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黄河。洛,洛水。河图洛书,是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据汉儒孔安国刘歆等人解说: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马背有旋毛如星点,称作龙图。伏羲取法以画八卦生蓍法。夏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取法而作《尚书》九畴(见《书.顾命》、《洪范》孔传、《汉书.五行志上》)。古时认为出现“河图洛书”是帝王圣者受命之瑞兆。《三国志.魏文帝纪》“以肃承天命”裴松之注引《献帝传》:“河图洛书,天命瑞应。”


见“龟龙之图”。《易经·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典源】《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疏:“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尚书·洪范》:“天乃锡 (赐) 禹洪范九畴。”孔安国传:“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 《尚书·顾命》:“天球,河图。”孔安国传:“河图,八卦。伏牺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竹书纪年》卷上:“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沈约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

【今译】 古代传说河图即八卦,由龙马从黄河中驮出; 洛书即洪范九畴,由神龟从洛水中驮出。上天将河图洛书授与古时圣人。天书用红字书写,又称丹书; 江河所出图篆皆为绿色,又称绿图。

【释义】 后以此典指天书; 或用以指帝王祥瑞。

【典形】 丹图驭马、负图、龟龙奉图、河龙洛龟、河洛图书、河图、河图洛书、龙图、绿甲之图、洛字、马图。

【示例】

〔丹图驭马〕 北周·庚信《尧登坛受图赞》:“登坛洛汭,沉玉河湄,丹图驭马,绿甲乘龟。”

〔负图〕 宋·苏轼《起伏龙行》:“当年负图传帝命,左右羲轩诏神禹。”

〔龟龙奉图〕 唐·宋之问《早秋上阳宫侍宴序》:“麐凤荐祉,龟龙奉图。”

〔河龙洛龟〕 三国·曹植《文帝诔》:“河龙洛龟,凌波游下。”

〔河洛图书〕 宋·张孝祥《代百官进玉牒成书表》:“必亲经财幸,稽春秋简牍之文; 故并建殊尤,若河洛图书之出。”

〔河图〕 唐·李峤《神龙历序》:“昔者龙负河图,八卦列明时之象。”

〔河图洛书〕 南朝梁·江淹《遂古篇》:“河图洛书,为信然兮。孔甲养龙,古共传兮。”

〔龙图〕 汉·张衡《东京赋》:“龙图授羲,龟书畀姒。”

〔绿甲之图〕 北周·庾信《温汤碑》:“咸池浴日,先开绿甲之图; 砥柱浮天,始受玄夷之命。”

〔洛字〕 唐·李峤《神龙历序》:“龟呈洛书,九畴开叶纪之文。”

〔马图〕 南朝梁·江淹 《齐王让禅表》:“河乏马图之宝,天无乘龙之锡。”


【词语河图洛书】  成语:河图洛书汉语词典:河图洛书

猜你喜欢

  • 坐收渔人之利

    见“坐收渔利”。王林《叱咤风云》:“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怂恿中国打起大规模的内战来,以便~,独霸中国。”

  • 邹书

    源见“梁狱上书”。指邹阳上书。比喻上书鸣冤。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诗:“贾赋愁单阏,邹书怯大梁。”【词语邹书】   汉语大词典:邹书

  • 渔阳挝

    同“渔阳掺挝”。宋苏轼《兴龙节侍宴》诗:“幅巾起作《鸜鹆舞》,叠鼓谁掺《渔阳挝》?”

  • 黄金台骨

    源见“黄金台”、“千金市骨”。喻指良才。宋刘辰翁《金缕曲.送五峰归九江》词:“袖有玉龙提携去,满眼黄金台骨。”

  • 祭诗

    唐 冯贽《云仙杂记》卷四载:唐贾岛常于每年除夕,取自己当年诗作,祭以酒脯而自勉。后因以“祭诗”为典,表示作者自祭其诗藉以自慰。宋戴敏《壬寅除夕》诗:“杜陵分岁了,贾岛祭诗忙。”【词语祭诗】   汉语大

  • 地埋忧

    《后汉书.仲长统传》:“又作诗二篇,以见其志。辞曰:‘……百虑何为,至要在我。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散《五经》,灭弃《风》、《雅》。’”寄愁,寄托愁思;寄愁天上,将愁思寄托到天上,使之不萦己怀。埋忧,

  • 骂坐灌将军

    同“骂坐灌夫”。宋苏轼《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以诗见寄因和》之一:“颇忆呼卢袁彦道,难邀骂坐灌将军。”

  • 玉燕投怀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梦玉燕投怀”:“张说(唐洛阳人,字道济,又字说之。累官中书令,封燕国公)母梦有一玉燕自东南飞来,投入怀中而有孕。生说,果为宰相。其至贵之祥也。”(此说又见《明皇实录》

  • 齐山客

    源见“齐山诗酒”。指登高能赋诗饮酒之人。宋韩元吉《鹧鸪天.九日登赤松绝顶》词:“老去休惊节物催,菊花端的为君开。携壶幸有齐山客,怀古还如单父台。”【词语齐山客】   汉语大词典:齐山客

  • 玉笛山阳

    源见“山阳笛”。表示感旧伤逝之情。清袁枚《题沈凡民兰亭卷子》诗之一:“酒杯白社秋来忆,玉笛山阳雨后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