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四战之国

四战之国

此典指乐闲对燕王姬喜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后以此典比喻兵家必争之地。乐闲,乐毅之子。乐毅曾率燕军攻下齐国七十多城,燕惠王中了齐襄王的反间计,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害怕被杀害,就向西投降了赵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封号叫望诸君。后齐将田单战败燕将骑劫,全部收复齐国失去的城邑,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燕军又被齐军打败,为念乐毅在燕两代武功,仍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乐闲留在燕国三十多年,又换过了燕武成王、燕孝王两代燕王,到了燕王喜任用宰相栗(Lì丽)腹的计策,想去攻打赵国,就征询昌国君乐闲的意见。乐闲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那里的百姓熟悉军事,不能去攻打它。”燕王喜不听,便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反击燕军,在鄗(Hào号,今河北柏乡县北)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活捉栗腹、乐乘。乐乘是乐闲的同宗族人。于是乐闲投奔赵国,赵军就包围了燕国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国大量割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除包围退去。此典又作“四战之地”。

【出典】:

史记》卷80《乐毅列传》2435页:“燕王喜(战国末燕国最后国君)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闲。乐闲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赵惠文王时任上卿〔高等爵位〕,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廉颇坚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赵军大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廉颇率赵军战胜燕军,任赵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老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通“擒”,捉拿)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闲之宗也。于是乐闲奔赵,赵遂围燕。燕重(zhòng众,多)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荀彧传》:“或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偏正 四战,四面应敌。兵家指四面受敌之地。语出《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姚雪垠《李自成》卷2:“只要布德施仁,百姓拥戴,兵强粮足,处处制敌,便不怕河南是‘~’。”△用于描写场所。也作“四战之地”。


【词语四战之国】  成语:四战之国汉语词典:四战之国

猜你喜欢

  • 楚宫衣

    源见“楚宫腰”。楚国宫女所穿细窄的衣服。唐李商隐《效长吉》诗:“长长汉殿眉,窄窄楚宫衣。”【词语楚宫衣】   汉语大词典:楚宫衣

  • 抗尘走俗

    南朝 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后以“抗尘走俗”谓热中名利而奔走于尘俗之中。《宣和书谱.张徐州》:“不以名利芥蒂于胸次……故其胸中流出而见于笔画者,无复有抗尘走俗之状

  • 破柱惊雷

    源见“未惊雷破柱”。比喻使人震惊之事。宋黄庭坚《谢公择舅分赐茶》诗之二:“乞与降魔大圆镜,真成破柱作惊雷。”

  • 斗紫一双

    源见“丰城剑气”。借指宝剑。宋刘克庄《法驾导引》词:“斗紫一双龙奋蛰,帝青九万里为程,赤脚踏层云。”

  • 解颐

    《汉书.匡衡传》:“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三国魏.如淳注:“使人笑不能止也。”西汉学

  • 城北徐公

    《战国策.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而身体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相传,战国时齐相邹忌自知不如城北徐公美,

  • 屈艳班香

    并列 屈,即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班,即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艳、香,比喻文章优美。形容文辞华美,兼辞赋“楚辞”和史书《汉书》之美于一体。语本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

  • 枕上南柯

    源见“南柯梦”。指美梦。清 杨潮观《黄石婆授计逃关》:“劫灰楼炭战尘多,搅醒俺枕上南柯。”

  • 衔沙填海

    同“衔石填海”。明何景明《送吕子迁右给事中》诗:“衔沙填海志,炼石补天情。”见“衔石填海”。明·何景明《送吕子迁右给事中》:“~志,炼石补天情。”【词语衔沙填海】  成语:衔沙填海汉语大词典:衔沙填海

  • 诛晁错

    《史记.袁盎鼂错列传》及《吴王濞列传》载:汉 景帝时,鼂错等大臣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请削诸侯之地。吴 楚等七国诸侯以诛鼂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后遂以“诛晁错”为清君侧的典实。鼂,通作“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