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鸡口牛后

鸡口牛后

原作“宁为鸡口,无为牛后”。鸡口,鸡进食处;牛后,牛排便处。意谓宁可为小国之君以保持自主,不愿作大国附庸而受制于人。或作“宁为鸡尸,无为牛从”。公元前333年,苏秦说服燕、赵、楚、齐四国推行合纵政策之后,又到韩国,向韩昭侯宣传合纵。他说,韩国地势险要,幅员辽阔,兵力强盛,武器先进,而大王您又极其贤明。这样好的条件,竟然向秦国称臣,这实在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再说,您如向秦称臣,秦国一定要年年要求您割地于秦。如果答应要求,势必把韩国的土地割让净尽;如果不给,则会前功尽弃而招致进攻。我听民谚说,宁作进食之鸡口,不作排粪之牛后。您现在西向称臣于秦国,和牛后又有什么区别呢?以大王之贤明,兼之以有韩国强大之军队,而有牛后之名,我都为此感到羞耻。一席话说得韩昭侯变了脸色,怒气冲冲地振臂按剑,仰天长叹说,即使我死了,也不能屈膝事秦。

【出典】:

战国策·韩策》一《苏秦为楚合纵说韩王》:“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例句】:

宋·罗愿《尔雅翼·释篇》:“宁为鸡尸,无为牛从。尸,主也,一群之主,所以将众者。从,从物者也,随群而往,制不在我也。” 宋·陈师道《送冯翊朱令》:“三楚风流信有人,先声今已彻咸秦。宁为鸡口官无小,欲试牛刀久要新。” 后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昔秦说韩,羞以牛后。韩王按剑,作色而怒。”


见“鸡尸牛从”。《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典源】《战国策·韩策一》:“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史记·苏秦列传》亦载。

【今译】 战国时苏秦对韩宣王说:“现在大王的土地是有数的,而秦国对韩的要求却没完没了。以有数的地,来应付秦无餍的要求,这就是在买祸招怨啊,不打仗而土地已被侵削了。我听说有个谚语:‘宁为鸡口,勿为牛后。’现在大王向西面像臣子一样服事秦国,这不就和作牛后一样吗?”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宁可在小范围内当家做主,也不随在大人物后面受支配。

【典形】 鸡口牛后、宁为鸡口、牛后、牛后人、作牛后。

【示例】

〔鸡口牛后〕 宋·陈师道《次韵秦观听雁闻鸡》之二:“固知鸡口羞牛后,不待鸡群已可惊。”

〔宁为鸡口〕 宋·陈师道《送冯翊宋令》:“宁为鸡口官无小,欲试牛刀久要新。”

〔牛后〕 唐·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那能作牛后; 更拟助鸿基。”

〔牛后人〕 宋·黄庭坚 《赠高子勉》:“听它下虎口著,我不为牛后人。”

〔作牛后〕 宋·苏轼《龙尾砚歌》:“况嗔苏子风咮铭,戏语相嘲作牛后。”


【词语鸡口牛后】  成语:鸡口牛后汉语词典:鸡口牛后

猜你喜欢

  • 叶落粪本

    树叶落下,化为肥料,仍为根所吸收,喻事物终必归于本源。《荀子.致仕》:“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又作“叶落归根”。比喻不忘本源。

  • 尺幅千里

    在小幅的画面上,描绘着极宽广的景物。唐代徐安贞《题襄阳图》诗:“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也用来比喻诗文短小而包含丰富的内容、壮阔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并列 一尺长的画幅,却画出千里的风光景物。形容图画

  • 丹凤诏

    同“凤书”。唐戴叔伦《赠司空拾遗》诗:“望阙未承丹凤诏,开门空对楚人家。”【词语丹凤诏】   汉语大词典:丹凤诏

  • 日边

    源见“日近长安远”。指极远之地。唐李白《望天门山》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亦比喻京师附近,帝王左右。唐赵嘏《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诗:“江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宋杨万里《送丁

  • 右军鹅

    源见“换鹅书”。美称白鹅。王羲之曾为右军将军,因以“右军”为其代称。唐孟浩然《宴荣二山池》诗:“枥嘶支遁马,池养右军鹅。”

  • 彩云易散琉璃脆

    见〔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七纵

    同“七纵七擒”。唐张说《唐故广州都督甄公碑》:“授桴作气,有七纵之能;孤剑无前,当万人之敌。”【词语七纵】   汉语大词典:七纵

  • 六国印

    源见“苏秦六印”。借指高官显位。北周庾信《拟咏怀》之二:“既无六国印,翻思二顷田。”明高启《练圻老人农隐》诗:“我生不愿六国印,但愿耕种二顷田。”

  • 晏婴裘

    同“晏子裘”。清毛奇龄《许使君诗》:“廉辞原宪粟,俭着晏婴裘。”

  • 东阁不得窥

    唐.李商隐《九日》:“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唐.李商隐早年任令狐楚的从事,深受礼遇。楚殁,其子令狐綯为相,因党争关系而不满李商隐依附李德裕,有意疏远。重阳日李谒令狐綯,不得见,题《九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