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舌下齐城

舌下齐城

汉书.蒯通传》:“(韩信)闻汉王使郦食其说下齐,信欲止。通(蒯通,范阳人,为足智多谋之士)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韩信然之,从其计,始渡河。”此事参见《汉书.郦食其传》。

公元前二〇四年,刘邦采纳郦食其的建议,派郦生游说齐王田广,凭三寸之舌说服齐王,使齐七十余城,不战而降汉。韩信用蒯通之言,纵兵击齐,齐王以为被郦食其出卖,遂烹杀郦生,引兵败走。后因用为咏游说之功的典故。

宋.苏轼《次韵刘答泾》诗:“异议蜂起弟子争,舌翻涛澜卷齐城。”


猜你喜欢

  • 半豹

    《晋书.殷仲文传》:“仲文善属文,为世所重,谢灵运尝云:‘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文才不减班固。’言其文多而见书少也。”《世说新语.文学》言是庾亮语。袁豹字士蔚,博学善文辞。“半豹”原意是说殷仲文读书不

  • 草间偷活

    见“草间求活”。

  • 潘郎鬓丝

    同“潘安白发”。清金农《寄盛上舍》诗之二:“里中词客惟汝,苦调潘郎鬓丝。”【词语潘郎鬓丝】   汉语大词典:潘郎鬓丝

  •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见〔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 琴下爨

    源见“焦尾琴”。为“爨下琴”的倒置。指劫后馀材。喻指遭遇坎坷仍堪用世的人才。宋韩淲《浣溪沙.次韵昌甫》词:“老我从他琴下爨,故人元是笛亭柯。”

  • 楚璧

    同“楚玉”。唐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好事君子,或持冰素,越淮湖,求一松一石,片云孤鹤,获者宝之,虽楚璧南金不之过也。”明何景明《赠张合之秀才》诗之二:“卞生怀楚璧,郭隗待燕金。”【词语楚璧】   

  • 十洲三岛

    源见“十洲”、“三神山”。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宋何薳《春渚纪闻.王乐仙得道》:“某于十洲三岛,究访并无此人名籍,后检蓬莱谪籍中,始见其名氏乡里也。”清周亮工《书影》卷三:“求仙者何必十洲三岛乎!”见

  • 破釜沉舟

    形容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孙子认为,作为一个将军,应当镇静以求深思,严整而有条理。能蒙蔽士兵的耳目,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使人们无法识破机关。驻军常换地方,进军常绕迂路

  • 临邛琴

    源见“琴挑文君”。本指司马相如以琴挑文君向其求爱。借指旧好,原妻。宋唐庚《白头吟》:“只知茂陵女,不忆临邛琴。”

  • 赢博之义

    同“嬴博之哀”。宋苏轼《与王敏仲书》:“死则葬海外,庶几延陵季子 赢 博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