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楚材晋用

楚材晋用

原指楚国不会用人,人才相继逃往晋国。后来泛指谁会用人,人才就会流向哪里。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举因被人诬告私遣岳父王子牟逃亡外国而先后流亡郑国、晋国。他的朋友声子因这样一个有才之士为晋所用而极觉可惜。公元前547年,他自晋国出使归来,令尹子木向他了解晋国情况。他回答说,晋国的正卿不如楚国,而它的大夫却十分贤明,都是当卿的人才。好象杞木、梓木、皮革都是来自楚国一样,晋国的不少的大夫也都是从楚国去的。而后,他又列举包括伍举在内的一大批楚国人才在晋国受到重用的事实,批评楚国政策上的失误,并提醒子木这样下去会对楚国造成严重危害。子木十分害怕,将此意告知楚康王,楚王下令增加伍举的官禄爵位并派他的儿子接他回国。

【出典】: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例句】:

南朝陈·沈炯《太极殿铭序》:“楩楠豫章,地沦外寇;楚材晋用,非复我求。” 唐·令狐德棻《周书·沈重传》:“不忘恋本,深足嘉尚,而楚材晋用,岂无先哲。”


并列 引用别国人才或自己的人才外流为他人所用。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游历》:“果如此讲求研练,十年以后,中国内外文武人才皆当辈出,决不致有乏才之患,亦何庸~,雇募洋师。”△用于人才方面。


【典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今译】 春秋时,声子出使晋国,回到楚国后,令尹子木向他了解晋国的情况,声子说,虽晋卿不如楚卿,而晋大夫却比楚大夫强,皆有公卿之才。楚臣在楚国不受重用,却在晋国发挥才干,正像杞梓 (木材) 、皮革,都是从楚地运去的一样。楚国有材,而晋国在使用。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人才外流,为别国、别地所用。

【典形】 楚材、楚材晋用、晋用、杞梓、收杞梓。

【示例】

〔楚材〕 唐·杜甫《毒热寄简崔评事》:“楚材择杞梓,汉苑归骅骝。”

〔楚材晋用〕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萧公墓志铭》:“周朝以楚材晋用,不停于平章; 赵璧秦求,无论于羁远。”

〔晋月〕元·耶律楚材《和张敏之鸣凤曲韵》:“有材希晋用,失志欲刘依。”

〔杞梓〕 唐·杨炯《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七年可识,抱杞梓而呈才。”

〔收杞梓〕 宋·苏轼《蔡景繁官舍小阁》:“文昌新构满鹓鸾,都邑正喧收杞梓。”


【词语楚材晋用】  成语:楚材晋用汉语词典:楚材晋用

猜你喜欢

  • 视虱如轮

    同“虱悬轮”。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序》:“蟭螟之巢蚊睫,蟭螟之睫,又有巢者;视虱如轮,轮之中,虱复傅缘焉。”【词语视虱如轮】  成语:视虱如轮汉语大词典:视虱如轮

  • 淮南招隐

    《楚辞.招隐士》:“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选辞赋。”汉代淮南王刘安,喜招延才士,相传《招隐士》是他或他的门

  • 垂云展翅

    源见“鲲鹏展翅”。比喻施展才能。明张景《飞丸记.旅邸揣摩》:“须臾海运时,羊角抟风,垂云展翅。”

  • 蟪蛄疑春秋

    《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后用为形容寿命短暂或孤陋寡闻、少见多怪之典。蟪蛄,夏生秋死的寒蝉。宋王安石《即事》诗之六:“蜉蝣蔽

  • 烟阁

    同“凌烟阁”。《旧唐书.李靖李勣传论》:“近代称为名将者,英 卫二公,诚烟阁之最。”【词语烟阁】   汉语大词典:烟阁

  • 尘网

    即尘世。昔人以为人在世间,如在网中,不易解脱。汉代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疆拘锁。”晋代陶潜《归园田居》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词语尘网】   汉语大词典:尘网

  • 点睛

    源见“画龙点睛”。指绘画、文章在关键处能点出要旨,传出神彩。清李渔《闲情偶寄.格局》:“犹塑佛者不即开光,画龙者点睛有待。”“点睛”,现在常说成 “画龙点睛”。讲话或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以一两句精辟的

  • 沉碑忧岸谷

    源见“杜预沉碑”。谓执着于身后显名。宋欧阳修《和韩学士襄州闻喜亭置酒》:“可笑沉碑忧岸谷,谁能把酒对江山?”

  • 罄竹难书

    罄:尽;竹:竹子。古代写字使用竹简,即把所有的竹子都制成简,也书写不完。形容罪行之多。出自隋末李密写的告郡县书。李密事迹参见“死亡无日”条。李密参加了翟让领导的隋末农民起义军后,曾率领三万人占领了回洛

  • 锦鳞

    同“锦鳞书”。宋蔡伸《风流子》词:“无奈锦鳞杳杳,不渡横塘。”清陈维崧《好事近.丙辰早春得云间张洮侯寅冬所寄书》词:“春水锦鳞通,忽把故人墨迹。”【词语锦鳞】   汉语大词典:锦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