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蘧瑗知非

蘧瑗知非

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汉.高诱注:“伯玉,卫大夫蘧瑗也。今年所行是也,则还顾知去年之所行非也。岁岁悔之,以至于死,故有四十九年非。”

蘧瑗,春秋时卫国大夫,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据说他十分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以冥冥中人所不知而而使自己的行为有所堕落。他经常省查自己的过去,总结以往的教训,即所谓“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此并非是说“四十九年都错了”,只能说明他极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后因用为自省之典。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注:陆机二十作《天赋》,见杜甫《醉歌行》),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典源】《庄子·则阳》:“蘧(qu)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

而卒诎(qu)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今译】 春秋时,卫国大夫蘧瑗 (字伯玉) 经常反躬自省,善于改过。往往过去以为是对的,而现今便知是错的了。六十岁 (一说五十岁) 时,就认识到自己以前五十九年 (一说四十九年)来的言行之非。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人回顾已往,知昨日之非; 或以“知非之年”等指五十岁。

【典形】 伯玉年、蘧非、蘧瑗知非、四十九年非、五十知非、悟前非、知非、知非蘧伯、惭卫蘧、四十始知非、三十九年非、慕蘧瑗。

【示例】

〔伯玉年〕 唐·张祐《忆江东旧游》:“伯玉年将近,宣民易未弘。”

〔蘧非〕 唐·张祜《庚子岁寓游扬州赠崔荆》:“郗吊终须得,蘧非誓欲惩。”

〔蘧瑗知非〕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

〔四十九年非〕 唐·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带京篇》:“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五十知非〕 唐·李白《雪谗诗赠友人》:“嗟余沉速,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常有。”

〔悟前非〕 唐·白居易《除夜》:“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知非〕 唐·杜牧《自遣》:“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

〔知非蘧伯〕 明·袁宏道《袭惟长侍御舅初度》:“强仕古人元不忝,知非蘧伯定如何。”


【词语蘧瑗知非】  成语:蘧瑗知非汉语词典:蘧瑗知非

猜你喜欢

  • 龟酬孔

    源见“龟顾”。谓感恩施报。唐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诗:“神物龟酬孔,仙才鹤姓丁。”

  • 秦封大夫

    源见“大夫松”。谓受恩知遇。唐李涉《题五松驿》诗:“人生不得如松树,却遇秦封作大夫。”

  • 款段

    源见“跕鸢”。指凡劣的马。多以借指居官低下。唐刘湾《对雨愁闷寄钱大郎中》诗:“龙钟驱款段,到处倍思君。”宋苏轼《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二年三蹑过淮舟,款段还逢马少游。”【词语款段】   汉语

  • 幕府红莲

    同“幕府莲花”。元 萨都剌《送刘照磨之桂林》诗:“一官未厌马蹄遥,要使南荒识凤毛。幕府红莲开白昼,辕门碧草映青袍。”【典源】《南齐书·庾杲之传》:“ (庾呆之) 出为王俭卫军长史,时人呼俭府为入芙蓉池

  • 逢蒙弓箭

    《孟子.离娄下》:“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古代有逢蒙,把师父羿的射箭本领都学会了。后来唐代用射箭中的喻科举中第(谐音)。遂用为中第之典。唐.张贲《奉和袭美醉中即席见赠次

  • 绨袍高义

    源见“绨袍惠”。指济人困厄的高尚情义。清宋琬《赠吴伯成》诗:“此夕论文重下榻,绨袍高义未能忘。”

  • 财源

    《荀子.富国》:“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汸汸如河海。”后以“财源”称钱财的来源。《西游记》七八回:“万户千门生意好,六街三市广财源。”【词语财源】   汉语大词典:财源

  • 窾郤

    源见“庖丁解牛”。指空隙。亦指要害,法则。清赵翼《剥皮山》诗:“纵遣庖丁批窾郤,新硎亦恐奏技艰。”清王晫《今世说.政事》:“〔董巽峰〕少以理学经济自任,得伊川、考亭窾郤,旁瞻子史说集。”【词语窾郤】 

  • 画虎类犬

    同“画虎类狗”。《歧路灯》十一回:“‘这大相公聪明的很,他是看猫画虎,一见即会套的人。’李移微笑道:‘端福不甚聪明,恐画虎类犬。’”见“画虎不成反类狗”。《歧路灯》11回:“端福不甚聪明,恐~。”【词

  • 孤竹夷齐

    源见“采薇”。喻称志行高洁的人。宋陈纪《念奴娇.梅花》词:“林间姑射,高情迥出云表。除是孤竹 夷 齐,商山四皓,与尔方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