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双沟镇

双沟镇

①北宋置,属谯县。即今安徽亳州市南六十里双沟镇。《方舆纪要》卷21亳州:“宋绍定六年,金主自归德如蔡,至亳州。进次州南,避雨双沟寺。”即此。

②金置,属彭城县。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双沟镇。清属铜山县,置巡司于此。

③即今江苏泗洪县南双沟镇。《清一统志·泗州》:双沟镇“在州东南。州同驻此”。双沟大曲驰名中外。

④即今湖北襄阳县东北双沟镇。明、清置巡司于此。


(1)在江苏省江都市西南部。面积42.6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沟,人口1500。据传100多年前两户在此大路两旁各开有一条河沟,村在两沟尽头,故名。1949年为双沟乡,1958年并入仙女镇公社。1962年析置双沟公社,1983年改乡,1993年置镇。产稻、小麦、油菜籽、淡水鱼。有镀锌钢管、树脂、起重设备、线路器材、机械、电器制控设备等厂。淮江公路经此。(2)在江苏省泗洪县南部、老淮河北岸。面积74.3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沟,人口2.1万。宋代成集,因临淮河,得名顺河集,又名水集。后因东西两侧有两条大沟得名双沟。清康熙年间为双沟镇(自然镇)。1949年设双沟镇。1989年双沟乡并入。产小麦、稻、花生、油菜籽、大豆等。有酿酒、水泥、印刷、化工等厂。双沟曲酒驰名中外。特产空心挂面。宁宿高速公路、宁徐公路经此。老淮河通水运。古迹有下草湾旧石器时代人股骨化石遗址。纪念地有新四军四师淮北陈列室。(3)在江苏省睢宁县西北部,西、南与安徽省接壤,北与铜山县为邻。面积94平方千米。人口5.7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沟,人口7500。清初黄水泛滥,村东、村西决堤成沟,故名。1949年设双沟镇,属邳睢县房村区。1953年划归睢宁县。1957年改置双沟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6年置镇。产小麦、玉米、甘薯、花生、大豆、棉花等。特产白莲藕。有纤维板、酿酒、榨油、造纸等厂。境内建有观音机场。104国道和双灵、双许公路经此。(4)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部。面积117平方千米。人口5.7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沟集,人口8000。因有中心沟和蒲沟(油河古称)与宋汤河交汇于此,故名。1958年设双沟公社,1983年改乡,1985年置镇。1992年与纪楼乡、任小庙乡合并成今境。产小麦、油菜籽、棉花、烟叶、苹果、蚕茧。有皮革、造纸、面粉、粮油加工、酿酒等厂。为市西南交通要冲和粮、油、烟叶集散地。阜商公路经此。(5)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北部。面积20.2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沟村,人口2400。明代此地沿淄川去临淄大道,设店铺,以南邻两条大沟而名双沟店,后形成村落。清代改名双沟。建国初分属淄川县第九区凤凰乡、藏梓乡及周瓦乡。1956年为淄川区双沟乡。1958年属杨寨公社。1963年由杨寨公社划出,成立双沟公社。1984年改为双沟乡,1986年乡机关又迁至张博公路东、双罗路北侧。1993年建双沟镇。孝妇河流经。产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甘薯、大豆等。矿产有煤炭、铝土、紫砂、黏土等。有煤井和化工、陶瓷、耐火、通讯电缆、乳胶等厂矿及建筑安装公司等。张博公路、淄八铁路纵贯镇境西部。(6)在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东北部。面积137平方千米。人口9.7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沟,人口2.9万。因有两条水沟经过,故名。1950年置双沟镇,1958年并入跃进公社。1960年恢复双沟镇。唐白河经境。产小麦、棉花,盛产花生、芝麻。有服装、纺织、印刷、铸造、化工、柳编、酿酒、建材、食品、电器等厂。为县东北部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地。316国道、埠双公路经此。古迹有清真寺。


猜你喜欢

  • 渊子崖

    即今山东莒南县西二十四里渊子崖村。1941年12月,日伪军进犯渊子崖,全村群众奋勇抗击,毙敌一百余名。滨海军区授予 “抗日楷模村” 称号,村北建有抗日烈士纪念塔。村名。在山东省莒南县西部。属板泉镇。人

  • 代郡

    ①战国赵置,秦、西汉治所在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史记·匈奴列传》: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 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西汉辖境相当今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

  • 锦江渡

    在今四川泸州市西南安富镇北长江岸。清嘉庆 《纳溪县志》 卷2: 锦江渡 “在县北大江一里许。其水上通戎城,下达泸、渝,行入辐辏,日无停泊。锦江晚渡为县八景之一”。

  • 班禅六世塔

    即清净化城塔。在今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黄寺路11号。是清乾隆四十七年 (1782) 为西藏班禅六世修建的衣冠塔。

  • 瓮 (甕) 城关

    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 建,在今贵州贵定县西南二十五里瓮城桥。《清一统志 ·贵阳府》 引 《黔记》: “自马桑冲而西十五里,即瓮城哨。”

  • 阿里宗城

    即噶大克。今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东南噶尔雅沙。清《西藏图考》卷2:“阿里宗城一名堆噶尔,今为边商总汇之区。”清康熙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吉隆县西北阿里宗。

  • 象林县

    西汉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南—岘港省维川县南茶桥。东汉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 永和二年 (137),“日南象林徼外蛮夷区怜等数千人攻象林县,烧城寺,杀长史”。又 《水经·温水注》: “九

  • 即郜。西周封国,姬姓。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春秋时为宋所灭,后又属鲁。即“郜(1)”。

  • 白隔隘

    在今福建永春县东北。《方舆纪要》卷99永春县:“白隔隘在县东北三十里,路出仙游。”

  • 西沙

    又名顾俊沙。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崇明旧城”条记:“《志》云,唐武德间,吴郡城东三百余里,忽涌二洲,谓之东、西二沙,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杨吴因置崇明镇于西沙