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欲盖弥彰

欲盖弥彰

原作“欲盖而名章”。形容企图掩盖事实真象,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公元前511年冬,同鲁国接壤的邾国大夫黑肱把他的封地滥城献给鲁国。左丘明评论说,名义的不能不慎重就象这样:有时有了名义还不如没有名义。带了土地背叛,即使这个人低贱,也一定也要记载地名,以此来记载这个人,终于成为不义,不能磨灭。因此君子行动就想着礼,办事就想着义;不做图利而背礼的事,不做不合于义而内疚的事。有人求名而不加记载,有人想要掩盖反而记下了名子,这是对不义的惩罚。

【出典】: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冬,邾黑肱以滥来奔,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弗可灭已。是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例句】:

宋·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六:“或欲盖而名章,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 清·王夫之《宋论·太宗》:“然则欲盖弥章之心见矣。”


并列 弥,更加;彰,显著。本指想隐名埋姓,反而名声更大。语本《左传·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后谓想掩盖过失或坏事的真相,结果却暴露得更加明显。胡山源《散花寺》:“现在,她写了那一纸,又写这一纸,她不是~是什么!”△原为褒义,后为贬义。→此地无银三百两 ↔文过饰非。 也作“欲盖而彰”。


【词语欲盖弥彰】  成语:欲盖弥彰汉语词典:欲盖弥彰

猜你喜欢

  • 携连弩

    源见“秦王射鱼”。咏秦始皇求仙事。宋钱惟演《始皇》诗:“已觉副车惊博浪,更携连弩望蓬壶。”

  • 咬文咬字

    见“咬文嚼字”。《红楼梦》22回:“我就怕和他们说话。他们必定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

  • 桂籍

    源见“郤诜丹桂”。指科举登第人员的名籍。宋徐铉《庐陵别朱观先辈》诗:“桂籍知名有几人,翻飞相续上青云。”【词语桂籍】   汉语大词典:桂籍

  • 经书换白鹅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

  • 月将

    源见“日就月将”。谓每月有长进。唐陆贽《鸿渐赋》:“琢玉者日就其功,为学者月将其益。”【词语月将】   汉语大词典:月将

  • 耳闻不如目见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载:战国时,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嘱咐西门豹要亲自调查了解情况,不要轻信传闻。“文侯曰:‘……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贱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

  • 青乌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晋葛洪《抱朴子.极言》:“〔黄帝〕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后汉书.王景传》:“乃参纪众家数术文书,冢宅禁忌,堪舆日相之属。”唐李贤注:“葬送造宅之法,若黄帝、青乌之书也。”青乌,古

  • 马去马归

    源见“塞翁失马”。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六引周益公《谢衣带鞍马表》:“褐衣褐见,莫陈汉戍之便宜;马去马归,敢计塞翁之倚伏?”见“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宋·陈鹄《耆旧续闻》卷6:“褐

  • 紫玉化烟

    晋干宝《搜神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小女紫玉,年十八,悦童子韩重,欲嫁而为父所阻,气结而死。重游学归,吊紫玉墓。玉形现,赠重明珠。玉托梦于王,夫人闻而抱之,玉如烟而没。后遂以“紫玉化烟”为女子多情早逝

  • 星驰电走

    见“星驰电发”。明·周履靖《锦笺记·渝盟》:“代帛书,~苏台去。”【词语星驰电走】  成语:星驰电走汉语大词典:星驰电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