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郑县

南郑县

①战国秦置,为汉中郡治。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东二里。《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之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即此。据《水经·沔水注》: “ 《耆旧传》 云,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西魏废帝三年 (554) 改名光义县。隋开皇三年(583) 复名南郑县,为梁州治。大业初为汉中郡治。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梁州治。天宝元年 (742) 为汉中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梁州治。兴元元年(784) 为兴元府治。南宋嘉定十二年 (1219) 移治今汉中市。元为兴元路治。明、清为汉中府治。民国初为陕西汉中道治。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9年迁驻今汉中市东铺镇。1961年迁治周家坪 (今南郑县)。

②东晋太元十五年 (390) 以汉中郡流民置,属南汉中郡。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境。南齐属南阴平郡。后废。


在陕西省南部、汉水上游南岸,南邻四川省。属汉中市。面积 2849 平方千米。人口53.9万。辖18镇、12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战国秦置县,治今汉中市,为汉中郡治。北魏延昌元年(512年)分南郑县地置汉阴县和廉水县(治今濂水镇)。南朝梁大同中废廉水县入南郑县。北周至隋废汉阴县入南郑县。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复置廉水县,绍定六年(1233年)复废廉水入南郑县。1914年属汉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9年析南郑县城区和近郊置南郑市。市、县均属陕南行署区。1953年南郑市更名汉中市。1958年南郑县撤销并入汉中市。1961年分汉中市汉水以南地于周家坪复设南郑县,属汉中专区。1969年属汉中地区,1996年属汉中市。地处大巴山地和汉中安康低山丘陵盆地过渡区。汉水沿北境东流,其支流濂水河、冷水河发源县境从南流入。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南温带半湿润气候过渡区。有天然林166万亩,人造林118万亩,人造林保存率、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以稻、麦、油菜籽为主。是省粮油基地之一。矿产有煤、铁、铜、钴、铅、锌、石灰石等,大理石以储量大、质量高、品种多著称。工业有卷烟、氮肥、酿酒等。传统手工藤椅、棕箱、竹器闻名。南郑—南江公路经此。古迹有龙岗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圣水寺、小南海等。纪念地有中共陕南特委代表会议会址、川陕根据地南郑纪念馆、红军烈士何挺颖故里。南湖为陕南新兴旅游区。


猜你喜欢

  • 西柏坡

    在今河北平山县西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1948年5月—1949年3月为中共中央驻地。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名。在河北省平山县柏坡岭下。属西柏坡乡。人口750。1948年5月至1

  • 珠赫店

    一名出河店,在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西茂兴镇南哈什吐古城。金置肇州于此。《清一统志·吉林二》: “肇州故城在伯都讷城南。旧名珠赫店。”

  • 大座堡

    明置,属宣化县。在今广西南宁市东北。《方舆纪要》卷110南宁府宣化县“三官堡”条下:大座堡“在府东北三十里。防宾州武缘诸山寇”。

  • 泊汋口

    在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南蒲石河口东岸。《新唐书·地理志》 引贾耽 《道里记》: “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 即是。或云泊汋口与泊汋城为一地。一说即泊汋城,今辽宁省丹东市

  • 北肥水

    即今安徽淮河支流北淝河。源出自今安徽涡阳县龙山西北,东南流经蒙城、怀远及蚌埠市北,至五河县西南入淮。《明史·地理志》 怀远县:“淮水经两山峡间,有北肥水入焉。”

  • 五井集

    即今山东临朐县西南二十八里五井镇(上五井)。清光绪《山东通志》卷2《舆图志》:临朐县西南有五井集。

  • 琉璃陂

    在今河北邢台县南三十余里。《资治通鉴》: 唐龙纪元年 (889),李克用攻孟方立,“拔磁、洺二州。方立遣大将马溉、袁奉韬将兵数万拒之,战于琉璃陂,方立兵大败,二将皆为所擒,克用乘胜进攻邢州”。即此。在

  • 肔䏢州

    即胣肢州。治所在今四川汉源或石棉、甘洛县境。

  • 杏林镇

    在今陕西扶风县东二十五里杏林镇。《方舆纪要》卷55扶风县:杏林镇“其地多杏,亦曰杏林古驿”。(1)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北部。面积52.2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曾营。因杏林村得名。1957年由

  • 勐 (猛) 翁

    明代属车里宣慰司。即今云南勐海县西勐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