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卷十九,三国魏.曹子建(植)《洛神赋》:“余从京城,言归东藩……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流沔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源见“王良友笑”。指为俗世名利而往来奔波。宋陈与义《以事走郊外示友》诗:“往来屑屑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衣。”
同“织锦回文”。南朝 梁江淹《别赋》:“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三:指君、父、师三方面。 人的生命来自君、父、师三方面,因此事奉君、父、师必须尽心尽力。 古代强调君、父、师的无比尊严的地位。语出《国语.晋语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唐.元稹《离思》诗之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元稹为悼念亡妻韦氏写的五首诗之一。开头两句比喻自己与妻韦氏之间的深厚情谊,似深沉的沧海和巫山神女所幻化的
同“问奇字”。宋苏轼《张竞辰永康所居万卷堂》诗:“未许中郎得异书,且与扬雄说奇字。”
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品藻》:“桓大司马(桓温)下都,问真长(刘惔字真长)曰:‘闻会稽王(司马昱)语奇进,尔邪(是这样吗)?’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
《论语.学而》:“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贤贤易色”,意思是敬爱贤者轻于女色。后因用为咏修养德行之典。《汉书.李寻传》:“圣人承天,贤贤易色,取法于此。”
源见“陶潜三径”。借指隐居避世。唐刘禹锡《酬令狐相公赠别》:“田园松菊今迷路,霄汉鸳鸿久绝群。”
源见“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谦称自己无才有愧于为伍。清王摅《和忍翁卧疾》:“予亦厕吟坛,当为秕糠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