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扬汤止沸

扬汤止沸

汉书.枚乘传》:“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指从锅中舀起开水再倒回去,想制止水的沸滚。后遂以“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国志.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典略》载卓表:“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清吴樾《意见书》:“满洲政府,实中国富强第一大障碍。欲救亡而思扶满,真是扬汤止沸,抱薪救火。”亦比喻暂时救急。《三国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燋烂。”清钮琇《觚賸.惠士陈言》:“以致鱼泣釜中,未见扬汤止沸;猿啼树里,更逢遭火烧林。”


并列 汤,开水;扬汤,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用扬汤的办法来制止沸腾。比喻方法不对,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本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闽都别记》:“~,不如釜底抽薪,既晓以白制赤,还不知火之旺位加火!”△贬义。多用于暂时遏止问题的发生,或评论某种方法的不当。→抱薪救火 ↔釜底抽薪


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标而不治本谓之 “扬汤止沸”。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扬汤”何义呢?

“扬”有 “举起”义。 《仪礼·大射》: “左执弣 ( fǔ,弓把中部) ,右执箫,南扬弓,命去侯。”郑注: “扬,犹举也。”

“扬汤”犹言 “举汤”,谓舀起。把开水从锅里舀起再倒回去,以不让它沸腾,这怎么能 “止沸”呢? 所以, “扬汤”是不能 “止沸”的,只有 “釜底抽薪”方可 “止沸”。因此,“扬汤止沸”用以比喻暂时救急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之意。《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 《典略》载卓表: “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及溺呼船,悔之无及。”即用其典。

此语今已为成语。


【词语扬汤止沸】  成语:扬汤止沸汉语词典:扬汤止沸

猜你喜欢

  • 谋断

    《新唐书.杜如晦传》:“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

  • 车笠盟

    《初学记》卷十八引晋.周处《风土记》:“越俗性率朴,初与人交有礼,封土坛,祭以犬鸡,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乘车,乘马;戴笠,步行;一富贵,一贫贱,

  • 黄雀衔环

    同“黄雀报”。《镜花缘》十三回:“婢子蒙恩人救命,无以报德。适在海中取参,见一大蚌,特取其珠,以为‘黄雀衔环’之报,望恩人笑纳。”主谓 比喻知恩图报。语本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杨宝年九岁,至华阴

  • 愿处雷霆之下

    《新唐书.归崇敬传.附归登》:“裴延龄得幸,德宗欲遂以相,右补阙熊执易疏论之,以示登,登动容曰:‘愿窜吾名,雷霆之下,君难独处。’”归登以孝继母知名,举孝廉高第,后为右拾遗。时裴延龄以奸佞得宠,欲为宰

  • 一样亡羊

    源见“臧穀亡羊”。喻事物结局相同。清彭孙遹《沁园春》词:“叹铁马金戈,几番逐鹿,博游挟策,一样亡羊。”

  • 蘧年

    源见“蘧瑗知非”。指五十岁。清董俞《满江红.寿张研铭五十》词:“蒋径久忘宾与主,蘧年莫问非和是。”

  • 粱炊

    源见“黄粱梦”。比喻虚幻的梦境。清赵翼《戏题汶上旅壁》诗:“粱炊久醒游仙梦,花落难沾学佛身。”

  • 鸥伴

    源见“鸥鹭忘机”。借指退隐生活。元乔吉《梁州第七.射雁》套曲:“见沉浮鸥伴,来往渔船,平沙衰草,古木苍烟。”【词语鸥伴】   汉语大词典:鸥伴

  • 蓝桥投杵

    源见“蓝桥”。比喻男方求爱。明汪廷讷《种玉记.绦探》:“私谛,要图那湘皋解佩,且先效蓝桥投杵。”

  • 蒲柳悲

    源见“蒲柳姿”。对未老先衰的感慨。清蒲松龄《赠刘孔集》诗:“无复濠梁兴,空存蒲柳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