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投杼

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载;甘茂对秦武王说:“……昔者曾子处费(鲁邑,属东海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名,字;族,姓)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窬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指不信曾子)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仅,只)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此事又见汉刘向《新序.杂事》。

三人言“曾参杀人”,其母亦惊恐投杼而逃。这是说明流言的可畏。后因以“投杼”比喻传闻可以动摇原来的信心。“曾参杀人”则可喻指以毫无根据的谣言凭空造成对人的诬陷。汉.王充《论衡.累害》:“夫如是市虎之讹,投杼之误不足怪;则玉变为石,珠化为砾,不足诡也。”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诗:“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后二句即暗用“投杼”的典故。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鲁迅《书信.致李秉中八》:“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杼 ( zhù) ,织布机上的梭子。“投杼”即为 “将梭子投掷出去”,但此语表示: 传闻可以动摇人心。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孔子的学生曾参之母在家织布,忽然邻人跑来告知说:“您儿子杀人了! ”曾母面容不改地回答说: “我儿子不会杀人。”过了一会儿,又一邻人告知说: “您儿子杀人了!”曾母仍然不信,继续织着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来告知说: “您的儿子曾参在街上杀人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这样说,曾母不由得不信了。于是,丢下手中的杼子,从后园翻墙逃出了家门。

其实,曾参并没有杀人,而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别个地方的“曾参”杀了人,邻人搞错了,以为是同村的邻居曾参杀了人,于是以讹传讹,使得曾参的母亲信以为真了。所谓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指的便是这类事情。

曾母听信讹传、丢杼而逃的故事,后世形成 “投杼”一语,用以表示传闻动摇人心之意。成语 “三人成虎”亦是此意。

曾母 “投杼”逾墙而逃,此举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词语投杼】   汉语词典:投杼

猜你喜欢

  • 针毡

    源见“如坐针毡”。喻境况困难。宋苏轼《迁居临皋亭》诗:“剑米有危炊,针毡无稳坐。”清李渔《慎鸾交.私引》:“我待把针毡强坐,当不的目光如火。”【词语针毡】   汉语大词典:针毡

  • 绝裾太真

    同“绝裾温峤”。清徐述夔《八洞天.培连理》:“时非急难,忍学绝裾之太真;梦切瞻依,乞悯望云之仁杰。”

  • 卜夜

    同“卜昼卜夜”。唐张登《冬至夜郡斋宴别前华阴卢主簿》诗序:“登与宾客僚吏,会别于郡斋,骊(酾)酒卜夜,夜艾酒酣而不能自已。”【词语卜夜】   汉语大词典:卜夜

  • 弹冯铗

    同“弹铗歌鱼”。唐罗隐《投郑尚书启》:“辄复更弹冯铗,上指膺门。”

  •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敝帚:破旧的笤帚。千金:很多钱,

  • 申胥哭

    源见“哭秦庭”。指乞求援兵。明张煌言《送吴佩远职方南访行在兼会师郧阳》诗:“何处申胥哭,星槎沧海回。”

  • 西狩获麟

    源见“绝麟”。悲叹世衰道穷,理想、抱负不得实现。元无名氏《来生债》一折:“习文的,堪叹这西狩获麟。”【词语西狩获麟】  成语:西狩获麟

  • 盲人瞎马

    ①盲人骑瞎马见“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叶永烈《是是非非“灰姑娘”》:“对科幻小说,我们得持正确的态度,而绝不能‘~’地乱指责。”【词语盲人瞎马】  成语:盲人瞎马汉语大词典:盲人瞎马

  • 作宰弹琴

    源见“鸣琴化治”。称颂地方官善于治理政事。清袁枚《在杭州喜晤鄞令钱竹初》诗:“我闻天台游,定向四明过。中有素心人,作宰弹琴坐。”

  • 红叶

    源见“红叶题诗”。指男女间传情之物或传话之人。清龚自珍《小重山令》词:“碧玉寒门产丽华,误随红叶去,到天涯。”沈从文《三三》:“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亲。’”【词语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