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来山
在今山东莒县西。《续汉书·郡国志》 琅邪国东莞:“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水经·沂水注》:“沂水又东径盖县故城南……沂水又东浮来之山,《春秋》经书‘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即公来山也。”
古山名。又称浮来山。在今山东省沂源县东南。《续汉书·郡国志》:琅邪国东莞县“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即此。
在今山东莒县西。《续汉书·郡国志》 琅邪国东莞:“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水经·沂水注》:“沂水又东径盖县故城南……沂水又东浮来之山,《春秋》经书‘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即公来山也。”
古山名。又称浮来山。在今山东省沂源县东南。《续汉书·郡国志》:琅邪国东莞县“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即此。
在今陕西华县西南四十里。《山海经·西山经》: 小华山 “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符禺之水出焉”。《清一统志·同州府一》引 《华州志》: “符禺山,即今之涧谷,在州西南四十里。”
在今浙江萧山市南二十八里临浦镇。《宋书·孔觊传》: 南朝宋泰始二年 (466),吴喜等率军“向黄山浦”。即此。
自河南南阳盆地循今白河支流口子河谷北行,逾伏牛山分水岭循瀼河谷抵鲁山,为南阳北通汝、洛之捷径。唐杜佑《通典·州郡典》南阳郡向城县:“北重山在县北,即是三鸦之第一,又北分岭山,岭北即三鸦之二鸦也,其第三
①与指华夏族、汉族地区的“中国”同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②指黄河流域,与广义的“中原”同义。《后汉书·马融传》:“明德曜乎中夏,威灵畅乎四荒。”《晋书·王珣传》:“时(桓
“承雀山” 之讹。即凫山。在今山东邹城市西南五十二里。《寰宇记》 卷14、《元丰九域志》卷1均作 “承匡山”。
明初置,属侯官县。在今福建福州市东南隅。《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侯官县: 柔远驿 “在水部外河口,稍北为进贡厂。明初建,为外国使臣馆寓之所”。明初置,在今福建省福州市东南隅。属侯官县。《读史方舆纪要
在今浙江奉化市东北。《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汉城山“其山顶平,可容数千人。世传汉王避难之处”。
即今河北宁晋县东北四十五里苏家庄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5宁晋县图:东北有苏家庄集。
即今广东廉江市西南安铺镇。清光绪《高州府》卷10石城县:安铺在“县西南九十里。旧名暗铺”。
蒙古语称希日穆仁庙,或作锡拉木伦召。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 建,在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百灵庙) 东南希日穆仁苏木。因锡拉木伦河流经庙北,俗称召河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