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井
在今河北河间市南七里。《旧唐书·窦建德传》:大业十三年(617),“隋遣右翊卫将军薛世雄率兵三万来讨之,至河间城南,营于七里井”。即此。
在今河北省河间市界。《资治通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炀帝诏涿郡留守薛世雄讨李密,“行至河间,军于七里井”,为窦建德袭破。胡三省注:“七里井,盖其地去河间七里,故名。”
在今河北河间市南七里。《旧唐书·窦建德传》:大业十三年(617),“隋遣右翊卫将军薛世雄率兵三万来讨之,至河间城南,营于七里井”。即此。
在今河北省河间市界。《资治通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炀帝诏涿郡留守薛世雄讨李密,“行至河间,军于七里井”,为窦建德袭破。胡三省注:“七里井,盖其地去河间七里,故名。”
又作大鄣水。即今安徽绩溪县东之登源河。源出安徽绩溪县东大鄣山,西南入扬之河。《清一统志·徽州府一》:大障水“在绩溪县东南。源出大障山,郭璞所谓浙江水也。西南流至象山下,合扬之水为临溪。又西南流径歙县界
即今湖北郧县东北一百八十里红峪乡。清有巡司、把总驻此。乾隆三十五年(1770)巡司移驻花龙滩镇。
即今上海市嘉定区西二十 一里钱门。清光绪 《嘉定县志》 卷1: 钱门塘市 “以水名。钱大昕曰,俗所谓小钱塘门者。宋、元以前,此水深通,居民鳞比,商贾辏集。宋时置税务于此”。
在今广东始兴县东北。《明史·地理志》始兴县: “又东北有黄塘巡检司,本治璎珞铺,后迁黄塘江口,又迁黄田铺。”即今广东省始兴县东北黄田。明洪武时移黄塘巡检司于此。
在今福建平和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99平和县: 河头溪 “在县治 (今九峰镇) 东南。源出大峰山。《志》 云,大峰山泉潢四注,画地成川。自正西出者,其下为粗溪,西经县治,曰河头溪。清濑可掬。西流至广
即今青海乌兰县驻地。1936年都兰县曾迁治于此。1959年于此置乌兰县。“希里沟”,蒙古语意为“大草甸子”。民国汪公亮《西北地理》:都兰县垦区有希里沟。
俗呼邓家冈。即今河南新蔡县东二十四里顿岗乡。《陈书·鲁悉达传》: 侯景之乱,悉达保新蔡,时兵荒饥馑,众多归之。悉达 “分给粮禀,其所济活者众,仍于新蔡置顿以居之”。
东汉改良成侯国置,属下邳国。治所在今江苏新沂市西南沂水东。西晋改为良城县。古县名。本春秋吴良邑,西汉置良成县。始元五年(前82年)封鲁安王子文德为良成侯,置侯国。东汉复改良成侯国置县,治今江苏省邳州市
南朝宋侨置,治所在安汉县 (今四川南充市北)。以在故宕渠郡西南而得名。梁改为宕渠郡。西魏复为南宕渠郡 (亦名宕渠郡),治所在石苟坝(今南充市东北四十里嘉陵江西岸搬罾镇)。辖境相当今四川南充市及蓬安县地
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北。北起清河镇东岔村一带,南至长岗村南,长约12.5公里;东从老岭山脉,西至台上乡六道阳岔,宽约10公里。1936年杨靖宇率军开辟东岔抗日根据地。1938年日本侵略者实行武力封山,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