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五台山

五台山

①又名清凉山。在今山西五台县东北隅。主峰北台顶, 海拔3058米。《寰宇记》卷49引《水经注》云:“五台山五峦巍然, 故谓之五台山。”山中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南禅寺、佛光寺等,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②在今湖北保康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9保康县:五台山在“县西北五十里。高耸层峙”。

③在今云南罗平县南五里。《方舆纪要》卷114罗平州:五台山“在州南五里”。

④即今陕西耀县东三里药王山。《方舆纪要》卷54耀州:磬玉山“其顶五峰,亦曰五台山”。《清一统志·西安府二》:北五台山“五山并峙,顶如平台,东曰瑞应,南曰起云,西曰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山有洞曰太元洞,相传孙思邈隐居处。下有洗药池”。


在山西省东北部。东北—西南走向,长约百余千米。由古老结晶岩构成。主要山体在五台县东北。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各有其名,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第一高峰,素称“华北屋脊”。山中气候寒冷,每年4月解冻,9月积雪,台顶坚冰累年,盛夏气候凉爽,故又名“清凉山”。山中寺庙林立,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明《清凉山志》载,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已有寺庙建筑,相传台怀镇西侧山峰,与古印度灵鹫山相似,故将五台山第一座寺庙称作大孚灵鹫寺(今名显通寺)。此后北魏、北齐、隋、唐及至清末,屡经修建,变化甚大。现存台内寺庙三十九座,台外寺庙八座,建筑壮丽,雕刻精美,彩画塑像遍及各寺。五台山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时即已名播诸方。中唐时期五台山图传至日本,后又传到敦煌,绘入敦煌壁画。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五台山景区示意图


猜你喜欢

  • 阳石县

    西汉置,属东莱郡。治所在今山东莱州市南。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莱州市南。属东莱郡。东汉初废。

  • 木马砦

    五代前蜀置,属普安县。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南九十里木马岭。《资治通鉴》:后唐长兴元年(930),石敬塘前锋拔剑州,“董璋自阆州将两川兵屯木马砦”。即此。

  • 牙鲁卫

    明永乐六年(1408)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塔乌河流域。后废。又作雅鲁卫、也鲁卫。明永乐六年(1408年)置,治所不详。属奴儿干都司。辖区约今俄罗斯滨海边区塔乌河流域。后废。

  • 兴国州

    明洪武九年(1376)改兴国府置,属武昌府。治所即今湖北阳新县。辖境约当今湖北黄石、大冶、通山、阳新等市县地。1912年改为兴国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兴国府置,治今湖北省阳新县。属武昌府。辖境

  • 松溪县

    北宋开宝八年 (975) 改松源县置,属建州。治所即今福建松溪县。以松溪为名。元属建宁路。明、清属建宁府。民国初属建安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1960年与政和县合并,改名松政县。1962年复置。19

  • 温汤镇

    北宋置,属万岁县。即今四川开县东北五十里温泉镇。1912年改为温泉镇。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西南部。面积167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温汤,人口3970。驻地有泉,温如汤,故名。镇亦因名。1

  • 处州

    隋开皇九年(589)置,治所在括苍县(今浙江丽水市东南七里古城村)。辖境当今浙江省天台山—仙都山一线以南的灵江、瓯江、飞云江流域。开皇十二年(592)改名括州。唐大历十四年(779)复为处州,辖境缩小

  • 南利城

    在今河南商水县南。《汉书·王子侯表》:宣帝本始元年 (前73),封广陵厉王子刘昌为南利侯。即此。

  • 柤浦

    即查浦。在今江苏南京市区西清凉山南。《晋书·成帝记》: 东晋咸和四年 (329),苏峻死,“诸军攻石头,李阳与苏逸战于柤浦,阳军败”。同书 《安帝纪》: 义熙六年 (410),卢循义军败建康,刘裕于

  • 双泉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北。《舆地纪胜》卷124琼州:双泉“昔东坡寓东坡台及双泉,亦久后绍兴间李光琼州安置居双泉,九年再贬昌化军,有诗曰:曾是双泉旧主人。盖双泉有两井,相去咫尺,而味异,号双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