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藏
旧时西藏的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和康(一作喀木)四部,藏人用卫藏指前后藏,元、明译为乌思藏,清译为卫藏。清人著作中有时也用卫藏概称西藏。
旧时西藏地区的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康(喀木)四部。卫藏指前后藏,即元明乌思藏、乌思,清代译作卫藏。有时又合称阿里、藏两部为藏,卫、康两部为卫,故总称西藏全境为卫藏。
旧时西藏的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和康(一作喀木)四部,藏人用卫藏指前后藏,元、明译为乌思藏,清译为卫藏。清人著作中有时也用卫藏概称西藏。
旧时西藏地区的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康(喀木)四部。卫藏指前后藏,即元明乌思藏、乌思,清代译作卫藏。有时又合称阿里、藏两部为藏,卫、康两部为卫,故总称西藏全境为卫藏。
即白雾团。在今湖南溆浦县北六十里。
地区名。指今四川盆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刘备袭刘璋,取益州,遂据巴中”;又《张鲁传》:太祖攻张鲁,鲁“乃奔南山入巴中”。皆即此。
在今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悬县北昌化江口。旧属昌化县。明正德 《琼台志》 卷6: 昌化县有“英潮港”。港口海船可以寄碇,港外四更湾、马头湾下有暗沙,最号险阻。
北魏初置,属吐京郡。治所即今山西石楼县。太和二十一年 (497) 改为吐京县。古县名。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置,治今山西省石楼县。为吐京郡治。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名吐京县。
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古荥镇。西汉属河南郡。三国魏正始三年 (242)为荥阳郡治。北魏太和十九年 (495) 徙治大栅城(今荥阳市)。北齐为成皋郡治。隋属荥阳郡。唐武德四年 (621)
西汉置,为上郡属国都尉治。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市北。《水经·河水注》:“县因处龟兹降胡著称。”《后汉书·张奂传》:永寿元年(155),安定属国都尉“据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交通东羌”。东汉末废。古县名。西汉置
即今甘肃武威市西怀安乡。明于此置驿。《方舆纪要》卷63凉州卫:怀安堡“在卫西五十里,有怀安驿”。
即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市南崖门。《寰宇记》 卷157广州新会县: 崖山 “在县南八十里,临大海,出龙眼子、木威、橄榄之树”。古称厓山,又称厓门山。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珠江出海处最西口门崖门东面,与汤
隋开皇十三年 (593) 置,为黔州治。治所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北郁山镇。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四川卷上: 彭水县 “因彭水为邑名”。大业三年 (607) 为黔安郡治。唐武德元年(618)
五代置,属蓬莱县。在今山东长岛县北庙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