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山
①在今广西兴安县北。《方舆纪要》卷107兴安县:凤鸣山“在县北三十七里。俗呼鸡爬山。宋淳熙间改今名”。
②一名五山、州北五山。在今四川荣县西北。《舆地纪胜》卷72荣州:州北五山,“《图经》云:五山,凡五山,以西为上,州衙据其首,州学次之,嘉祐寺又次之,天庆观又次之,东郭外东岳祠又次之。州之西北曰凤鸣山,州之西南曰浮图岩,相连属如画屏”。《方舆纪要》卷73荣县:凤鸣山在“县治西北。 《志》云:自县治北至县治西南之浮屠崖,有五山相连,亦曰五山”。
①在今广西兴安县北。《方舆纪要》卷107兴安县:凤鸣山“在县北三十七里。俗呼鸡爬山。宋淳熙间改今名”。
②一名五山、州北五山。在今四川荣县西北。《舆地纪胜》卷72荣州:州北五山,“《图经》云:五山,凡五山,以西为上,州衙据其首,州学次之,嘉祐寺又次之,天庆观又次之,东郭外东岳祠又次之。州之西北曰凤鸣山,州之西南曰浮图岩,相连属如画屏”。《方舆纪要》卷73荣县:凤鸣山在“县治西北。 《志》云:自县治北至县治西南之浮屠崖,有五山相连,亦曰五山”。
北宋废零绿县置,属吴川县。在今广东廉江市西南营仔镇西凌禄村。明洪武初置巡司于此。古镇名。在今广东省廉江市西南。北宋属吴川县。
亦作渡村。即今江苏吴县西南渡村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吴县记:“城西南有……大村等市。”民国时改为大村镇。(1)在山东省胶南市西部。面积153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大村,人口2000。明初
战国楚地。 在今广西全州市东北。 因位于湘水上游支流洮水之阳得名。 《鄂君启节》 铭文: “上江, 内入湘, 庚, 庚阳
本名坡脚塘。1942年设镇,即今贵州安龙县南九十里坡脚乡。
即河桥。西晋泰始十年 (274) 杜预建造于富平津,在今河南孟县西南黄河上。为黄河南北交通要道之一。北魏、东魏先后筑河阳三城于桥北、桥南及河中洲上,为洛阳外围戍守重地。唐代通称河阳桥。《唐六典》: 天
北宋熙宁五年(1072)改下溪州为会溪城。故址即今湖南古丈县东北会溪坪。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筑,为下溪州州城,治今湖南省古丈县东北。元废。
金天会二年 (1124) 伪齐刘豫置,属登州。治所即今山东栖霞县。元于钦 《齐乘》 卷1 “艾山” 条下: “栖霞县本以山得名。” 明、清属登州府。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1925年改属东海道。1928年
又作杉木笼。在今云南陇川县东北杉木笼。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一统志》卷87南甸宣抚司:沙木笼山“在司南一百里,上有关,立木为栅,周围一里”。《明史·麓川土司传》:正统七年(1442),王骥征麓
北周武成元年 (559) 改北宕渠郡置,为渠州治。治所在流江县 (今四川渠县)。辖境相当今四川渠县、大竹、广安等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废。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改北宕渠郡置,治流江县(今四川渠
在今豫西、渭南群山中。《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前520),“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以纳王于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