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思藏十三宗
明代西藏地方建置。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伯木古鲁(即帕主)为万户之一,元末势力最强,兼并邻部,至正十三年(1353)受封为大司徒,入明后又击降萨迦,控制乌思藏大部地区,明洪武八年(1375)封万户,永乐四年(1406)封阐化王,成为乌思藏地方实权人物,因仿效故元设乌思藏十三万户体制,遂置乌思藏十三宗,有: 日喀则宗、内邬宗、贡宗、扎宗、穷结达孜宗、尼隆孜宗、雍仁蚌宗、加芝哲古宗、沃卡达孜宗等。约当今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的拉萨、山南、日喀则地区各市县及林芝地区西部。
明代西藏地方建置。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伯木古鲁(即帕主)为万户之一,元末势力最强,兼并邻部,至正十三年(1353)受封为大司徒,入明后又击降萨迦,控制乌思藏大部地区,明洪武八年(1375)封万户,永乐四年(1406)封阐化王,成为乌思藏地方实权人物,因仿效故元设乌思藏十三万户体制,遂置乌思藏十三宗,有: 日喀则宗、内邬宗、贡宗、扎宗、穷结达孜宗、尼隆孜宗、雍仁蚌宗、加芝哲古宗、沃卡达孜宗等。约当今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的拉萨、山南、日喀则地区各市县及林芝地区西部。
在今江西乐平市北。明置巡司于此。
今河南开封市的旧称。开封在战国时为魏都大梁,后世相沿称梁。隋、唐于此置汴州,简称汴。金、元后合称汴梁。元置汴梁路治此。旧时开封府的别称。战国时此地为魏都大梁,后世沿袭称为大梁,简称梁。唐在此置汴州,简
1932年日伪分雅鲁县置,属伪兴安东省。治所即今内蒙古扎兰屯市。旋废。
唐文德元年 (888) 改武德场为武胜场。治所即今福建长泰县。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 (955)升为长泰县。唐文德元年(888年)改武德场置,治今福建省长泰县。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为长泰县。
元置,属河南行省。治所在黄冈县 (今湖北黄州市)。辖境相当今湖北黄州、麻城二市及红安、黄陂、新洲三县地。明改为黄州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黄州置,治黄冈县(今湖北黄冈市)。属河南江北行省。辖境
一名升山。在今浙江湖州市东二十二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 “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 《寰宇记》 卷94: 升山 “一名欧余山”。
明洪武三年 (1370) 升靖州为府,属湖广行省。治所在永平县 (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会同县、绥宁县及贵州天柱县地。九年 (1376)复改靖州
亦名马衔山。即今甘肃临洮县北马啣山,接榆中县界。《明史·地理志》狄道县:“北有马寒山。”《方舆纪要》卷60狄道县:马寒山“其山绵亘数百里,势极高峻,虽炎夏冰雪不消,亦名马衔山”。
即今江苏宜兴市西南五十里离墨山。《寰宇记》 卷92引 《舆地志》 云: 国山 “本名离里山。山有九峰相连,一名升山。吴五凤二年,其山有大石自立,高九尺三寸,大十三围三寸。归命侯又遣司空董朝、太常周处至
又名利往桥、垂虹桥。在今江苏吴江县东吴淞江上。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6:“吴江长桥七十二洞。”元泰定二年(1325)甃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