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藏
西藏旧分康 (喀木)、卫、藏、阿里四部。清雍正年间划康部宁静山以东地归四川省,以西与卫部合称前藏。1914年以前藏太昭 (江达) 以东旧康部地区划为川边特别区,前藏仅指卫部。
西藏旧分康(喀木)、卫、藏、阿里四部。清雍正年间划康部宁静山以东地归四川省,以西与卫部合称前藏。1914年以前藏太昭(江达)以东旧康部地区划为川边特别区,前藏仅指卫部。
西藏旧分康 (喀木)、卫、藏、阿里四部。清雍正年间划康部宁静山以东地归四川省,以西与卫部合称前藏。1914年以前藏太昭 (江达) 以东旧康部地区划为川边特别区,前藏仅指卫部。
西藏旧分康(喀木)、卫、藏、阿里四部。清雍正年间划康部宁静山以东地归四川省,以西与卫部合称前藏。1914年以前藏太昭(江达)以东旧康部地区划为川边特别区,前藏仅指卫部。
①北周保定元年(561)置,为平羌郡治。治所即今四川乐山市。《元和志》卷31平羌县:“因境内平羌水为名。”隋开皇三年(583)改为峨眉县。②隋开皇四年(584)置,属嘉州。治所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六十里。
即白石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南三十里。《越绝书·吴地传》: “白石山,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过,更名为白石山。”古山名。又作白石山、白豸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北。《越绝书·吴地传》:“白石山,故为胥女
在今陕西蓝田县东。《新唐书·地理志》京兆郡蓝田县:“永淳元年作万全宫,弘道元年废。”宋敏求《长安志》卷16载:“万全宫在(蓝田)县东四十五里,开耀三年诏,新造凉宫为万全宫。”高宗遗诏停废万全宫,武后文
南朝梁普通中置,为齐通郡治。治所即今四川眉山县。一说在今眉山县东北太和镇。太清二年(548)于县又置青州。西魏废帝三年(554)为眉州治。隋开皇三年(583)改为广通县。古县名。南朝梁置,治今四川省眉
一名甘溪。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北。《寰宇记》 卷157广州南海县: 菖蒲涧 “一名甘溪。裴氏《广州记》: 菖蒲生盘石上,水从上过,味甘冷,异于常流。《南越志》: 昔交州刺史陆允之所开也,至今重之。每旦辄倾
即葫芦河。今宁夏南清水河。《宋史·刘昌祚传》: 元丰四年 (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昌祚出胡卢川,次磨齐隘”。
明初置,在今陕西定边县东一百五十里。《方舆纪要》卷61榆林镇:永济堡“在新安边营东四十里。成化中移置迤南上洪寺,属西路参将戍守”。
在今安徽桐城县南。《方舆纪要》 卷26桐城县: 练潭 “在县西南七十里。郡北高河、黄马河诸水俱汇于此,引而东南”。集镇名。在安徽省桐城市东南部、嬉子湖西岸。属双港镇。人口 3500。因南临练潭河得名。
在今四川冕宁县西南雅砻江弯曲地区。唐樊绰《云南志》卷1:“台登城直西有西望川。行一百五十里入曲罗。泸水从北来,至曲罗萦回三曲。每曲中间有麽些部落,以其负阻深险,承上莫能攻讨。泸水从曲罗南经剑山之西,又
在今山西保德县西南四十里,黄河津渡。《元丰九域志》卷4保德军:大堡津在“军西南四十里”,即此。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置,在今山西省保德县南四十里。《元丰九域志》保德军津二:大堡、沙谷,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