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力不从心

力不从心

亦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形容实际力量达不到预想的程度。班超(事迹见前“投笔从戎”条)以经营西域功,封定远侯。年老时,感到自己年老体衰,难以应付突发事变,要求调回内地。其妹班昭亦上书汉和帝,为其陈情,她在奏章中说:“如果发生突发事变,班超的气力已难从心愿,那就不但会使国家数世的成就废于一旦,也使为国效力的忠臣耗尽心血取得的成果化为乌有,一想到这些,我就深感痛心。”汉和帝极为感动,当即下诏召回班超。回到京师一个月后,班超即因病去世。

【出典】:

后汉书》卷47第1584页,《班超传》中载其妹班昭为班超上书:“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

【例句】:

东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京师士众,未习军旅,虽皆义勇,力不从心。”


主谓 实际能力不与主观心愿相符。语出《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弗弗《圆圆曲》:“我年纪大了,照顾小璜这样的孩子,难免有些~。”△多用于描写能力。 →心有余而力不足 力不胜任 ↔应付裕如 应付自如 得心应手 力所能及。也作“力不从愿”、“力不副心”、“手不应心”。


解释从:听从,顺遂。形容想做某事而力量达不到。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

班超,是《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东汉名将。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受朝廷征召,班超和母亲跟着到了洛阳。因为家贫,班超经常替官府抄写文书挣钱补贴家用。但他认为这不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曾经投笔叹息说:“大丈夫应当仿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获封侯爵,岂能长久地从事抄抄写写的事情呢?”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到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周旋于各国之间,没让朝廷大动干戈就赶走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恢复了西域各国同汉朝的关系,打通了天山南路。因为功勋卓著,被封为定远侯。

永元十二年,班超已年近七十。他思念故乡,同时因为西域风俗欺老怕壮,担心自己年老体弱,会突然死去,让西域重新陷入分裂和动乱,于是上疏给皇帝,请求还朝。三年后,他的妹妹班昭又为他上疏请求说:班超辗转在西域已经三十年,亲人离别,不再相识,当年追随他的部下也都已经死去。班超虽想竭力报答陛下,但他现在已经七十岁,体弱多病。蛮夷的本性是违乱忤逆,欺侮老人。如果西域发生突然的暴乱,班超的身体和精力都已经不能随心所欲了,那么就会造成损失。对上会损害国家世代建立的事业,对下会丢弃忠臣勇士竭力建立的功劳,这是非常令人痛惜的事情。班昭的奏疏感动了皇帝,于是班超在同年被召回朝廷。

近义无能为力

反义得心应手

例句

刘老太已经八十岁了,她想一口气爬上十楼,但是力不从心。


【词语力不从心】  成语:力不从心汉语词典:力不从心

猜你喜欢

  • 麟绂

    晋王嘉《拾遗记.周灵王》:“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徵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后因以“麟绂”指祥瑞。明吕坤《答孙立亭论格物第四书》:“熊梦有征,麟绂失系,因喜成悲,

  • 两髀生肉

    同“髀肉复生”。清黄景仁《贾礼耕用昌黎石鼓歌韵赠诗》:“一编落手等性命,两髀生肉徒摩挲。”

  • 羔丝

    同“羔羊素丝”。清龚自珍《国朝春曹题名记序》:“此诸前辈秉心渊雅,用羔丝退食之暇,辑是书之志也。”【词语羔丝】   汉语大词典:羔丝

  • 七十二疑冢

    相传三国魏曹操死后怕人掘己墓,筑有七十二个疑冢。元代陶宗仪《辍耕录.疑冢》:“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

  • 露屑

    源见“金铜仙人”,指露水和玉屑。宋尹焕《霓裳中序第一.茉莉咏》词:“餐尽香风露屑,便万里凌空,肯凭莲叶?”【词语露屑】   汉语大词典:露屑

  • 神品

    文艺品评的用语,凡艺之极精妙者称为“神品”。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叙画》引吴兴夏文彦论画三品曰:“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傅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

  • 棠干

    源见“召公棠”。喻指治理国家、受人爱戴的栋梁之才。晋陆云《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朝陨棠干,邦丧国辉。”【词语棠干】   汉语大词典:棠干

  • 成卢

    源见“百万呼卢”。指赌博获胜。清吴伟业《哭志衍》诗:“绝叫忽成卢,众手皆敛却。”【词语成卢】   汉语大词典:成卢

  • 羿妃

    源见“嫦娥奔月”。指神话中的嫦娥。嫦娥为后羿妻,故称。明高启《待月词》:“海风吹星销碧烟,羿妃妆迟镜未悬。”【词语羿妃】   汉语大词典:羿妃

  • 风波之民

    《庄子.天地》:“天下非誉,无损益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风波之民”系指生活在动荡复杂的客观环境中的人。清.黄遵宪《已亥杂诗》:“我是东南西北人,平生自号风波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