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吴

三吴

古地区名。三国吴韦昭著有《三吴郡国志》,其书久佚,所指“三吴”不详。其后说法不一: 《水经注》以吴郡、吴兴、会稽三郡为三吴,相当今江苏太湖以东、以南和浙江绍兴、宁波一带;唐杜佑《通典》、《元和志》以吴郡、吴兴、丹阳三郡为三吴,相当今江苏秦淮河流域和太湖以东、以南及浙江钱塘江以北地区;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以吴郡、吴兴、义兴三郡为三吴,相当今太湖周围和浙江钱塘江以北地区。因义兴始置于晋,不应纳入三国时“三吴”之称,故当以《水经注》或《通典》、《元和志》之说较为符合原意。至于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以苏、常、湖三州为三吴;明周祁《名义考》以苏州为东吴、润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更是后人之附会。


古地区名。三国吴韦昭有《三吴郡国志》,其书久佚,所指“三吴”不详。东晋南朝时所指不一:《水经注·渐江水》指吴郡、吴兴、会稽为三郡,《通典》、《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指吴郡、吴兴、丹阳三郡,《吴郡志》引《郡国志》指吴兴、义兴、吴郡为三郡。《资治通鉴》东晋咸和三年(328年)胡注亦指吴郡、吴兴、义兴三郡。而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以苏、常、湖三州为三吴,明周祁《名义考》以苏州为东吴、润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为后起之说。


猜你喜欢

  • 甲洲

    在今福建诏安县东南。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筑城。《明史·和兰传》:天启中,和兰“出没浯屿、 白坑、东椗……甲洲间, 要求互市”,即此。村名。在福建省诏安县东南部、东溪入海处。属桥东镇。人口 560

  • 阿姆镇

    即今浙江余姚市东南四十四里河姆渡镇。原属慈溪县,1954年改属余姚县。1973年于此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遗址,证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仅在黄河流域、同时也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

  • 崔氏庄

    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玉山下。唐博陵崔兴宗宅,亦曰东山草堂。杜甫有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

  • 裴城镇

    在今河南郾城县西北四十四里裴城。《方舆纪要》 卷47郾城县: “ 《志》 云,县西五十里有裴城,裴度伐蔡时所筑。”在河南省郾城县西北部。面积79.7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人民政府驻裴城,人口460

  • 庙前镇

    清置,属荣河县。故址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庙前村。(1)在山西省夏县西南部。面积125.7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庙前,人口 2700。古名官庄镇,明代建后土庙,改今名。1953年设庙前乡,1

  • 上石西州

    北宋嘉祐间改石西州置,属邕州。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东南上石镇。元属思明路。明属思明府。万历三十八年(1610)改属太平府。清废。北宋嘉祐年间置羁縻上石西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西上石。属邕州。元属思

  • 吴旗县

    1942年陕甘宁边区由靖边、定边、志丹三县及甘肃庆阳县析置,属陕西省。治吴起镇(今陕西吴旗县)。1943年曾改名吴起县,后以习惯仍称吴旗县。1949年9月撤销。1950年复置吴旗县。在陕西省西北部、北

  • 吐延川

    一名哥基川。即今陕西延川县北秀延河。《寰宇记》卷36.延川县:“吐延水在县北, 自绥州绥德县及蕃界来”,流入黄河。

  • 连阳化瑶局

    1927年由连县、连山、阳山三县析置,驻连州(今广东连州市)。1934年改置安化管理局。

  • 鲇鱼口水

    在今江苏吴江市西北十八里。上承太湖,北流入吴县界,为娄江上源。《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吴江县: 鲇鱼口 “自太湖分流出此,又北汇为默塘,北过五龙桥,入吴县界盘门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