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眼中钉

眼中钉

亦作“眼中疔(dīng丁)”。出自五代后唐赵在礼的事迹。赵在礼(885-946年),字翰臣,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唐同光年间为效节指挥使。后因军变帮助唐明宗即帝位,任邺都留守、兴唐尹,后又历任滑州、沧州、兖州、同州、襄州等镇节度使。清泰三年(936年)又任宋州节度使。他在宋州时做了许多不法事情,百姓深受其苦。后调任别处,宋人听说后十分高兴,互相祝贺道:“眼中拔钉,真让人高兴啊!”赵在礼得知这种情况,为了报复宋人,便要求继续留在宋州,并下令在宋州境内,每口交钱一千,号“拔钉钱”。

【出典】:

新五代史》卷46《杂传第三十四·赵在礼传》504页:“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既而复受诏居职,乃籍管内,口率钱一千,自号‘拔钉钱’。”

【例句】: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3折:“你还道负屈高声,你所事无成,见兄弟,心头刺,眼中疔。” 明·杨慎《古今风谣》:“宋真宗时童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岐途》:“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那就不免被挤出去。”


偏正 比喻最憎恨的人。语本唐·冯贽《云仙杂记·拔丁钱》:“赵在礼在宋州,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日制下,移镇永兴,百姓相贺曰:‘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中:“初,丁逐,京师为之语曰:‘欲得天下宁,当拔~;欲得天下好,莫如招寇老。’”△贬义。用以比喻造成极大威胁的人。→肉中刺 ↔掌上明珠


生活中最憎恨的人被称作 “眼中钉”。眼中有 “钉”、肉中有“刺”,这是令人十分痛苦而难以忍受的事,所以对其无比痛恨。很显然,“眼中钉”只是个比喻之词。眼中如果真有 “钉”,那还了得吗?

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 这种比喻从何而来呢?

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宋州当刺史,贪赃枉法,对老百姓十分苛刻,他办事不在 “理”而只 “在礼”( 像他的名字一样) ,人们非常憎恨他,把他比作 “眼中钉”。后来,他终于被朝廷罢了官。消息一传开,老百姓真是弹冠相庆,互相祝贺,都说:“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此后, “眼中拔钉”便成为 “眼中钉”这一惯用语而流传下来。

宋真宗时,参政丁谓擅权,曾罢黜贤相寇准。当时有童谣流传,说道: “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 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钉”与 “丁”同音,很明显指的是丁谓; “寇老”自然是指寇准了。事见明·杨慎 《古今风谣》。


【词语眼中钉】  成语:眼中钉汉语词典:眼中钉

猜你喜欢

  • 於陵子

    同“於陵仲子”。晋张协《杂诗》之十:“取志於陵子,比足黔娄生。”【词语於陵子】   汉语大词典:於陵子

  • 梦尸得官

    《世说新语.文学》:“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冀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古人迷信,以为梦尸是得官的预兆,梦秽是得财的预兆。殷(浩)的

  • 河山带砺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裴骃集解引汉应劭曰:“封爵之誓,国家欲使功臣传祚无穷。带,衣带也;厉,砥石也。河当何时如衣带,山当何时如厉石,

  • 三枝荆并

    同“三荆”。清 袁龙《端正好.寿业师爱庐五十》套曲:“我与你别宗枝弟与兄,同本原高与曾,祖父行三枝荆并,父叔们恰合着六出花生。”

  • 目送归鸿

    《文选》卷二十四,三国魏.嵇叔夜(康)《赠秀才入军五首》其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嵇康用“目送归鸿”所表现的是怡然自得的情趣。后用为咏送别之典,或表现志趣自得的心绪。唐.钱起《

  • 阪走丸

    同“阪上走丸”。宋陈师道《送参寥序》:“言之从违,诗之精粗,若水赴壑,阪走丸,倒囊出物,鸷鸟举而风迫之也。”【词语阪走丸】   汉语大词典:阪走丸

  • 料敌若神

    估计敌情十分准确,就像能未卜先知的神一样。出自唐德宗对郭子仪的评价。郭子仪(697-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军使,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时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本军征讨叛贼

  • 郭隗台

    源见“黄金台”。指招良纳贤之处。闽徐夤《草》诗:“燕昭没后多卿士,千载流芳郭隗台。”前蜀贯休《陈情献蜀皇帝》诗:“自愧林薮龙钟者,亦得亲登郭隗台。”【词语郭隗台】   汉语大词典:郭隗台

  • 五树松

    同“大夫松”。北周庾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水奠三川石,山封五树松。”

  • 斋前树

    《南史.萧惠开传》载,南朝宋.萧惠开,素有大志,后由东海太守调任少府,加给事中,益不得其志,“寺内所住斋前,向种花草甚美。惠开悉划除别种白杨。每谓人曰:‘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后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