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郡
东汉建安中置,治所在乐陵县(今山东乐陵市东南二十五里刘武官乡西北城子后南)。西晋改乐陵国, 移治厌次县(今山东惠民县东)。北魏仍改乐陵郡,还治乐陵。辖境相当今山东滨州、乐陵、阳信、无棣、利津等市县地。隋开皇初废。
(1)西晋末改乐陵国置,治厌次县(今山东惠民县东桑落墅)。北魏移治乐陵县(今山东乐陵市东北)。隋废。(2)南朝宋侨置,治乐陵县(今山东博兴县南)。北齐废为乐安县。
东汉建安中置,治所在乐陵县(今山东乐陵市东南二十五里刘武官乡西北城子后南)。西晋改乐陵国, 移治厌次县(今山东惠民县东)。北魏仍改乐陵郡,还治乐陵。辖境相当今山东滨州、乐陵、阳信、无棣、利津等市县地。隋开皇初废。
(1)西晋末改乐陵国置,治厌次县(今山东惠民县东桑落墅)。北魏移治乐陵县(今山东乐陵市东北)。隋废。(2)南朝宋侨置,治乐陵县(今山东博兴县南)。北齐废为乐安县。
即今广西岑溪县东大湴。清时设兵驻防。
在今湖北鄂州市西九曲岭。《清一统志·武昌府一》:九曲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后废。元泰定中重建,名最乐亭,又废。明嘉靖中又建,名怀坡。崇祯中更名怀苏。本朝顺治七年重建”。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即今四川长宁县东之长宁河。《明史·地理志》 长宁县: “治东西有二溪,并冷水溪,三溪合流入大江,曰三江口。又东出虞公峡曰淯溪,亦曰武宁溪,其下流入于大江。”
①即今河北阜城县东北五十里王集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东安县图:西北有王家集。②即今江苏泗阳县东北王集镇。为通沭阳县孔道。清乾隆《淮安府志》卷5:桃源县有王家集。③即今湖北宜城市北二十四里王集镇。
即今湖南桃江县治。《方舆纪要》 卷80益阳县: 澬江,“ 《志》 云: 澬水经县南六十里,谓之桃花江,以夹岸多桃也”。1952年置桃江县于此。
即今山西太原市北上兰镇。同蒲铁路有支线通此。
即中洲。在今湖北枝江县南部长江与松滋河之间。《水经·江水注》:枝江县“左右有数十洲,槃布江中,其百里洲最为大也。中有桑田甘果,映江依洲”。《资治通鉴》:唐武德四年(621)伐萧铣,铣将文士弘领精兵数万
一名南海子。又名草海。即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南草海。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6威宁州:“八仙海子在城西南十里。列石八,如人状。”故名。即“草海”。
唐贞观二十三年 (649) 以郁射施部置,初隶定襄都督府,后属桑乾都督府。为羁縻州。当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南部或河北省西北境。唐羁縻州。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郁射施部置,属桑干都督府。确址不
一作南平寨。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瞿唐峡长江南岸。《平夏录》: 明洪武四年(1371),汤和等伐蜀夏,夏 “于铁索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凿两岩壁,引缆为飞桥 三,平以木板,置炮以拒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