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明洞
在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五里。《清一统志·安顺府》:双明洞“又名紫云洞。俗名观音洞。轩敞高朗,东西相通如城阙。中有流水,有桥可渡。明时车马大道经其中,后因苗‘贼’伏劫,乃改路于洞后里许,非探奇者莫至”。
在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五里。《清一统志·安顺府》:双明洞“又名紫云洞。俗名观音洞。轩敞高朗,东西相通如城阙。中有流水,有桥可渡。明时车马大道经其中,后因苗‘贼’伏劫,乃改路于洞后里许,非探奇者莫至”。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木邦府,后废。三十五年(1402)复置,永乐二年(1404)改军民宣慰使司,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今缅甸掸邦兴维。辖境约当今缅甸掸邦萨尔温江以西部分。明末废。明永乐二年(140
北宋熙宁八年(1075)置,铸铜铁。在今安徽潜山县东。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置。在今安徽省潜山县东。
即今四川重庆市西南双桥区治所。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大足县:双桥铺“在县东六十里”。1975年划入重庆市双桥区。
(迴) 谷 即蓝田谷。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旧唐书·吐蕃传》: 广德元年 (763),王延昌与李萼皆从郭子仪,“延昌与萼恐狭径被追,前后不相救,至倒回口,遂与子仪别行,逾绝涧,登七盘,趋于商州”。此所
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南五十里。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一曰:“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唐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寓秦州时曾居此。南宋开禧二年(1206),宋、金曾战于此。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唐乾元二年
在今山西阳高县西北二十里守口堡村北。《清一统志·大同府》:“阳和口在阳高县西北十五里, 东西十五步,墙高一丈八尺, 亦名前口。”即今山西省阳高县西北守口堡。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入犯,朱冕与
亦作渡田河。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北、龙川县东北之寻邬水。《方舆纪要》卷103兴宁县:杜田河“在县北。《志》云:水自安远寻邬保东流百五十余里,复折而西流,名曰赤水渡。又西南流入龙川县界,为河明潭,下流注于东
又作足木宗、朱木宗。即今西藏林芝县西北觉木。清乾隆《卫藏通志》卷12作“角木宗”。
即今广东阳西县。清道光 《阳江县志》 卷1有织篢墟。1988年设阳西县治此。
①唐贞观元年(627)改平昌县置,属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文昌县西北。《寰宇记》卷169文昌县:“取偃武修文之意。”北宋改属琼州。元属乾宁军民安抚司,至顺二年(1331)移治北山都(今文昌县)。明属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