郑玄等师承有来也。”【词语师承】   

  • 攀鳞

    源见“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以成功名。多指科举及第。宋张齐贤《洛阳?绅旧闻记.白中令知人》:“汉祖有扫除天下之志,奇谋密画,中令之力俱多,遂成攀鳞之遇焉。”元王恽《送王子初总管奉诏北上》诗:“烟霞未

  • 揆地

    源见“揆门相”。谓居宰相之位。指内阁。明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三》:“当时揆地诸公,或自有深意,乃藿食之见则如此。”【词语揆地】   汉语大词典:揆地

  • 养虎遗患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初谋士张良、陈平曾以养虎遗患

  • 鲍叔怜我

    源见“管鲍交”。指知心好友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唐元稹《寄乐天》诗之一:“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 韩朋

    源见“相思树”。泛指男女相爱、生死不渝者。明陈所闻《秋夜闻砧.泣颜回》曲:“打鸳鸯分散韩朋,惊蝴蝶不逐庄生。”【词语韩朋】   汉语大词典:韩朋

  • 荀令衣香

    同“荀令香”。清 黄鷟来《朝阙楼》诗:“郑公宅坏空遗笏,荀令衣香欲染松。”【词语荀令衣香】  成语:荀令衣香汉语大词典:荀令衣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