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

比喻利害关系密切,休戚与共。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曾借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之不听,致使虢失下阳之地。三年后,晋献公再次借道伐虢。宫之奇知道后,又向虞君进谏。他说,虢国是我国的领邦和屏障,虢如被灭,虞国也要跟着灭亡。俗话说,“唇亡齿寒”,正是指的我国和虢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虞君没有采纳宫之奇的建议,当年冬,晋国在灭虢之后的还师途中,又顺便灭掉了虞国,应验了宫之奇的预言。

【出典】: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例句】:

战国策·韩二》:“唇揭者其齿寒。” 唐·卢照邻《五悲·悲穷通》:“毛落须秃,无叔子之明眉;唇亡齿寒,有张仪之羞舌。”


并列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出《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鳌拜:遏公啊,你要明白,我一旦倒台了,下一个就是你。~哪!”△描写关系密切。→唇齿相依 巢毁卵破 息息相关↔相忘江湖。 也作“唇竭齿寒”。


【典源】《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今译】 春秋时,晋侯又一次向虞国借道去攻伐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进谏说:“虢国是我国的邻邦; 虢国若亡,虞国也不保。不能迁就晋国的贪心而招致祸患。过去曾借路给晋,已经过分了,怎能再借呢? 谚语说‘颊骨与牙床相互依存,嘴唇没有了牙齿就觉寒冷’,正好说明虞、虢两国的关系。”而虞公不听谏言,后晋借道先灭虢,返回时又灭虞。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彼此利害相关,互相紧密依存。

【典形】 齿寒、唇齿、唇齿国、唇亡、辅车、暮虢朝虞、唇亡齿枯、唇齿邦、唇齿累、忌唇齿。

【示例】

〔齿寒〕 清·王摅《落齿用昌黎韵》:“齿寒由唇亡,唇在今何恃。”

〔唇齿〕 唐·高适《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唇齿国〕 唐·杜甫《赠李八秘书别》:“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

〔唇亡〕 清·黄遵宪《再述》之二:“岂有行人真坐罪,忍看邻国到唇亡。”〔辅车〕 宋·刘筠《受诏修书述怀感事》:“处未加骈拇,于中或辅车。”

〔暮虢朝虞〕 金·元好问《俳体雪香亭杂咏》之二:“洛阳城阙变灰烟,暮虢朝虞只眼前。”


【词语唇亡齿寒】  成语:唇亡齿寒汉语词典:唇亡齿寒

猜你喜欢

  • 青毡物

    同“青毡故物”。宋 张绍文《壶中天.为兄风云水月主人寿》词:“待得西风,鹗书飞上,更复青毡物。”

  • 强弩末势不能穿鲁缟

    见“强弩之末”。

  • 兴尽归舟

    源见“访戴”。形容逸情放达。宋陈师道《酬应物见戏》诗:“扣门赏竹任推排,兴尽归舟挽不回。”

  • 鹊迎金印

    源见“鹊石”。形容将相权臣出征。唐岑参《奉和杜相公初发京城作》:“野鹊迎金印,郊云拂画旗。”

  • 巢父洗

    同“巢由洗耳”。清 王以慜《复答冬丈聊广其意》诗:“有耳休矜巢父洗,有口休从灌夫骂。”

  • 授衣假

    源见“授衣”。唐国学每年九月的假期。《新唐书.选举志上》:“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唐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九:“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词语授衣假】   汉语大词典:授衣假

  • 播糠眯目

    喻外物虽然微小,但加在自己身上,为害必大。《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连动 撒布糠屑,以迷人目。比喻小蒙蔽败坏大局。《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而

  • 方朔耳热

    源见“方朔偷桃”。咏桃典故。耳热,指因偷桃而羞惭。宋朱敦儒《如梦令》词:“一夜蟠桃吹坼,刚道有人偷折。幸自没踪由,无奈蝶蜂胡说。胡说,胡说,方朔不须耳热。”

  • 鲁连义不帝秦

    《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进一步,或释为失)而遂正(同政,指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战国时,魏国派辛垣衍出使赵国,欲说服赵王尊奉秦昭王称帝。齐高士鲁仲连去见

  • 一目数行

    同“一目十行”。《西湖二集.商文毅决胜擒满四》:“〔商辂〕后来渐渐长大,读书识字,便出口成章,一目数行,下笔磊磊惊人。”清钮琇《觚賸续编.英豪举动》:“熊公 廷弼当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