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山
①即天门山。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六十余里东门岛。《乾道四明图经》卷6象山县:东门山“即《汉书·地理志》 所谓天门山也”。《方舆纪要》卷92象山县:东门山“其状若门,下有横石如阙”。
②在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东门山“在府东南百里。宋景定中,邹凤集众保此, 树栅架梁, 以拒蒙古, 乡人依以免患”。
③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东门山在“卫东南二百余里。旧有关在山之东,名东门关。相传夷夏尝以此山为界”。
①即天门山。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六十余里东门岛。《乾道四明图经》卷6象山县:东门山“即《汉书·地理志》 所谓天门山也”。《方舆纪要》卷92象山县:东门山“其状若门,下有横石如阙”。
②在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东门山“在府东南百里。宋景定中,邹凤集众保此, 树栅架梁, 以拒蒙古, 乡人依以免患”。
③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东门山在“卫东南二百余里。旧有关在山之东,名东门关。相传夷夏尝以此山为界”。
在今云南凤庆县北二百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18顺宁府:赤龟山“以形似名。黑惠江如长蛇盘绕其下。山阿有聚落,行旅往来,多宿于此”。
唐天宝元年 (742) 改安武州置,治所在安远县 (今越南义静省南境)。至德二年 (757) 改为唐林郡。
①即今河北南部洨河。源出河北井陉县东南。东南流至宁晋县南合沙河。《汉书·地理志》 常山郡石邑县: “井陉山在西,洨水所出,东南至廮陶入泜。” 《清一统志·正定府一》: 洨河,“ 《旧志》:洨水上源有四
又名竹台市。即今湖南耒阳市东竹市镇。《清一统志·衡州府二》:竹塔市“在耒阳县东二十里”。
在今山东即墨市东南八里。《汉书·何武传》:何武“封氾乡侯,食邑千户。氾乡在琅邪不其”。清光绪《山东通志》卷37谓汎乡城“今俗曰粥熟城”。
唐元和五年 (810) 改锡山镇置,属唐年县。即今湖北通城县。北宋熙宁五年 (1072) 改置通城县。南宋绍兴五年 (1135) 复为镇,属崇阳县。十七年 (1147) 复为通城县。古镇名。唐元和中置
或作戛洒、戛色。即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八十四里戛洒乡。光绪 《大清直省地舆全图》:新平县西有戛赛。傣语 “戛” 为街子,“洒” 为沙滩,意即沙滩上的街子。
即今山东烟台市东北海中崆峒岛。《清一统志·登州府》: 崆峒岛 “相近有栲栳岛、浮山岛、双岛”。
南齐置,属海昌郡。治所当在今广东高州、信宜二市县境。梁以后废。
在今贵州遵义县北。《明史·吴广传》:万历间征播之役,“广合希彬军连战红碗、水土崖、分水关皆捷,遂进营水牛塘”,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