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楚国有个渡江的,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里,他急忙在船边刻上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等船停了,他就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可是船已经移动了,象这样寻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用旧法来治理国家,与这个人相同。时代已经变了,可是法度却不随着改变,想用这种方法治理好国家,不是很难吗?

【出典】: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堕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堕。’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例句】: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120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连动 比喻拘泥固执,不会变通。语本《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钱钟书《管锥编》:“班、王所记,皆于《史记》稍有增饰,盖行文时涉笔成趣。若遽谓其别有文献据依,足补《史记》之所未详,则~矣。”△贬义。用于形容只会固守成规,不会灵活应变的人。→固执己见 泥古不化 胶柱鼓瑟 ↔守经达权 相机行事 随机应变。也作“刻船求剑”、“求剑刻舟”。


【典源】《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今译】 古代有位楚国人渡江,他带的剑从船上落入江中,于是他在剑落水的船边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到了江边,他从刻记号处跳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远了,而剑在水底并未动,像这么来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拘泥成法,不知道随情势的变化而改变; 也形容事过境迁,无法追回。

【典形】 记剑痕、刻剑痕、刻舟、刻舟痕、刻舟求剑、痴人记剑痕。

【示例】

〔记剑痕〕 宋·陆游《绍兴庚辰余游谢康乐石门》:“人生万事皆如梦,自笑区区记剑痕。”

〔刻剑痕〕 宋·苏轼《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

〔刻舟〕 唐·吕温《药师如来绣像赞》:“循环何极? 刻舟靡寻。”

〔刻舟痕〕 宋·苏轼 《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刻舟求剑〕 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词语刻舟求剑】  成语:刻舟求剑汉语词典:刻舟求剑

猜你喜欢

  • 江边解佩人

    同“解佩游女”。清毛奇龄《采莲曲》:“亦有江边解佩人,兰桡桂楫傍江春。”

  • 蓝桥玉臼

    源见“蓝桥”。神话传说捣仙药玄霜用的玉杵石臼。元吴莱《岭南宜蒙子解渴水歌》:“柏观金茎擎未湿,蓝桥玉臼捣空寒。”

  • 海槎

    同“海上仙槎”。隋 虞茂《赋昆明池一物得织女石》诗:“船疑海槎渡,珠似客星来。”亦指渡海的舟楫。唐刘长卿《赠元容州》诗:“何事沧波上,漂漂逐海槎。”【词语海槎】   汉语大词典:海槎

  • 东邻妙

    源见“东墙窥宋”。指绝色女子,多为其所爱慕者。宋贺铸《木兰花.东邻妙》词:“倾城犹记东邻妙,尊酒相逢留一笑。”

  • 成己成物

    《礼记.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后以“成己成物”谓自身有成就,也要使身外的一切有成就。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盖治世法

  • 北山猿鹤

    源见“北山移文”。指隐居不仕。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词:“更小隐,寻幽约。且丁宁休负,北山猿鹤。”【典源】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阴,白云谁侣?涧户摧绝无与归

  • 无愧碑铭

    《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年四十二,卒于家,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慙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碑铭是盖棺

  • 桑雉之戒

    《书.高宗肜日》、《史记.殷本纪》载:上古商 帝太戊时,“祥桑”朝生而暮大如拱,太戊惧,大臣伊陟劝太戊修德而“祥桑枯死”。殷帝武丁时,雉登鼎耳而鸣,武丁惧,贤臣祖己劝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

  • 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

    见〔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其他 人没有伤害老虎的心,但老虎却有伤害人的意。比喻防人之心不能没有。元·无名氏《连环计》4折:“你有心,他无意。~。”△多指社会的复杂情况。→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

  • 鸿仪

    同“鸿渐之仪”。《隋书.崔赜传》:“谬齿鸿仪,虚班骥阜。”【词语鸿仪】   汉语大词典:鸿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