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渡口
即凌消村。在今河北深州市县东北四十里,古滹沱河南岸,今名西凌霄。《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为赤眉所迫,南驰“至呼沱河,无船,适遇冰合得过,未毕数车而陷”。李贤注“即光武所渡处,今俗犹谓之危渡口”。
即凌消村。在今河北深州市县东北四十里,古滹沱河南岸,今名西凌霄。《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为赤眉所迫,南驰“至呼沱河,无船,适遇冰合得过,未毕数车而陷”。李贤注“即光武所渡处,今俗犹谓之危渡口”。
1913年析高台县置,属甘肃安肃道。治所在毛目城(今甘肃金塔县东北鼎新镇)。1928年改名鼎新县。旧县名。1913年由高台县所属毛目分县析置,治今甘肃省金塔县东北鼎新。1928年更名鼎新县。
在今福建浦城县西北一百十里,接江西广丰县界。《方舆纪要》卷97浦城县:二渡关“为入闽之间道。其地山岭巉岏,溪流回绕,东西二面皆为桥以渡,因曰二渡关”。
即今福建闽江上源金溪。《元和志》 卷29建州将乐县: “将乐溪水,源出百丈岭,东北流经县界。” 《寰宇记》 卷 100南剑州将乐县: “将溪源从县西南屈曲数百里,合诸山水入邑界。” 《清一统志· 延平
即今福建福鼎县治桐山镇。《明史·地理志》 福宁州: “有芦门巡检司,后移桐山堡。” 《方舆纪要》 卷96福宁州: 桐山在 “州西北百六十里,接浙江平阳县界。其地险厄,可以戍守。嘉靖三十九年,倭贼自州城
即奉上州之讹。治所在今四川汉源或石棉、甘洛县境。
在今陕西渭南市东东阳水附近。为长安与洛阳间重要陆路交通驿站。《资治通鉴》:南朝梁中大通六年(534),北魏主循河西行,宇文泰备仪卫迎帝,“谒见于东阳驿”。即此。在今陕西省渭南市东东阳水附近。为隋唐时长
明置,在今云南广南县东南。《清一统志·广南府》: 宝月关 “在县东南五十里。《通志》:府南连山峭壁,惟此凿石通道,侬氏设关其上,逾关旧有公署,今废”。
北周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广汉市北十六里新华镇(新兴场)。隋废入雒县。
即今河北隆化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郭家屯镇。《清史稿·地理志》: 承德府隆化县有 “郭家屯”。集镇名。(1)在河北省玉田县城东北部。郭家屯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770。 古名牛家屯,明初郭姓移民迁此改今名
在今山东日照市东。《宋史·李宝传》:南宋乾道初,“至胶西石臼岛,敌舟已出海口, 泊唐岛,相距仅一山。时北风盛,宝祷于石臼神”。即此。古岛屿名。在今山东省日照市东南海中。《宋史·李宝传》:南宋绍兴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