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坑水
①即今江西安远县南九曲河。《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安远县:三百坑水“在县南四十里。有三百坑水源出焉,东流一百五十里至九洲河始通舟楫。又二百五十里入广东龙川县界,而为东江”。
②即今广东东江上源定南河。《明史·地理志》安远县:“又南有三百坑水,下流入广东龙川县。”
①即今江西安远县南九曲河。《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安远县:三百坑水“在县南四十里。有三百坑水源出焉,东流一百五十里至九洲河始通舟楫。又二百五十里入广东龙川县界,而为东江”。
②即今广东东江上源定南河。《明史·地理志》安远县:“又南有三百坑水,下流入广东龙川县。”
一名九莲峰。即今福建政和县东南洞宫山。《新定九域志》 卷9建州: 洞宫山,“ 《图经》云: 洞中有莲花石,又尝有人游之,获石龟、鹤、藤、竹、仙绳”。《方舆纪要》 卷97建宁府政和县:洞宫山 “在县东南
春秋卫邑。在今河南兰考县东仪封乡东北。《论语·八佾》卷3:“仪封人请见。”郑注:“仪,盖卫邑也。封人,官名。”
西汉置,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无极县西二十五里新城。三国魏属中山郡。西晋废。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复置,属中山郡。北齐废,寻复置,并移治今无极县,仍属中山郡。隋属博陵郡。唐属定州,万岁通天二年(69
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阳新县东南。《汉书·伍被传》:被谓淮南王安曰:“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即此。三国吴属武昌郡。东晋义熙中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北省阳新县东。属江夏郡。西晋初废入阳新
①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城镇。《汉书·地理志》 注: 应劭曰,“在高河之阳”。因名。东汉属河间国。晋属高阳国。北魏为高阳郡治。隋属河间郡。唐属瀛州。北宋为顺安军治,熙宁六年 (
即阿咱。今西藏嘉黎县驻地阿扎。清《西藏图考》卷3:阿咱“一作阿杂”。
在今湖北黄石市东南狮子山。《舆地纪胜》卷33兴国军:飞云洞“在大冶回山之巅,三洞层出,上洞出云,中洞出水,下洞出风,其声如雷霆。唐元结尝读书于此,堂基犹在,洞中有元结像”。今为飞云公园。即“猗玗洞”。
即乌江。《方舆纪要》 卷70绥阳县: 涪陵水 “即乌江别名也”。
即今新疆轮台县东策云乡。清道光 《新疆识略》 卷3库车: 策达雅尔台 “一百六十里至车尔楚台”。
一称三汊城。在今山东陵县东南。《旧唐书·李师古传》载:唐贞元初,淄青帅李纳“于德州南跨河而城以守之,谓之三汊,交田绪以通魏博路”。八年(792),纳卒,子师古袭位,成德帅王武俊引兵将取此城及蛤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