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政成驯雉

政成驯雉

同“政成三异”。宋曾巩《送高秘丞》诗:“公退种花常满县,政成驯雉不惊人。”


【典源】《东观汉记·鲁恭》:“鲁恭为中牟令,时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察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嘿(mo) 然有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治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三异也。府掾久留,担忧贤者。’具以状白安。”《后汉书·鲁恭列传》亦载。

【今译】 后汉时,鲁恭任中牟县令,当时河南一带螟虫为害,庄稼受灾,虽然中牟与邻县地界犬牙交错,可是螟虫唯不进入中牟。河南尹袁安听闻此事,怀疑所传不实,就派仁恕掾肥亲前往视察。鲁恭陪同肥亲到田间察看,一同坐在桑树下,这时一只野鸡飞来落在他们身旁,身旁正有一个小童。肥亲问小童:“你为什么不捉它呢?”小童答“这只野鸡快要育雏了”。肥亲沉默了一会儿,向鲁恭告辞说:“我所以来到这里,是想考察您的政绩。如今螟虫不入中牟为灾,这是第一件异事。教化及于鸟兽,这是第二件异事,儿童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件异事。所见如此,我再久留,就是无故怀疑贤者了。”

【释义】 后以此典称扬地方官吏施行仁政。

【典形】 鲁雉、乳雉、狎雉、驯羽、驯翟、驯雉、泽雉将雏、政成驯雉、稚乳、中牟之雉、敬君如鲁恭、车迎雉群。

【示例】

〔鲁雉〕 唐·骆宾王《春夜韦明府宅宴》:“雅琴驯鲁雉,清歌落范尘。”

〔乳雉〕 南朝梁·沈约《披褐守山东》:“乳雉方可驯,流蝗庶能弭。”

〔狎雉〕 唐·骆宾王 《伤祝阿王明府》:“翔凫犹化履,狎雉尚驯童。”

〔驯翟〕 清·唐孙华《送同年陆匪莪之官新建》:“驯翟政成看报最,铎车早望趣装还。”

〔驯羽〕 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让右将军荆州刺史表》:“至乃曳组河县,蔑驯羽之化; 鸣环京毂,谢批鳞之政。”

〔驯雉〕 唐·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启》:“狎中牟之驯雉,岂惧骁媒;惊重泉之瑞鸾,非关照舞。”

〔泽雉将雏〕 北周·庾信《又谢赵王赉息丝布启》:“况复栖乌挟子,同知桂树之恩; 泽雉将雏,共喜行春之令。”

〔政成驯雉〕 宋·曾巩《送高秘丞》:“公退种花常满县,政成驯雉不惊人。”

〔雉乳〕 唐·王维《送方城韦明府》:“使车听雉乳,县鼓应鸡鸣。”

〔中牟之雉〕 北周·庾信《周兖州刺史宇文公神道碑》:“青衿智勇,即埋云梦之蛇; 童子仁心,已爱中牟之雉。”


猜你喜欢

  • 定远

    参见:班定远【词语定远】   汉语大词典:定远

  • 鹿门

    源见“鹿门采药”。鹿门山的省称,在湖北 襄阳。东汉庞德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后因用指隐士所居之地。宋苏轼《和陶贫士》之七:“我独遗以安,鹿门有前修。”【词语鹿门】   汉语大词典:鹿门

  • 盐絮家风

    《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吴市隐

    《汉书.梅福传》:“梅福字子真,九江 寿春人也。少学长安,明《尚书》、《穀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又:“至元始中,王莽颛政,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名姓,

  • 金闺国士

    同“金闺彦”。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六〇:“勉求玉体长生诀,留报金闺国士知。”陈子范《题钝剑花前说剑图》诗:“金闺国士难再得,谁道美人能倾国。”偏正 国家的杰出人士。高旭《自题花前说剑图》:“~知多

  • 维垣

    源见“藩垣”。代称太师。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鲁公拜维垣,亲客来贺。公略无德色,且笑语犹常时。”一本作“太师”。【词语维垣】   汉语大词典:维垣

  • 郑音

    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旧时被认为是靡靡之音。《礼记.乐记》:“魏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

  • 贫贱骄人

    指田子方对魏公子子击说:贫贱者傲慢对待富贵显达的人,比喻脱俗清高。后以此典比喻对富贵显达者的鄙视。田子方,战国时人,学于孔子弟子子贡,与子夏、段干木同为魏文侯所优待礼遇。魏文侯十七年(前429年),魏

  • 仓中鼠

    源见“李斯溷鼠”。喻指富贵安逸之徒。前蜀韦庄《同旧韵》:“安羡仓中鼠,危同幕上禽。”清顾炎武《有叹》诗:“如何壮士怀,但慕仓中鼠。”

  • 忘年之好

    南朝宋.颜延之《吊张茂度书》:“言面以来,便申忘年之好。比虽艰隔成阻,而情问无睽。”又《梁书.张缵传》:“子野性旷达,自云‘年出三十,不复诣人。’初未与缵遇,便虚相推重,因为忘年之交。”唐.李延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