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迁桥
即升仙桥。在今四川成都市北沙河上。《资治通鉴》:唐咸通十一年(870),南诏军攻成都,“官军至城下与蛮战,夺其升迁桥。是夕,蛮自烧攻具遁去”。胡注: “升迁桥即升仙桥。秦时李冰所起,旧名七星桥。”
迁又作仙。即今四川省成都市北驷马桥。《华阳国志·蜀志》: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资治通鉴》: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南诏兵攻成都城,右武卫上将军宋威与战,“官军至城下与蛮战,夺其升迁桥,是夕,蛮自烧攻具遁去”,即此。
即升仙桥。在今四川成都市北沙河上。《资治通鉴》:唐咸通十一年(870),南诏军攻成都,“官军至城下与蛮战,夺其升迁桥。是夕,蛮自烧攻具遁去”。胡注: “升迁桥即升仙桥。秦时李冰所起,旧名七星桥。”
迁又作仙。即今四川省成都市北驷马桥。《华阳国志·蜀志》: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资治通鉴》: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南诏兵攻成都城,右武卫上将军宋威与战,“官军至城下与蛮战,夺其升迁桥,是夕,蛮自烧攻具遁去”,即此。
亦名贤隐山。在今河南信阳市西南七里。《梁书·武帝纪》: 南齐建武二年 (495),北魏围攻司州,萧衍赴援,“去魏军数里,径上贤首山”。《资治通鉴》: 梁天监二年 (503),魏将犯义阳,司州刺史蔡道恭
在今陕西延川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57延川县: 禅梯岭 “嘉靖三十年,抚臣张珩言: 保安县石门镇、甘泉县野猪峡,与延川县禅梯岭,俱为套寇深入之路,比他镇为独重,可各筑一城守之,是也”。
又名赵北口。在今河北安新县东二十八里。《方舆纪要》 卷13任丘县: 赵堡口在 “县东北五十里。易水流经此。《志》 云: 即宋时唐兴口也”。《清一统志·河间府一》: 赵北口 “白洋诸淀之水所汇,旧有堤长
亦名奥龙镇。在今安徽无为县东一百二十里。《明史·地理志》 无为州: “东有奥龙河镇巡检司。” 《清一统志 · 庐州府》: 奥龙河巡司“旧在无为州东 一百二十里,后移州东九十里白茅嘴”。
北齐天保十年 (559) 建。在今河南开封市内。北宋开宝三年 (970) 改名开宝寺。后建灵感塔于寺中,为当时著名的琉璃塔建筑。北宋末,塔、寺皆毁于金兵。北齐天保十年(559年)建,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内
亦作库克多图。清雍正五年(1727)设,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西南四卡屯。清雍正年间置,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西南黑山头。属呼伦贝尔地区边防哨所,也是齐齐哈尔西北通往中俄边界的重要交通站。
在今河北沧县南三十八里狼儿口村。《元史·河渠志》: 延祐三年 (1316) 七月,“沧州言: 清池县民告,往年景州吴 〔桥〕 县诸处御河水溢,冲决堤岸,万户千奴为恐伤 〔其〕 屯田,差军筑塞旧泄水郎儿
即沪渎垒。故址在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旧青浦西。《晋书·孙恩传》: 东晋隆安四年 (400),“吴国内史袁山松筑扈渎垒”,因名。《寰宇记》 卷91苏州吴县: 袁山松城 “今为陂湖所冲,已半毁于江中”。宋代
三国魏置,属南安郡。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废。古县名。三国魏置,治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属南安郡。北魏属南安郡。太平真君八年(448年)废。
在今陕西凤县凤州镇东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56凤县 “九峰山” 条: 御爱山,“韦庄载《入蜀记》: 僖宗西幸,尝爱其雄秀,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