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泽畔行吟

泽畔行吟

指屈原在水边吟咏诗文。后以此典表现吟咏诗歌,多指在落魄失意或遭贬黜之时;或比喻臣子被放逐边地。楚国屈原在楚怀王时任左徒(参预政事,起草诏令,职位重要)、三闾大夫(掌议论,备顾问)。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奸臣子兰、靳尚等诬陷而去职,后又被放逐江南,屈原壮志难酬,悲愤万分,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缓步悲痛吟咏诗文在水边,以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心。此典又作“吟泽畔”、“泽畔之吟”、“灵均泽畔”、“行吟泽畔”、“行吟”、“屈原行吟”。

【出典】:

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2486页:“屈原至于江滨(bīn宾,近水地方),被(pī披,通“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例句】:

唐·李白《赠别郑判官》:“三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归于怨思。” 宋·欧阳修《啼鸟》:“可笑灵均楚泽畔,离骚憔悴愁独醒。” 宋·陆游《示儿子》:“墓前自誓宁非隘,泽畔行吟未免狂。” 明·杨慎《沁园春·己丑新正》:“自寿一杯,休行吟泽畔,兀坐山限。” 清·吴伟业《晴》:“行吟原草泽,醉卧即沙场。” 清·黄景仁《衡山高和赵味辛送余之湖南即以留别》:“渔父拿舟入烟水,屈原行吟意未已,千古骚人且如此,我辈升沉偶然耳。”


【典源】《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汉·王逸叙:“《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 (pi) 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今译】 楚国屈原 (名平,字灵均)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奸臣诬陷后去职,后又被放逐江南。屈原壮志难酬,悲愤万分,面容憔悴,身体瘦弱。在绝望之中,他披头散发,沿江边行走,吟诵诗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吟咏诗歌,多指在落魄失意或遭贬黜之时; 或指臣子被放逐边地。

【典形】 灵均泽畔、屈原行吟、行吟、行吟泽畔、吟魂、吟泽畔、泽畔行吟、泽畔之吟、憔悴灵均、屈平憔悴、泽畔、左徒行吟、三闾憔悴、形容憔悴。

【示例】

〔灵均泽畔〕 宋·欧阳修 《啼鸟》:“可笑灵均楚泽畔,离骚憔悴愁独醒。”

〔屈原行吟〕 清·黄景仁《衡山高和赵味辛送余之湖南即以留别》:“渔父拏舟入烟水,屈原行吟意未已。千古骚人且如此,我辈升沉偶然耳。”

〔行吟〕 清·吴伟业《晴》:“行吟原草泽,醉卧即沙场。”

〔行吟泽畔〕 明·杨慎《沁园春·已丑新正》:“自寿一杯,休行吟泽畔,兀坐山隈。”

〔吟泽畔〕 唐 · 李白 《赠别郑判官》:“三年吟泽畔,憔悴几时迥。”

〔泽畔行吟〕 宋·陆游《示儿子》:“墓前自誓宁非隘,泽畔行吟未免狂。”

〔泽畔之吟〕 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 泽畔之吟,归于怨思。”


猜你喜欢

  • 绝缨会

    源见“绝缨”。泛指宴会、聚会等。元无名氏《斗鹌鹑.妓好睡》曲:“绝缨会上难侍立,才烛灭,早魂魄昏迷。”【典源】 《韩诗外传》卷七:“楚庄王赐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后扢(

  • 张翰归吴

    同“张翰思归”。唐杜甫《过南岳入洞庭湖》诗:“邵平元入汉,张翰后归吴。”

  • 终南捷

    同“终南捷径”。清李渔《伊园杂咏.迂径》:“甘守本来迂,不学终南捷。”

  • 骊唱

    同“骊歌”。清赵翼《将入都留别蓉龛诸人》诗:“连宵置酒烦《骊》唱,往日联裾似雁行。”郁达夫《梦醒枕上作翌日寄荃君》诗之一:“与君十载湖亭约,骊唱声中两度逢。”【词语骊唱】   汉语大词典:骊唱

  • 依株守穴

    源见“守株待兔”。喻指不劳而获。明张四维《双烈记.惜别》:“我怎肯依株守穴!”

  •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见〔疑行无成,疑事无功〕。见“疑事无功,疑行无名”。《史记·商君列传》:“卫鞅曰:‘~。’”【词语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成语: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 木兰征戍女

    《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古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

  • 一笑干金

    一笑值千金。极言美人一笑之可难。汉代崔骃《七依》:“回顾百万,一笑千金。”南朝梁王僧孺《咏宠姬》诗:“再顾连城易,一笑千金买。”

  • 宁戚牛

    同“宁戚饭牛”。唐钱起《新丰主人》诗:“客里冯谖剑,歌中宁戚牛。”

  • 郑卫桑间

    桑间在卫国濮水上。郑卫、桑间:指春秋战国时产生在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儒家认为是淫声。《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秦代李斯《谏逐客书》:“郑、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