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摇唇鼓舌

摇唇鼓舌

原指逞口才从事游说,后则泛指信口开河,夸夸其谈,乱发议论。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孔子知道后,企图以儒家学说说服他。于是便和颜回、子贡一起去拜见他。听说孔子到来,盗跖大怒,圆睁双目,怒发冲冠。他说,这不是鲁国那个虚伪狡猾的孔丘吗?你造谣惑众,妄称什么文武之道,穿戴华丽,胡言乱语,不种田白吃饭,不织布白穿衣,专门夸夸其谈,迷惑天下君主。使得天下士人不能返其本性,跟着你一起讲什么孝啊悌啊,以图混个一官半职。你的罪过太大了,快快走开,不然的话,我就把你的肝割下来作早餐。

【出典】:

庄子·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脍人肝而之。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昼铺之膳。’”

【例句】:

明·无名氏《东篱赏菊》二折:“听不上摇唇鼓舌絮叨叨,正良臣佞士难同爵。”


并列 形容卖弄口才进行游说或搬弄是非,挑起事端。语本《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喻德海《樱花雨》:“勇士们在冲锋陷阵,说客们在~,她却坐在自家门前的樱花树下,手不释卷地读起书来。”△贬义。用于描写多言或卖弄口才。→掀风鼓浪 搬弄是非↔息事宁人。 也作“摇唇鼓喙”、“摇唇弄舌”、“摇吻鼓舌”、“摇嘴掉舌”。


【词语摇唇鼓舌】  成语:摇唇鼓舌汉语词典:摇唇鼓舌

猜你喜欢

  • 坐胡床

    源见“南楼”。指吟咏游乐。唐杜甫《树间》诗:“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 鸿雁

    源见“哀鸿”。喻指灾乱流离之民。清蒲松龄《拟上以山左饥荒截漕赈济全蠲四十三四两年钱粮仍亲巡地方省民疾苦群臣谢表》:“抱子离乡,劳哉鸿雁。”清杨伦《流丐行》:“流亡尽复业,鸿雁期安栖。”同“鸿信”。清孙

  • 得之不得曰有命

    得:指获得官位。之:用同“与”。 说得着官位和得不着官位统由命运决定。原是孔子与弟子子路的对话。 后泛指一切听天由命。语出《孟子.万章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 鹿走邯郸

    源见“中原逐鹿”、“黄粱梦”。喻指争夺天下,终归虚幻。清梁清标《望海潮.镇阳怀古》词:“叹霸图灰劫,鹿走邯郸。”

  • 武城化

    同“武城弦”。清 刘存仁《山城谣戏效韩苏体》诗:“弦歌夙慕武城化,仓卒难觏澹台儒。”

  • 金华殿语

    《世说新语.言语》:“刘尹与桓宣武共听讲《礼记》。桓云:‘时有入心处,便觉咫尺玄门。’刘曰:‘此未关至极,自是金华殿之语。’”此处“金华殿之语”是指汉时班伯在金华殿中听郑宽中、张禹朝夕入朝讲说《尚书》

  • 糠秕

    源见“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谓超过,居前。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唐代韩愈、柳宗元洎李翱、李观、皇甫湜数君子之文,凌辚荀 孟,糠秕颜 谢。”【词语糠秕】   汉语大词典:糠秕

  • 握中丹

    晋.鲍照《鲍参军集》卷五《赠故人马子乔六首》其五:“皎如船上鹄,赫如握中丹。宿心谁不欺,明白古所难。”南朝宋诗人鲍照在《赠故人马子乔六首》之五,用“赫如握中丹”比喻朋友之间肝胆相照。后遂用为咏友谊之典

  • 弹铗歌鱼

    源见“冯驩弹铗”。指有所干求。宋 陈人杰《沁园春.壬寅春寓东林山中有感而作》词:“懒学冯君,弹铗歌鱼,如今五年。”

  • 一字褒贬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孔颖达疏:“《庄二十五年》:‘陈侯使女叔来聘。’传曰:‘嘉之,故不名。’《僖二十五年》:‘卫侯 毁灭邢。’传曰:‘同姓也,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