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洺县
隋开皇十年 (590) 置,属磁州。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县 (临洺关)。《元和志》 卷15: “北滨洺水,因以为名。” 大业初属武安郡。唐属洺州。北宋熙宁六年 (1073) 废为镇,元祐二年 (1087) 复置,仍属洺州,寻废为镇。
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治今河北省永年县。属武安郡。因县临洺水,故名。唐建中二年(781年),河东节度使马燧等大破魏博节度使田悦于临洺,即此。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省为镇。元祐二年(1087年)复为临洺县,同年又省为临洺镇。
隋开皇十年 (590) 置,属磁州。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县 (临洺关)。《元和志》 卷15: “北滨洺水,因以为名。” 大业初属武安郡。唐属洺州。北宋熙宁六年 (1073) 废为镇,元祐二年 (1087) 复置,仍属洺州,寻废为镇。
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治今河北省永年县。属武安郡。因县临洺水,故名。唐建中二年(781年),河东节度使马燧等大破魏博节度使田悦于临洺,即此。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省为镇。元祐二年(1087年)复为临洺县,同年又省为临洺镇。
唐置,属羁縻长宁州。治所在今四川长宁县境。后废。
在今四川荥经县东二十里。《寰宇记》卷77荣经县: 自由山“在县东 一十里。高三十里,傍亘黎州,下接严道界,入长墳岭鸡心山,南北相连二百余里”。《方舆纪要》卷72荣经县: 自由山,“《志》云:山深远,连
即今四川中江、三台、蓬溪三县境之郪江。《隋书·地理志》: 蜀郡玄武县有郪江。《元和志》 卷33梓州铜山县: “郪江水,经县南五里。”
在今山东临沂市东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33沂州 “小河堤” 条下: 益都路堤 “元时州属益都路也”。堤以路名。
又名热河。即今河北承德市北武烈河。有三源: 一出于围场满族自治县东南鹦鹉河; 一出隆化县东北七老图山茅沟河; 一出承德县北玉带河。三支流于承德县西北汇合南流,经承德市南入滦河。《水经·濡水注》: 武列
1931年1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万安、太和两县赣江东岸地析置,驻沙村(今江西泰和县东南沙村)。取二县首字为名。1934年11月废。1931年由万安、太和两县赣江东岸地析置。治沙村(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东
在今江西泰和县南。《明一统志》卷56吉安府:天柱冈“在泰和县南二十里。屹若天柱,正当县治”。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乡。永乐元年(1403)徙治北直隶境,宣德元年(1426)复还旧治。正统十四年(1449)移治旧镇朔卫城(今山西左云县),
1915年置,属云南腾越道。治所在今云南瑞丽市西郊勐卯村。包括勐卯安抚司和陇川宣抚司两部分,各取一字得名。1916年改勐卯行政区。
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 置,属松潘镇漳腊营。在今四川南坪县西北大录乡东北香扎。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