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苏门长啸

苏门长啸

晋书.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后以“苏门长啸”为啸傲山林,表示高士情趣的典故。唐白居易《秋池独泛》诗:“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清蒲松龄《为安方猷与孙惠公启》:“苏门长啸,响生林谷之风;书案频吟,光照芸窗之雪。”


【典源】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魏盛春秋》曰:“ (阮) 籍少时尝游苏门山,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籍从之,与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生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逌(yóu) 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焉。”《世说新语·栖逸》亦载。《晋书·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今译】 魏时阮籍曾登上苏门山,见到一位隐士 (一说为孙登),阮籍与他谈论上古无为之道,及五帝三皇之义,隐士似乎并不在意听。阮籍于是对他发出长啸。音韵清越响亮,隐士只是微笑,阮籍回去下到半山,听到山上的声音像鸾凤的鸣吟,震荡岩谷,原来是隐士之啸。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隐居旷怀,啸傲山林。

【典形】 半空鸾凤、半岭啸声、长啸发苏门、高士啸、鸾凤吟、鸾啸、苏门长啸、苏门啸、孙登啸、闻凤啸、啸向苏门、清啸苏门山、啸上苏门颠、长啸愧孙登、长吟感孙登、长啸作鸾音、阮籍长啸、逢苏门、孙登无语、山头学啸、苏门人。

【示例】

〔半空鸾凤〕 宋·陆游《次韵范参政书怀》之十:“剩欲舒怀答清啸,半空鸾凤愧孙登。”

〔半岭啸声〕 宋·陆游《林间书意》之二:“半岭啸声惊阮籍,要知天下有高流。”

〔长啸发苏门〕清·王夫之《夏日读史曳涂居闻松声》:“潮水孤琴传海岛,中峰长啸发苏门。”

〔高士啸〕 宋·陆游《玉芨斋书事》:“叔夜曾闻高士啸,孔宾岂待异人呼。”

〔鸾凤吟〕 宋·陆游《醉中作》:“清啸穿林鸾凤吟,草书落纸龙蛇走。”

〔鸾啸〕 唐·杨炯《群官寻杨隐居诗序》:“阮籍之见苏门,止闻鸾啸。”

〔苏门长啸〕 唐·白居易 《秋池独泛》:“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

〔孙登啸〕 明·袁宏道《梅花》之二:“花前乍许孙登啸,座上唯容靖节巾。”

〔闻凤啸〕 清·王夫之 《广遣兴》:“阮籍狂才闻凤啸,骆丞囚得伴蝉吟。”

〔啸向苏门〕 清·杨潮观《穷阮籍醉骂财神》:“有时节悲来泪向穷途洒,有时节兴来啸向苏门外。”


猜你喜欢

  • 尸鸠之平

    源见“鸤鸠之仁”。谓对属下一视同仁。《后汉书.袁绍传》:“惟陛下垂尸鸠之平,绝邪谄之论,无令愚臣结恨三泉。”偏正 尸鸠,即鸤鸠,布谷鸟。传说布谷鸟哺育众雏能平均如一。后用以比喻对人待物能公平如一。语本

  • 栽花潘令

    同“栽花潘岳”。宋贺铸《画眉郎.好女儿》词:“认兰情,自有怜才处,似题桥贵客,栽花潘令,真画眉郎。”

  • 羹墙见尧

    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斯所谓聿(注:述也)追来孝,不失臣子之节者。”尧死后,舜日夜思念,三年之中,坐着便看到尧的形象在墙上,吃饭时便

  • 三九

    源见“庾郎鲑菜”。指韭葅、?韭、生韭三种蔬菜。九,为“韭”的谐音。亦泛指蔬菜,多形容生活清贫。清姚鼐《又示客》诗:“庾郎正贵陈三九,袁粲何须破八关!”【词语三九】   汉语大词典:三九

  • 缑山骑鹤

    源见“王乔控鹤”。形容超凡脱俗的神仙风姿。宋陆游《南园观梅》诗:“洛浦凌波矜绝态,缑山骑鹤想前身。”

  • 杯渡

    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宋京师杯度》:“杯度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度水,因而为目。初见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来。尝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度窃而将去,家主觉而追之,见度徐行,走马逐而

  • 岩石

    源见“具瞻”。喻重臣。宋曾巩《与北京韩侍中启》:“自避远于烦机,久淹回于外服,宜从岩石之望,趣正衮衣之归。”宋苏舜钦《闻京尹范希文等谪官》诗:“大议摇岩石,危言犯采旒。苍黄出京府,憔悴谪南州。”【词语

  • 川泽纳污

    比喻人能兼容善恶,广为包函。《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薮:湖泽。瑾、瑜:都是美玉之名。瑕:玉上的斑点、疵病。江湖大而广,可容纳一些

  • 子陵心

    源见“羊裘钓”。指隐居避世之心。唐许浑《晚泊七里滩》诗:“荣华暂时事,谁识子陵心?”

  • 得兔忘蹄

    同“得鱼忘荃”。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后之贤者,有如以水投水者乎?有如得兔忘蹄者乎?”连动 蹄,一种狩猎工具。比喻事情成功后就忘记了赖以成功的条件。语本《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